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花木蘭》4.9分時,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

2020-09-06     壹條電影

原標題:當我們談論《花木蘭》4.9分時,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

作者 | 壹哥

引子

多少中國觀眾的年度期待《花木蘭》,昨天豆瓣開分了,沒及格,5.9。

經過一夜的發酵,今天醒來一看,又掉了一截:

4.9了。

打分人數不算低,這,算是口碑撲街了?

提前一周上線Disney+流媒體,和不及格的口碑,會多大程度影響《花木蘭》在國內的票房,再過幾天就會知道答案。

或許,的確會勸退一些原本就可看可不看的中立觀眾?

可以肯定的是,在做出中國晚於美國一周公映的決定時,迪士尼就應該做好了這個準備。

大公司少賺多少錢這種事,犯不著我們瞎操心。

只是, 在過去至少兩年多的時間裡,《花木蘭》實在占去了太多關注——美國佬喜歡木蘭,咱們中國人,更不用說。

如今終於美國上線,中國公映在即,回過頭去看就會發現:

電影該不該4.9分,和到底會拿多少億票房這些,真的不重要。

掰扯來掰扯去,真正值得討論的,還是那些老問題。

看盜版,錯了嗎?

第一個老問題:

觀眾圈層的巴別塔效應,與盜版原罪。

這算是一個遞進的邏輯,先說觀眾的組成。

這是昨天的微博評論一角:

海量的網友,對於《花木蘭》還沒公映豆瓣就開分這件事,表示了不解。

繼而推斷:

這裡面有貓膩,黑子又出來興風作浪了。

會這麼想,其實很正常。

別說中國觀眾基數如此龐大,即便在一個小圈子裡,我們也能分出超級影迷、初級影迷、資深觀眾和普通觀眾這些個標籤。

只不過, 不同圈層的觀眾,對看電影這事兒的理解,的確是不在一個頻道上。

影迷除了院線電影,早就習慣了看藍光碟,或者下載網上的高清版本——也就是所謂的盜版;普通觀眾呢,看電影則是多通過影院和視頻平台會員付費。

於是,影迷都知道,4號電影一在美國上線,國內高清資源就會滿天飛,而普通觀眾自然會下意識覺得,這是「沒看就先黑一把」的陰謀。

圖片來自網絡

ok,這不是重點。

接著,就要說到 看盜版這事兒了。

基本上,這個對話邏輯是這樣的:

甲:《花木蘭》大大低於預期,差評!

乙:呦呵,網盤看的,還好意思在這評論?

甲:您敢說自己從來沒在網盤看過片?

乙:還真沒看過。反正你們看盜版的就別出來秀優越感了。

甲:你以為我想看盜版?你給我裝個Disney+、裝個Netflix啊,你讓院線開放分級制、所有新片同步歐美啊!

乙:別說沒用的,好幾個視頻平台還不夠你看的?總之看盜版就是不對。

事實上,甲不一定真的不想看盜版,乙也不一定真的就沒看過盜版。沒轍,一旦槓起來,就很難好好說話了。

可成人世界,哪有那麼多非黑即白啊。

看盜版當然不是什麼光彩事兒,但現實就是,不看盜版,太多的新片老片,我們就真的無緣一見了。

說句實話:

中國觀眾,無論影迷還是普通觀眾,真的,都挺憋屈了。

既然如此,不妨互不打擾地,在平行世界裡各自安好吧。

《花木蘭》是拍給中國觀眾的嗎?

第二個老問題:

關於電影的創作邊界討論。

想到這問題,源於我看到下面這條高贊評論的後半句:

「讓外國人拍我國的歷史,真的是中國電影歷史上最愚昧的決定」。

可能是因為, 第一次有好萊塢A級大片,核心人物大部分選用了中國演員,或者說第一次有中國女演員,在好萊塢出任大女主。

總之,黃皮膚的臉孔成了主角。

於是,很多觀眾就誤以為,《花木蘭》是專供中國市場的,甚至,也可以算作「中國電影的決定」了?

在這得說,《花木蘭》作為迪士尼「動畫改編真人」大軍中的重要一員,改編的基礎是90年代迪士尼自己的同名動畫電影,而非中國歷史。

從一開始,它就是 西方視角下講述的東方故事,是照顧全球市場看的娛樂爆米花。

所以,指望它如實還原中國歷史,實在是拉和尚相親、沖瞎子問路——找錯人了。

或許正是因為這種心態吧:

這兩天我們對電影的批評,很多集中在了對中國歷史的錯誤呈現上。

比如木蘭明明是北方人,為什麼會住在福建特有的土樓;

比如鄭佩佩飾演的媒婆身後這幅蹩腳的對聯。

上聯: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下聯:望世間眷屬全是有情人;

