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做飯陋習易致癌,請儘快改正

2019-11-01     健客新健康

同樣的食材,同樣的菜肴,家家做的菜味道都不盡相同。就拿小編最喜歡的紅燒茄子來說吧,媽媽、姥姥和爺爺三個人就可以做出三種完全不同的味道。究其原因,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做飯習慣。

但是,有些做飯習慣,很可能會傷害到你的健康,甚至增加患癌風險。

不刷鍋就接著炒菜

很多人在炒完第一道菜後,為了圖省事,通常不刷鍋就接著開始炒第二道菜。鍋里殘留的食物殘渣和油脂很容易被燒焦,從而產生苯並芘等致癌物質。

此外,油在高溫下也會分解產生大量有害物質。如果反覆地用油來煎炸食物,就是在不斷地積累有害物質,增加患癌的可能性。

(圖源:全景網)

油冒煙之後再下鍋

中國人做菜講究「爆炒」,也就是要等到鍋中的油冒煙後再下入食材,大火翻炒。這樣炒出的菜味道更香,但未必健康。

如今市面上的食用油經過了精鍊加工,提高了煙點。若是等到冒煙再將菜下鍋,說明鍋內油溫已經很高。食用油在超過180℃的高溫作用下,會發生分解或其他反應,產生醛、低脂肪酸、氧化物、環氧化物等許多對機體有害的物質。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曾發布的一份膳食研究報告中提到:炒菜時溫度越高、時間越長,產生的丙烯醯胺(2類致癌物)越多。炒菜油溫越高,出來的食物顏色越深,產生的有毒和致癌物也會較多。

因此,大家在炒菜時建議遵循「熱鍋涼油」的做法。

炒菜時不開油煙機

我國是肺癌高發國家,通常認為,吸煙是導致肺癌的元兇之一。但是在我國肺癌新增病例中,不吸煙的女性也占有一定比率。

這當中一個重要致癌因素就是炒菜油煙。研究發現,油炸或者熱油炒菜的時候,PM2.5能迅速飆升幾十倍。

(圖源:全景網)

如果是長時間處在油煙濃度高的環境中,對鼻、眼、咽喉黏膜的刺激性比較強,可能引起鼻炎、咽喉炎、氣管炎等疾病,對肺部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可引發慢阻肺,嚴重者或可引發肺癌。

中國胸外科肺癌聯盟主席、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支修益教授表示,女性在廚房的時間普遍比男性要長,因此遭受有害氣體的危害更大,患肺癌的危險性也會相應增加。

因此,在做飯時要保持室內通風、打開抽油煙機,即使在做完飯後,也要過一段時間再關掉。

做菜放鹽過多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每日食鹽攝入量應少於 6 克。但我國居民每日攝入鹽的平均量都在10克左右,遠遠超過了推薦量。

做飯放鹽過多,會增加患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以及胃癌的發病風險。研究發現,食鹽的致癌的原因之一是高滲透壓對胃黏膜造成損害,從而造成一系列病理改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UojM24BMH2_cNUggL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