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大學畢業的博士,到國外做博士後,有多少是心甘情願?

2019-06-29     小姐姐說教育

看了《海外博後隨想》的文章,裡面有這麼一段文字:「做科研本身就是一條艱辛的路,所謂的捷徑也是相對而言。身邊也有很多國內博士畢業過來的博後,平時也經常有交流。海外博後這條路綜合來看還是很具挑戰性的,苦樂並存。

海外博後身份的變化是科研壓力的瞬間飆升。博士畢業說明你已經完成了基本的科研訓練,到了博後就算是獨立的科研個體,實驗室只是借給你一個平台,科研怎麼做和課題怎麼推進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你的思想。這個階段不單單是遇到實驗瓶頸怎麼troubleshoot的問題,更是你怎麼站在整個課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往更大方面的說甚至你要考慮到回國建立實驗室後的發展規劃,通常海歸後的科研方向是你博後期間的延續。格局不大,必有近憂,立志於科研,你不得不考慮自己的職業路徑。

博士後起源於博士的大量擴招,並不是所有的博士在畢業後都能找到大學的教職,於是在歐美部分博士就把博士後當成了一份工作或事業來做賺錢養家餬口。然而,對於我們這些要決定回國發展的博後們,這裡不會是終點。時間緊,壓力大,需要有科研成果,希望我N年後再回首這篇博文時仍然無悔。

事實上,無論結果如何,我都不後悔當初出國的選擇。」

讀完這篇文章後感慨良多,結合自己周圍博士同學出國做博士後的經歷,談談當今國內土鱉博士出國做博士後的一些看法。

隨著學歷不斷貶值,現在中國每年畢業的博士數量,加起來可能比過去10年加起來的博士數量還要多得多,這無疑是大學擴招帶來的最直接效應。這樣的效應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博士水平參差不齊,難以區分,有「很水」的博士,也有「很牛」的博士,還有「很普通」的博士。

加上國內大學空缺的教職位置數目有限,並不是每位博士畢業都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崗位。而且,看看現在的招聘條件,連北大、清華這種頂尖大學畢業的博士,如果沒有很好的學術論文和很強的人際關係,都無法能夠順利進入一所普通大學任教。

企業對於博士的需求更是寥寥無幾,只有少數國企和世界500強企業對博士有些需求,絕大多數中小企業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是絕對不會花大價錢去引進一位剛畢業不久的博士。

當然還有一部分博士選擇進入高中當老師,但能夠引進博士的優質高中畢竟數量有限,主動願意進入高中當老師的博士也相對較少,更多的普通高中還是以吸收碩士、本科的畢業生為主。

所以,國內每年都會出現有一部分博士無法找到對應理想的工作崗位,他們學歷是高了,但是社會上對應輕鬆穩定的好工作卻少了。這一部分國內博士找工作,跟國外回來的博士還要進行競爭,一下子完全沒有優勢,所以只能被迫選擇到國外進行博士後,希望將來回國之後,能夠找到更好的單位,獲得更優厚的待遇。

殊不知,很多國內能力平平的土鱉博士,到國外做博士後幾年,除了把國外各地的風景名勝區旅遊一遍,並沒有能夠學到多少真正的能力,因為國外的核心技術是默認不對國內博士完全開放的,很多國外博士後崗位就是去幫別人干苦力的勞動密集型科研,或者是去干一些國外本土學生不願乾的「沒前途」學科。沒有做出好成果的國外博士後,回國也依然面臨找不到理想工作崗位的困境。

而國內博士後,這幾年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加大了薪資待遇,還能與國內學術圈的大佬建立各種友好合作的關係,找工作的時候還能互相推薦和幫忙。從這樣對比來看,國外博士後並不會比國內博士後好。要真正做到讓國內博士後有吸引力,還要廢除目前高校三六九等、崇洋媚外的頑固思想,讓國內博士後待遇跟國外博士後待遇相同,不再按照高低貴賤的不同等級給博士戴帽子和發工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O3pFWwBmyVoG_1ZFHU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