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之間相處,過於親密反而會生疏
交友之道實在很難,太親近、太熟識了,自然會變得隨便,俗語所謂的熟不知禮,就是這個意思。由於熟不知禮,太過隨便,日久便會互生怨懟,反而變成生疏了。所以古人由經驗中得來的教訓,便很感慨地說「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也就是這個意思。
此外,有如清人張問陶的詩說:「事能容俗猶嫌傲,交為通財漸不親。」又如俗語說的「仁義不交財,交財不仁義」,「交為直言親轉疏」等等,也都是從經驗中得來的教訓。
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如此?最基本的原因,因為人的心理作用猶如物理一樣,擠湊得太緊,就會產生相反的推排力。因此要在彼此之間保持相當的限度和距離,以維繫永恆的感情,這便是禮,也就是敬的作用和好處。
所以我們處朋友之間,如能學到晏子那樣,彼此相交愈久愈恭敬,交情自然就會長久了。
孔門弟子子游也說:「朋友數,斯疏矣。」這也同樣是教人在朋友間相處不可以太過親密,更不可以有太多的要求。
其實,推而廣之,豈但交友之道如此,就如夫婦之間許多的事故,也無非太過親密,才會發生反作用的。所以古禮教人處夫婦之道,也要相敬如賓。賓,就是客,也就是朋友的意思。一個人如深知此中的利弊,實在會覺得可怕!不過,如能漸漸從學養上做到一個「敬」字,又會覺得有無限的機趣,才真能體會到人生處世,確是最高的藝術。(《論語別裁》東方出版社)
好朋友不是酒肉朋友,不是天天來往,平常很平淡,可是有真熱情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例如一個人臣,對君主希望或要求太多了,又要屢次請說,結果只有招來自取其辱的份兒。
對朋友也一樣,只要你要求得太多,或者過於希望他好,結果反而疏遠了。大抵人情,過於親密則反疏,疏淡則反親。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能夠永遠和易相處得其中和之用的,實在太不容易。
由此可見,得仁道固然很難,行其仁道,尤其不易。這是人生處世的藝術,藝術的意境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
中國人講交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好朋友不是酒肉朋友,不是天天來往,平常很平淡。但這並不是說冷漠無情;朋友碰到困難,或生病之類的事,他就來了。平常無所謂,也許眼睛看看就算打招呼了,可是有真熱情。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謂的「淡如水」,友情淡得像水一樣。大家都喝過水,試問水有沒有味道?粗心大意的人一定說水沒有味道,那就錯了。水是有味道的,什麼味道?「淡味」,也就是「無味」。(《老子他說(初續合集)》東方出版社)
政治也好,做事也好,要能做到「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就可以達到「知幾」,達到「介如石」的境界。不要因為上司提攜就逢迎拍馬,今天發表你升官,對長官也不拍馬屁或諂媚;對部下或不如你的人,也不要輕慢他,仍要尊重他。平常做人就要如此。換句話說,平常的時候態度如此,飛黃騰達的時候也是這樣。對有錢的人、沒有錢的人都是這樣,這是中國文化的精神,後來變成為一句名言,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淡如水」就是沒有味道,大家平平淡淡的,老一輩的人自小都會懂。這句話是出自《增廣昔時賢文》一書里,過去這是一本很重要的書,我們十來歲都已經會背了,原文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
這個道理,諸葛亮的文章里也有提到。諸葛亮除了功業以外,千古名文只有兩篇,就是前後《出師表》,另外留下來的有幾封家書。諸葛亮的書信都很短,可見他公事很忙,沒有時間說很多話,可是意思都很深遠。譬如給他兒子講交友的信中說,君子之交「溫不增華,寒不改葉」。
「溫不增華」,是說春天到了,花已經開了,不要再加一朵花,錦上添花的事不要來。這也就是「上交不諂,下交不瀆」的意思。朋友得意時,不去錦上添花,朋友倒霉時,也不要看不起他,跟平常還是一樣。朋友之間的感情不能像是天氣一樣冷熱變化,要永遠長青,四季長青,這才是交朋友之道。(《易經系傳別講》東方出版社)
編輯 | 小舟 監製 | 南北 購書 | 閱讀原文
《天香桂子落紛紛——南懷瑾先生誕辰百年紀念集》
本書60餘萬字,內容翔實、資料珍貴。作者百數十位,來自不同階層、各行各業,或生前親近過南懷瑾先生,或是南懷瑾先生的忠實讀者。
書中文章或發言長短不一、體裁多樣,或反映先生之風,或追憶交往故事,或自述學而時習之的體悟,或通過解讀先生及著述,表達了對先生的懷念,以及對先生精神的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