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線城市成了離婚重災區?

2019-11-18     東方出版社

文 | 劉春萍/林小琬/黃漢城

「中國家庭在飛速崩潰,中國婚姻在火速終結!」——繼人口雪崩之後,社會輿論又發出了驚天一嘆。

2018 年,中國的結婚率再創歷史新低,每 500 個人中,只有 14 個人結婚。而離婚率卻連續16年節節攀升,2002年每7對夫妻中只有1對離婚,到了 2017 年,每 3 對夫妻中就會有 1 對離婚。

傳統婚姻制度受到劇烈衝擊。是什麼樣的洪荒之力,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扭曲了中國的社會結構?

種種矛頭,指向了房地產。一線城市異常涌動的離婚潮,與高歌猛進的房地產之間的荒唐關係,始於「限購」。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60 年前,中國人為了分到一套房子而匆忙結婚,60 年後,中國人為了能多買一套房子而排隊離婚。

一線城市,離婚重災區

比不結婚更可怕的,是全國上下正在掀起一股離婚潮。

成千上萬家庭組成的多米諾骨牌,正以脫韁之馬的速度接連倒下。中國人步入圍城的速度,已經遠遠趕不上工本費 9 元一本的離婚證的印製節奏了。

2018 年,北方離結率又一次刷新人類社會底線,每結婚 100 對夫妻就同時有 60 對離婚。誰能想到,號稱最有道德觀的泱泱大國,竟然有超過六成的夫妻宣告單身快樂。

跨入 21 世紀,越是發達的城市離婚率越高。尤其人口超一千萬的北上廣深,正淪陷為離婚重災區。

以北京為例。從 2006 年開始,北京市的粗離婚率(每 1000 個人裡面離婚人士的對數) 直線飆升,從 1.5‰上漲到 3.2‰,翻了 2 倍有餘。可能有人會說,數據上升是正常的,畢竟那些「假裝」生活在帝都的人們,生活壓力比在十八線小縣城大多了。

面對著猝不及防就會砸在頭上的裁員信,面對著動不動就 996 的加班制度,面對著一不留神就被「擠懷孕」的下班路,中產階級是一地雞毛,心力交瘁。應付完股災、應付完直銷騙局,哪還有工夫維持一個家庭的和和美美?

表面來看,這說法似乎有一定道理。

但是,同樣是東亞文化圈,同樣是「社畜」遍地的國際化大都市,為什麼東京、首爾卻和北京大不相同?

從 21 世紀開始,東京和首爾的粗離婚率就以平穩的速度緩慢下滑,而北京的卻急速上升。到 2010 年,北京的離婚率首次超過東京、首爾,正式與二者分道揚鑣,差距越拉越大。

這種趨勢,無疑透露出一股弔詭氣息。同樣是生活高壓,為什麼東京和首爾的粗離婚率向下走,北京卻是向上走?

放眼全球,離婚率較高的國家大多是囿於貧困、 風俗。怎麼到了中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婚姻反而更加脆弱,想離就離?

背後的原因,指向了房地產。

少奮鬥十年

從 2010 年限購到 2016 年「930」新政這段時間裡,「假離婚」能讓很多一線城市的家庭獲得更多收益。

《經濟參考報》曾報道過,在北京貸款買房,首套房享受最低 85 折利率,二套房則是基準利率的 1.1 倍。若以貸款 300 萬元算,離婚買房,支付的利息約為 226 萬元,不離婚買房則需支付約 306 萬元。

一次「假離婚」,就能少付 80 萬元,相當於一個底層職工不吃不喝工作 10 年的工資。凡是有點經濟頭腦的夫妻,都會作出「假離婚」的選擇。在其他的發達城市,也有些人是為了拿拆遷款(多幾套房) 而選擇集體離婚的。

2017 年,南京高新區有一個村搞拆遷,全村 160 多對夫妻,上至八十多歲老兩口、下至剛結婚不久的小夫妻,90% 都離了婚。

記者採訪村裡一位 78 歲的離婚大爺:「這樣做不怕鬧笑話嗎?」大爺雙手背在身後,悠然自得地答道:「一百歲也照樣離。」

因為離婚的好處可多了,多出來一戶,就能多拿 70 平方米的房屋面積,以及 13.1 萬元補償款。

如果你還不願意相信是房子左右了中國人的婚姻,我們可以再看兩個數據:

一組數據顯示,2017 年中國人去法院辦理離婚的比例從 2010 年的25% 降到了 15%。越來越多的夫妻,和和美美地走進民政局領離婚證,很可能就是已經談好了為買房「和平分手」,所以不需要法院介入調解。

另一組數據顯示,2000 年與原配偶復婚的只有 5.78 萬對,2016 年飆升到了 39.85 萬對。很可能是事情辦好了,夫妻雙方又可以重新在一起了。

針對離婚買房,網上此前還熱傳過一個「有問必答」。

問:我是已婚 MM,在本市市區有小套房,現在想換套大房子,把小房送給父母,但是諮詢了一下,過戶費太高了。請問怎麼減免相關費用呢?

某律師回覆:與老公離婚,房產給老公,房產證去掉你的名字;爸媽離婚,老公和老媽結婚,房產證加老媽名字;老媽和老公離婚,房給老媽,去老公名字;然後各自復婚,房產證加老爸名字。如此操作,結婚共3次,工本費每次5元,共15元;離婚共3次,工本費每次9元,共27元,總計 42 元,省去過戶費,且獲首套房優惠政

段子越幽默,越折射出婚姻的扭曲。

金錢上獲益了,道德的包袱卻丟得一乾二淨,甚至還發生「夫妻為買房假離婚、妻子拒絕復婚被丈夫割喉」的慘案。

多少荒唐事,盡藏樓市中。

被房子挾持的一生

其實,歷史是驚人地相似。

在今天的市場經濟時代,中國人為了一套房而離婚。在 60 年前的計劃經濟時代,中國人也曾同樣為了一套房子而結婚。20 世紀 50 年代,神州大地上正在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改造,舉國上下都希望早日把落後的農業國改造成工業國。

當時中國「收割農村,反哺城市」,大力發展重工業,對於住宅建設的投入非常少。而彼時「計劃」是唯一的通行證。小到一粒米,大到一套房,統統都由行政的力量分配。由於住房緊缺,一大家子十幾口人擠在一間小房裡的比比皆是。

例如上海,當時最流行的住房樣板是「筒子樓」,幾戶人家共同使用廚房、浴室,一點隱私都沒有。

隨著人口不斷膨脹,城鎮居住環境不斷惡化。據《安徽日報》報道,1950 年至 1978 年中國人均居住面積由 4.5 平方米縮小到 3.6 平方米,房屋稀缺達到了 869 萬戶,占當時城鎮總戶數的 47.5%。

當代中國人的房子夢或許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當時政策規定,城鎮職工只有結婚後,才能享受分房福利。如果你是單身,一般來說只能和別人擠宿舍,再有錢都沒用。那時候,很多人內心都會一種憧憬,早點結婚!

所以,說不上什麼喜結良緣,當時為了房子而草率結婚的事,時有發生。六十年滄海桑田。

每個人的命運沉沉浮浮,背後總有一隻手從未離開。

本文節選《中國城市大洗牌》,刪改較多,更多精彩內容請查閱原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cuagG4BMH2_cNUgpqo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