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大學教育,正在把「本科生」培養成「專科生」?

2019-06-28     小姐姐說教育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當下大學教育:解決困惑還是傳授知識》,是關於中國大學教育未來發展的主題,文章這樣說:「事實上,從上世紀90年代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開始,中國大學已經在轉型了,只是太過明朗反而讓人忽視了它的影響力,其餘波所向僅僅被定義為「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卻很少關注「大眾化」的教育本身如何決定了高等教育的走向。

這些年,儘管我們仍不斷聽到大學管理者有關高等教育的頗為「高大上」的言論展示,大學也在諸如經費增長、學科規模和人員職稱上表現不凡,但都不能掩飾一個事實,就是越來越像職業培訓中心。

就教育的要求來說,從「精英化」轉向「大眾化」已經是在降低標準了,「大眾化」再轉向職業培訓,標準不僅是降低,而且由於職業培訓是面向用人單位的,用人單位成了「立法者」,大學也因此失去了訂立標準的資格。

這個令人尷尬的現狀,本該成為激發大學管理者和從業者反思的一個契機,但是,在公司化的數目字管理成為時尚的今天,它同樣被輕易地繞了過去。」

文章對大學的現狀表示出了強烈不滿,認為中國當下的本科教育不再是為社會培養合格的「本科生」,而是在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專科生」。對此,我並不贊同這種看法,理由如下:

中國當下的本科教育,儘管還有很多地方不太令人滿意,但是絕大多數的大學培養出來的本科生也好,研究生也好,總體上能夠得到社會各行各業的認可和吸收。但也不排除個別大學生,家裡經濟條件優渥,不愛學習,成績單上全是掛科的分數,即便是這樣的本科生,畢業之後也不能小瞧他們,可能他們父輩那裡有很多「礦」等著他去撿,成為領導也是有極大機率發生的事。

從這幾年大學每年公布出來的《就業質量報告》來看,絕大多數的大學生都找到了工作,也有不少學生繼續進入國內外名校進行研究生階段的深造,總體就業率都能達到90%以上。雖然有些本科生找到的工作並不是自己最初十分理想的,但是從側面反映出來,全社會的各個行業對中國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還是非常急需的,不然也不可能年年都能達到90%的就業率。

現在也確實存在一種現象,就是大學生對工作的挑剔程度逐漸增加。找工作的時候,總是想選擇輕鬆穩定、高工資的行業,對於一些比較艱苦、高薪的工作嗤之以鼻,甚至看不起一些只需簡單勞動力、薪水一般的工作。這可能是這一代大學生特有的現象,他們中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從小養尊處優,父母也沒有讓孩子吃過半點苦,從幼兒園一直讀書到博士畢業,有的甚至連自家的廚房都沒下過,他們身上普遍具有不願吃苦、不想吃虧的特點,要求他們下班之後去買菜做飯更是無法理解。

但這種現象並非無藥可救,等這些大學生走出社會,獨立生活一段時間以後,經歷多了,就一定能夠有所改變。對於接受過中國高等教育的正常人,這種改變一定是正向積極的。

再者,專科生的選擇普遍也沒有本科生來得多。專科生學的是一種技能,比如炒菜、挖掘機,在選擇未來職業方向的時候,也基本上是唯一不變的,但是本科生在大學接觸到全方位的知識,可以學專業內的,也可以學不同專業的,在將來就業的時候,即便是不同專業的崗位,也基本上可以勝任。

中國大學雖然現在擴招了很多,每年培養的本科生也是以百萬計,大學培養環節和培養質量總體上有所下降,但總體的質量一定是要優於專科生的。

開頭文章的作者對當下大學教育給予了過高的期望,就跟我們培養自家小孩一樣,對自家小孩要求過高,往往最終會得不償失。當然,如果當下中國的大學教育能夠全面推行退出機制,能上能下,嚴進嚴出,未來整體的大學生質量一定會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大學學不下去了,可以退出大學,進入專科生的職業教育培養;大學學的很好的,可以進入更高層次的研究生教育;大學學得一般的,可以早點進入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不也是很好的一種局面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u3pFWwBmyVoG_1ZFHU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