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的打壓,說華為已經成功挺過去還為時過早,但至少現在華為還沒有倒下。不管最終的結局如何,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華為能夠堅持近兩年的時間,已經是個奇蹟。面臨相似危機的,前有法國的阿爾斯通,最終被美國通用收購,近有同在通訊領域的中國中興公司,結果以認罰接受監督了結。只有華為沒有屈服。
有人將華為定位為一家中國人的美國公司,原因是華為內部採用全套的美國的和西方的管理模式和西方的技術框架,外部市場大部分面向全球,這是一間世界級的跨國公司。
然而,阿爾斯通同樣也是世界級一流公司,但在美國的打擊下,這顆法國工業明珠被美國通用收入囊中。是什麼使得華為有不一樣的結局,顯然不是內部管理和外部市場的力量,也不是技術開發或者人才的力量,還不是管理機制的力量,這些阿爾斯通都有,這種力量明顯來自於不同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大部分來源於創始人,雖然任正非的股份只有1%多一點,但實際上還是華為的精神領袖。華為在本次危機中的表現多數來自於這位老人。這位老人的性格、胸懷和思維方式影響著華為,做出了一次又一次應對。
對內,「夠意思」。
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論功行賞,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一份付出,一份收穫,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原則性的文化在華為就變成了規則,任正非曾經說,把錢分好了,管理的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可以說華為是國內最會分錢的公司,實現了按勞分配這一市場化的基本原則。正是「會分錢」,讓華為具備了基本的凝聚力。
對外,「夠朋友」。
市場無時無刻不在競爭,然而華為的朋友不少,對於上下游合作夥伴,無論出於商業目的還是出於長遠利益,華為在的作中廣交朋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美國制裁華為之初,在斷供條款生效前,很多美國公司加速供貨,甚至將半成品快速賣給華為,為華為囤貨出力。如果不是華為平時「夠朋友」,這時候恐怕落井下石的居多。
對局,「有後手」。
中國文化中的憂患意識根植於任正非的意識中,沒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意識,也不可能居安思危。任正非十幾年前就料到會與美國衝突,所以投入巨資準備了有可能永遠也不會啟用的「備胎計劃」。事實證明,華為之所以在美國的打壓下,比中興更加主動,就是因為有備而來。
斷供晶片,拿出海思,斷供android,拿出鴻蒙,斷供GMS,拿出HMS,見招拆招,用一個個備胎化解危機。
此外,華為的一系列布局和反應,無不顯示出任正非的格局和大度。甚至有人說,在美國針對華為的事件中,特朗普更像是一位商人,而任正非卻像是一位總統。格局顛倒了,結局也就隨之改變。
華為要度過危機,最終需要靠技術實力,而起到關鍵作用還將是中國文化用不屈的精神,整體的思維方式和寬廣的大格局。這些特質,正來源於任正非背後的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