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一縣,歷史悠久為千年古縣,人口39.2萬

2019-12-03     滄海桑田史海沉鉤

湖南省,位於我國中南部內陸,古為荊州南境,春秋戰國屬楚,歷史上曾與湖北並為「湖廣」,清初大致以洞庭湖為界析湖廣行省為湖南、湖北兩省,湖南省因大部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又因省內最大河流湘江而簡稱「湘」,省會為長沙市。

湖南歷史悠久,不僅自古為魚米之鄉,明清時曾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譽,也是「屈賈之鄉」「古道聖土」,近代更是出現了「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的盛況。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湖南省境內孕育了眾多的名城、古縣,其中資興就為地處湘、粵、贛三省交匯之地的一個千年古縣。

資興市,位於湖南省東南部,地處羅霄山脈西麓、耒水上游,為湖南省縣級市,由郴州市代管,總面積2747平方公里,總人口39.2萬。資興,東漢時就已置縣,建制史長達一千八百多年,而其歷史上也曾數次更名,先後有漢寧、陽安、晉寧、晉興、資興、泰縣、興寧等古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古縣,但資興也是一座新興城市,其原治興寧,今市區為改革開放後建設新城。

春秋戰國時期,今資興市境為楚國之域,秦滅六國後廣設郡、縣,今湖南大部屬黔中郡、長沙郡,資興為長沙郡郴縣地。西漢初析長沙郡設桂陽郡,資興為桂陽郡郴縣所轄,東漢永和元年(136年)析郴縣東境置漢寧縣,屬桂陽郡,此為資興獨立建制之始。

三國時,漢寧縣屬吳,252年改縣名為陽安,西晉太康元年又改陽安為晉寧,南北朝時晉寧縣曾數次廢設,隋開皇九年復設,大業年間改稱晉興縣。唐初仍稱晉興縣,到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縣廢,公元672年復設縣,以流經縣治資興江為名稱資興縣,資興之名自此而始。

五代時,資興縣曾改成泰縣,北宋初泰縣廢,南宋復設資興縣,不久改稱興寧,興寧之名沿用至民國初。南宋時,興寧縣為荊湖南路郴州軍所轄,元朝時郴州軍改為郴州路,隸屬於湖廣行省,明初郴州路改為郴州府、郴州直隸州,興寧縣均屬之。清初湖廣省南北分設,興寧為湖南省郴州直隸州所屬。

民國初廢州為縣,郴州廢為郴縣,興寧也因與廣東興寧同名而復稱資興,隸屬於衡陽道,後曾直屬於省。建國初,資興縣隸屬於郴縣專區,1952年郴縣、衡陽、零陵三專區合設湘南行政區,1954年郴縣專區復設,資興均隨屬。1959年,資興併入郴縣,同年劃原資興縣一部設東江市,1961年資興縣恢復建制,屬郴州專區(1960年郴縣專區改稱),1962年東江市併入資興。1984年,資興縣改為縣級資興市,為郴州地區兩個縣級市之一(另一為縣級郴州市,今郴州北湖區)。1994年郴州地區撤銷設地級郴州市,資興市由其代管,現在仍為郴州市唯一縣級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E132m4BMH2_cNUgixh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