比如對「四兩撥千斤」和太極拳的刻板使用;

比如祖宗祠堂的室內掛著大紅燈籠;

再比如,下面這張傳播很廣的動圖:

大唐皇宮內的大臣妃子,如歐洲中世紀那樣打著洋傘,愜意地散步遛彎兒…

好笑嗎?作為咱們中國人看,肯定會覺得有點滑稽。

但,這些東西,作為談資,聊天時調侃兩下也就可以了,真要拿出來當做硬傷大批特批,就顯得小題大做了。

電影,從來就不負責精確還原歷史。

況且,好萊塢一貫擅長這樣的拿來主義,把別國文化打造成全球通吃的文化快餐。

當然這裡面,也有個度的把握。

如果迪士尼選了個白人或者黑人演員來出演花木蘭,這自然是不能接受的。就像當年《攻殼機動隊》真人版,派拉蒙選了寡姐出演少佐,讓我到現在都無法接受那部電影。

但如果只是服裝、置景等細枝末節的「魔改」,大可一笑而過。

我這還真不是在給《花木蘭》洗白,因為關鍵在於:

《花木蘭》的真正問題,不是各種還原中國歷史的錯誤,而是,它真的就是單純的不好看啊。

這種不好看,是全方面的。

劇本、美術、動作設計、特效製作,包括演員表演,都是360度的坍塌。

太糾結在所謂中國味道上,反而跑偏了方向。

所以,有一說一:

對《花木蘭》的失望是實打實的,但我們對藝術創作的邊界,予以更加寬容的態度,也是要有的。

況且:

《花木蘭》里的所有演員,是中國籍的,其實也只有來自香港的甄子丹。

迪士尼是世界電影的「毒瘤」嗎?

最後一個老問題:

電影到底是藝術,還是生意?

這問題或許有點大,而且也很好回答。電影是藝術,也是生意,兼而有之甚至是電影的魅力來源。

但迪士尼這幾年的操作,越來越有無限放大電影生意那一面的趨勢。

這裡,好不好看倒是其次。

因為必須照顧所有年齡段,最大限度獲取票房,而將電影越拍越低幼,越拍越淺薄,才是最讓人擔心的。

拿《花木蘭》來說:

相比動畫版,最大的改動就是正邪雙方的對抗平衡。

編劇賦予了木蘭所謂「氣」的概念,說白了就是天降神力,天生英雄,和《星球大戰》的原力差不多一個意思;

同時,大大降低反派智商和戰鬥力,中間一場雪崩是自己玩死自己,結尾的單挑則又是典型的「死於話多」。

這一加一減,其實就是在 為低幼化鋪路。

礙於很多人還沒看,電影的其他細節,就不多吐槽了,我想說的是兩點:

一是《花木蘭》這個4.9分,真的不冤;

電影的問題很多,公映之後有機會咱們再細聊。

二是迪士尼身為手握超多大IP的電影巨頭,除了賺錢,也應該有點藝術追求了。

就拿這個「動改真」系列來說:

錢自然是沒少賺,但電影的藝術價值,最高也不過是完美復刻了一遍動畫片,而已。

趕上和動畫調性契合、風格討喜的《阿拉丁》和《美女與野獸》,口碑還成,票房大賣;

趕上《花木蘭》這樣從動畫強行改走古裝嚴肅史詩范兒的,就各種不倫不類,畫虎不成反類犬。

本質上,這就是 「生意先行、藝術靠邊站」的出發點帶來的結果。

當然,有人會說,《花木蘭》爛番茄指數穩定在80%上下你又怎麼說?

事實上,爛番茄指數是媒體分數(也就是可以公關的嘛),看看右邊代表觀眾的爆米花指數,不也已經 不及格了嗎。

結語

所以, 當我們在談論《花木蘭》4.9分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談論些什麼?

或者說,我們該談論些什麼?

以上,就是我的建議了。

再多說一句好了:

其實,以我們普通人的想法,迪士尼拍了一部真人版《花木蘭》,那得多麼重視中國市場啊。

可一系列事實都在告訴我們:

在迪士尼眼中,中國市場,可能真的沒那麼重要。

從最土海報,到延遲一周公映,包括宣傳過程中,如去年七七事變紀念日發首款預告搶熱點,今年清明節全國為新冠逝者哀悼日宣布重新定檔,汶川地震12周年紀念日電影再上熱搜……

等等操作,都讓人覺得,背後似乎對中國市場缺乏善意。

不過啊,最後的最後,還是 遺憾

這樣一部雲集華人明星的好萊塢大製作,最後落得這樣一個境地。

可惜了。

下一次看到類似配置和體量的新片,且有的等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tGyZnQBURTf-Dn5SkJ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