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羅濕兄
作者/羅哥
最近,藥企的動作有點多
有小夥伴建議出個藥企黑名單,只能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想著,還不如給大家梳理幾點選擇藥企的實用小建議,估摸幫助更大些。
1現在又是疫情又是帶量採購的,求穩是主旋律,但如果想多掙些錢,該看機會還是得看看,畢竟掙錢的崗位才是更穩的。
2在藥企,不論你想要什麼,往上發展,來錢是最快的,選擇的機會也是更多的,地區是起步,越往上,手頭的資源越多,對行業的認知也越開闊。
3想發展,從入行的時候就要做好準備,新手,選大藥企就對了,一線外企>其他外企>國內創新型生物公司>大型國企>其他。
對於資深外企代表,看具體情況,穩著等機會或者跳去內資做管理都ok,看需求和可行性。
4流動性高的公司,晉升速度是最快的,像AZ,雖然公司激進,但發展機會遠高於其他外企,很多人熬不住就走了,剩下的,能力還ok,都有發展機會。
一些穩定的公司,團隊代表年齡普遍偏高,要不是出現什麼變動,發展機會是真少。
同時,晉升周期越短越好,外企晉升周期一般是一年或一年半,一年一晉升比一年半強太多。
5在一家公司,想要長期發展,得看研發管線是否豐富,產品線單一的公司,往往研發能力也不怎麼樣強(除了像吉利德這樣的公司),一遇到帶量採購,沒有新品可以補充,大機率裁員。
如果你準備去下家公司謀求管理機會,尤其還是負責普藥,千萬不要忽視公司的研發管線,面試的時候可以問問:你所在的產品線,公司未來5年會有多少新品上市?
新品越多,越安全,掙錢的機會越大,發展機會越多。
6想掙錢,年薪30-40w水平,選底薪高的外企,像吉利德,GSK的倍力騰等,還有各大外企的腫瘤新品,資深代表,底薪2w問題不大。
當然,底薪高的公司,事情賊多,就看你遭受得住不了。
現在大家選產品,都傾向於腫瘤藥,但也要注意了,腫瘤藥也快迎來帶量採購了,像曲妥珠單抗,貝伐珠單抗,阿達木單抗,利妥昔單抗是CDE重點關注對象了。
第一批帶量採購25個品種,就有兩個腫瘤產品在裡邊,但凡是處方量大的腫瘤產品,過了專利期,都是有風險的。
現在,就算是新品,國產上市跟進那麼快,處方量一大,帶量其實也是很快的事情,所以,不管是什麼產品,公司後續是否能有新品上市,是作為選擇的一個硬性指標。
當然,如果你只是想混混,就當我沒說。
7想年薪40w+,最好的選擇依舊是往管理髮展,職位越高,薪資就越高,並且,在管理崗,你依舊可以兼職,能利用的資源還更多。
一些人習慣認為管理崗和兼職是衝突的,還是太年輕,還有人認為達成好的代表比地區經理還掙錢,這是一種非常短視的看法,代表和地區的差距,只會越拉越大。
其次,改變收入結構,年輕的代表,注重收入結構的改變,年入40w+不是多難的事情。
所以,如果你注重副業收入,我說的是那種具有複利效應的副業,找一家錢湊合,事不多的公司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你越早準備,收入增長越快。
工作3-5年,普通背景,主業加副業收入,年入50-100w的我也見過,雖然目前還不算多。
8外企的福利和是非,不要看得太重,差也差不到哪去,好也好不到哪去。
天天關注什麼藥企又發京東卡了,什麼藥企又讓員工花錢買藥了,都不是小孩了,最重要的永遠是最終的收益。
9選藥企這個事兒,除了衡量產品市場老闆等因素,我們還需要回歸到行業層面,行業發展放緩,選擇什麼樣的藥企,可能已經不那麼重要了,但在能力範圍內,選最好的總是沒錯。
最後,多觀察行業從業者的狀態,透過他們,思考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是什麼,想清楚了,做決策也就簡單了。
客官!在看一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