大學本科生搞科研,越來越功利

2019-07-13     小姐姐說教育

看到華北電力大學(北京)張宇寧老師寫的一篇關於本科生如何做科研的文章,裡面寫到「本人一直對本科生教育情有獨鍾,尤其是近幾年,連續指導了幾十位本科生同學進行系統性的科學研究,全部一對一、手把手的指導,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部分所指導的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科學訓練,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業績,他們中的佼佼者甚至在國際主流的SCI收錄期刊發表了若干論文,並被保送進入我國頂級名校或者出國深造。

除此以外,本人對本科生的表達能力的提升也非常重視,並開展了有針對性的訓練,包括平時定期的組會彙報以及學術會議彙報等等,能力提升顯著。這幾年,個別本科同學還獲得了國內主流會議的「優秀青年論文獎」等等,足以證明培養的效果。當然,本科生進行科學研究無論對於學生和導師均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提前未雨綢繆。另外,在其他兄弟院校進行講座和上課的期間,通過與各個高校本科生的交流,也明確感覺到本科生對於科研的熱情是很高漲的,但對於如何去做、如何準備等詳細細節卻都一頭霧水。」

高校學有餘力的本科生,跟合得來的導師申請科研項目和課題,應該是一件大家互利共贏的好事。理論上,這樣的學生應該是對某個相關專業的課題非常感興趣,並心甘情願地投入大量課餘時間去找資料、發現問題,並最終解決問題,這樣的學生,比起那些有空就喜歡拿著手機刷抖音、玩網遊的大學生來說,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大學四年的寶貴時間,而且還能學到不少書本之外的新技能,比如英語閱讀能力、查找文獻資料、計算機編程能力等,對於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或者想進一步深造繼續就讀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階段,都是非常有用的。

作為大學老師,如果沒有帶研究生,也可以把自己認為沒空處理的小課題交給學生去解決掉,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更重要的課題上面,不僅能夠補充導師自己的知識空白,也充分發揮教書育人的模範帶頭作用,提高效率,無論對導師,還是學生,都是雙贏的局面。

但是,據這幾年的觀察發現:現在大學本科生搞科研,而且越來越功利。

不管是一流大學,還是三流野雞大學,大多數的大學老師,其實手頭上有大大小小的科研項目可以選擇。現在,有很多大一、大二的本科生,學科基礎還不紮實,一進來就爭破頭地申請本科生科研訓練項目,甚至還發現很多平時專業基礎課成績都是在掛科邊緣的本科生也去申請這類項目。雖然說搞科研,跟基礎課掛不掛科並沒有直接關係,但是連最基礎的專業知識都沒有學得很清楚,就要去搞科研,這樣的本科生與民間科學家有什麼區別?

造成本科生這種普遍申請科研項目的主要原因,在於本科生科研項目的功利性太強和通過率太高。有的本科生,申請之前表現得信誓旦旦,一旦項目申請到手,就撒手不管不問,因為他們知道即便沒做,老師和學校也拿他們沒辦法,項目結題草草了事。最後學生找工作、考研、保研面試還能在簡歷上寫這個項目,借著導師的項目為自己的科研能力加分,讓招聘單位難辨真偽,學校為了提高學生就業率、考研率,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假裝沒看到。

要解決這個問題,高校和大學老師們,要敢於設置較高的中期考核不通過率,讓不適合搞科研,功利性太強的學生無空子可專,否則這樣功利的本科生科研訓練,只會浪費更多的科研資源和導師精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eYkDmwBmyVoG_1ZbnR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