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有這樣的場景,正談論某人,一推門,某人進來了,這時候一定會有人說,說曹操曹操到。
在討論學習是否有用的時候,會舉出一些例子,某人學習不好,從小調皮搗蛋,最後開了大公司,僱傭了班裡學習最好的同學,意在說明「學習好不如情商高」。
還有一個流傳更廣的例子,人們檢查從戰場上歸來的飛機,發現機身部位中彈較少,而機翼卻被打得千瘡百孔。此時有人建議加固機翼,而他們不知道那些機身部位的油箱中彈的飛機沒有飛回來,他們分析的是飛回來的飛機,得出來相反的結論,實際上需要加固的恰恰是機身而不是機翼。這就是倖存者偏差。
實際上,當人們提了很多次某人,某人都沒出現,只注意到某人出現的這一次。
很顯然,如果統計所有人就能發現,那些調皮搗蛋不學習的人的成功率遠遠小於那些學歷高的,而人們選擇性地關注了個別情商高的,得出了似乎高學歷等於低情商等於不成功的結論。
第三個例子更明顯,用倖存的飛機作為分析樣本,得出的結論必然是錯誤的。
然而在多數人眼中,說曹操曹操到,調皮搗蛋的學生有出息,機翼滿是窟窿的飛機還能飛回來,只是機緣巧合。正是這一次次的機緣巧合,讓事情得以繼續發展。
這些關鍵節點可能成為事物發展的拐點。如果在關鍵節點認真反思,事物可能會沿著正確的方向進展,如果忽略了這個拐點,認為這一切都是「機緣巧合」,那麼,一切都會沿著錯誤的方向發展。
很遺憾,多數事物都是所謂在「機緣巧合」中延續。
無巧不成書,一篇小說的情節得以延續建立在機緣巧合上,一些人春風得意也建立在機緣巧合上,一些事順風順水可能還是機緣巧合,倖存者展現出巧合的一面,而掩蓋了規律的一面。
倖存者在舞台中央,不幸者已經退出舞台,終結了對應的線索。
緣聚緣散,這種機緣巧合成就了逆淘汰,而我們看到的一切可能就是逆淘汰的結果。
你的朋友、你的婚姻、你的職業、你的事業可能都是逆淘汰的結果,更為可怕的是群體的逆淘汰可能造成整個社會結構的逆淘汰。
事物在每一個停頓的時刻都可能出現拐點,留給我們足夠的時間思考。
用機緣巧合延續倖存者偏差,就成為偏離初心的第一步,這一步在機緣巧合的包裝下,顯得合情合理,看起來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而順利地沿著這條路走下去。
如果在停頓處靜下心思考,想得全面點,決策從容點再從容點,很有可能又能回到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