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職教師下崗,優秀教師輪崗,北京中小學資源均等化將再進一步

2019-12-31     長安觀察

逐步建立教師退出機制,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學校可以降低崗位等級或調整崗位聘用;探索建立學區(教育集團)內相對統一的教師考核評價、職稱評聘、薪酬分配辦法,切實破除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制度性障礙……隨著《關於推進中小學教師「區管校聘」管理改革的指導意見》近日出台,本市教師「區域共享」再添新動力。

從《指導意見》的內容要點來看,「減法」與「加法」並舉的思路十分明顯,減的是不盡心、不合格的師資人員,加的是水平高、教學好的優秀人才,為的是進一步提高本市教育整體水平,讓更多優質資源流動起來。教育資源均等化是社會期盼,但提到流動,還真是說易行難。且不說傳統名校輸出優秀教師的動力本就不足,單就教師自己而言,任職名校的意願顯然也更強,「馬太效應」之下,優質資源分配的不均衡,也就成為教育改革過程中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此番《指導意見》突出強調「切實破除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制度性障礙」,聚焦「區管校聘」,就是試圖在頂層設計上改變傳統教師與學校的「隸屬關係」,從學區的視角出發統籌資源,可謂是一次理念上的更新。

質量是教育的生命線。隨著期待水漲船高,優質資源註定永遠稀缺,這就要求我們繼續做大優質教育的「蛋糕」。而當務之急,就是要跳出「重點校」的思維定勢,從政策制定上釋放「校長和教師都不獨屬於某所學校」的鮮明信號。傳統名校,有聲譽、有地位,但也正因此才需要更多擔當起「孵化器」的作用,為所在學區輸出更多優質資源。「區管校聘」,改革初期肯定會涉及到觸利益、動奶酪的問題,但只有堅定推下去,才能打破「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怪圈,實現教育事業整體的高質量發展,進而緩解整個社會的教育焦慮。

公平是教育的基準線,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所謂公平,意味著不只關注優等生,也要將目光投向「後排同學」;意味著非名校也需要辦出特色,在不同學科不同方面都能爭創一流;意味著家長擇校時不會總有遺憾,害怕自己未能給予孩子「最好」……事實上,不可能人人上名校,可能的是人人都成材。而這有賴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

教育牽動無數家庭,也是構成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改革永遠在路上,教育公平的促進、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比一人一校一時發展更重要的方向。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i8jXG8BMH2_cNUgNyt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