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平息以後,有一個領域一定會熱起來

2020-02-27   行者啊

可以預見,此次疫情平息後,有一個領域一定會得到重視,那就是養生和自我保健領域。

突然間,當所有的人面對疫情,普遍感受到對自然力量知之甚少,從開始的手足無措,到慢慢地學習相關的防護知識,很多人都體會到了「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切身感受。


實際上,就算翻遍所有的書和資料,普通人對待疫情還會是茫茫然束手無策,連專家也在隨著疫情的進程,不斷地調整著應對方案。

在密切關注新聞動向的同時,我們自然會思考,如何面對這類突發事件,如何在掌握有限信息的情況下,作出自己的判斷和決策,如何從各個方面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


很顯然,達到這樣的目的需要知識和經驗。沒有人能夠料事如神,應對自如,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做到有備無患。

儲備知識和經驗是普通人最有可能,也是最為現實的選項。而當全民的抵禦風險能力得到提高以後,社會整體的抵禦風險的能力也會隨之增強。


那麼我們應該儲備哪些知識,哪些知識是我們普通人有可能掌握的呢。


我們注意到,早在去年6月,王永炎院士就根據中醫的五運六氣理論預測了瘟疫的發生。這些知識和理論沒有進入主流的視野,但這些理論卻為我們提供了從另一個獨特的角度去推測事物發展的思路。這類知識當前還只是被少數人掌握,但與西醫專業知識相比,更容易被有著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的普通人接受。學習這些知識,不僅能夠提高我們對自然和人體運行規律的認識,還能夠提高自我養生保健的理論層次,指導我們選擇適合的養生方式。


除了知識,最重要的莫過於經驗,經驗的作用在於事前提高警惕,事中提高應對能力,事後提高總結能力。對於經歷過的危機,通過總結經驗必然會為我們提供更強的處理危機的能力。


免疫力是最大的能力。我們發現,一些過度的運動並不能有效地提高免疫力,那些看起來非常健壯的人並沒有特別的免疫力。養生的目的應該更多地轉向提高免疫力,而目前我們的養生方式五花八門,哪些更有效則需要理論支撐,傳統文化中的養生理論和方法可能會被重新審視,比如五禽戲、氣功等等。


對於提高應對危機能力的渴求讓我們重新思考自己的知識結構,疫情結束後可能會出現傳統文化熱、中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