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電子科大周濤教授對自己從博士到工作過程中角色轉變的諸多感慨:「那麼,今天我為什麼會變成垃圾呢?我覺得有四點原因。
一是狂妄自大。覺得自己做得還不錯,應該轉變角色主要從事「戰略性的工作」。而實際上我現在主要靠微信獲取前沿進展,難道這樣能搞好戰略;難道我每周每月都能搞戰略——有那麼多戰略要做?
二是太看重結果。所以覺得如果在寫一篇具體的論文,談一個具體的項目,就是沒有浪費時間,反而自身的成長,譬如安安靜靜看重要的書,讀重要的文獻,覺得好像沒有成果。這樣注重一城一池得失和眼前利益,就算能衝刺,短期能跑快,但絕對沒有辦法完成長跑。
三是太沉迷於舒適的環境。我以前干工作,睏了累了有時候冷水洗個頭就能繼續,現在基本上就考慮要睡覺休息了。我以前為給自己下目標,比如實現一個很複雜的模型,就獎勵自己一塊德芙巧克力,所以鬥志很足。現在我經常無故給自己買一些好吃的,自己又沒有控制自己必須達到什麼要求才能吃,就造成了工作的動力不足——物質慾望沒有轉化為工作動力。
四是精神上自我墮落。我難道感覺不到自己變得愈加愚蠢!我其實能感覺到,但是我會說因為一些不得不做的應酬,因為一些創業活動,所以自己學習時間跟不上了。其實不是,是因為自己精神墮落,變得更懶了。現在時間還一大把,只是被自己無端浪費了。
這樣的人難道不是我當年看不起的社會垃圾嗎?」
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能夠博士畢業已經相當不容易,一旦工作以後,想繼續保持博士生階段的成果高產出,很難。
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讀博士階段,你基本上還屬於「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己」的階段,主要還處於學習別人經驗和提升自己能力的階段,這個階段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沒有對社會做出一定的貢獻。如果非要說有什麼貢獻的話,那就是把導師的一個好想法,通過學習和語言組織能力,成功轉變為一篇好論文。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論文都能為人類的基礎知識添磚加瓦,我以前的博士生導師就曾說過「自己發表的論文裡面,有99%都是垃圾論文」,換言之,真正對社會能夠產生價值貢獻的論文少之又少、萬里挑一。因此,也可以說博士生階段,幾乎都沒有為社會做出貢獻。
而等博士畢業進入社會工作以後,你要面對的現實是如何讓自己對社會有價值貢獻,而不是讓社會對自己有多少貢獻。進入工作,意味著你不再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狀態。現在的你,是需要帶著更多的人去實現他們的理想和價值,所以你自然不能再做你單純做學生時的事了。如果你能夠引導學生給他們實現你的一些戰略或新的想法,也可以算得上一種很大的造化。
在功利化的社會現實面前,麵包和家庭變得越來越重要,一個沒有麵包和家庭的博士,應該算是一位「很失敗」的博士,所以用時間來換取更多的麵包,為社會做出更多的價值;用平時搞科研的時間來換取家庭的和睦與發展,也是在為小家和大家做出重要的貢獻,這不僅是博士,也是常人都會必經的正常道路。
因此,科研少做的那些大學老師和教授,並不能就此被當成是「社會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