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海鮮市場供貨商懺悔書」曝光?最近,許多人都在朋友圈刷到過這條聳人聽聞的信息。你或許不屑一顧,但總有人為之買帳。
據統計,僅這篇粗製濫造的謠言帖,就收穫了千萬次的閱讀量,一些人對其中渲染的水產經營亂象深表擔憂,甚至連水產品都不敢吃了。好在公安機關及時出手,一舉揪出這個平均年齡僅19歲的「網絡水軍」團伙。
公共事件向來是滋生謠言的「沃土」。疫情發生以來,捕風捉影的說法很多,但在網絡世界沉浮多年,很多網友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熏醋殺菌」「滴香油防病毒」一類謠言幾乎喪失了傳播力。然而,以所謂揭黑爆料為賣點的謠言還很有市場。
國內疫情嚴重時,種種來路不明的微信截圖,或是控訴「命如螻蟻」,或是傳播「內部數據」,真真假假讓人迷惑。國外疫情暴發後,一系列打著披露外部世界情況的文章,如「疫情下的XX」「XX華商太難了」又接踵而至。儘管信源模糊,但一來作者說得有鼻子有眼,二來明里暗裡傳遞著一種「真相媒體不敢報」的錯覺,一些人就選擇信以為真。
從「經久不衰」的養生謠言,到一度風靡的焦慮「爆文」,再到疫情之下的「內幕爆料」,這些文章雖然內容各異,但配方如一,目的都是造謠生事、收割流量、賺取利益。「華南海鮮市場供貨商懺悔書」的炮製者自陳,此文帶來的流量使其非法獲利近30萬元,而其加工的過程不過是移花接木罷了,真可謂是「一本萬利」。
造謠傳謠理應受到法律懲罰,但我們要看到,這些流量玩家在非常時期玩火,造成的負面影響遠超以往。那些被蒙蔽的人里,有多少因此開始無端質疑甚至大肆抨擊有關部門,有多少因偏聽偏信,將權威發布當成「耳旁風」?在凝心聚力的關鍵時刻,這種人為製造的阻力浪費了大量人財物力,潛移默化中牽絆著「戰疫」大局。這個意義上,我們強烈支持公安機關依法懲處「網絡水軍」,更呼喚以此為契機,不斷完善日常執法,不斷織密監督網絡。
當然,「爆文」的生意盛行至今,根本上還是因為有市場。那些對此類消息深信不疑的網友,如今看到自己被小作坊批量生產的垃圾文章耍得團團轉,應該有所反思。為什麼政府部門、權威媒體、專家學者都在反覆傳播科學信息,而自己卻總樂於相信這些道聽途說的消息?轉發「世界失控了」「華商太難了」一類的「小爽文」時,自己帶有什麼潛意識?
據統計,人類從直立行走到2003年所創造的知識,總計才5艾位元組,而如今每年全球移動數據流量已超過900艾位元組。如果說過去是「信息池塘」,那麼今天就是「信息海洋」。被裹挾其間,誰都有看走眼的時候。但吃一塹長一智,大家應當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從。
可以想見,只要流量變現的邏輯沒有變,流量玩家就不會輕易收手。實現更好的網絡化生存,需要方方面面一起努力。日常監管不能滯後,權威發布不能缺位,廣大受眾保持清醒,多措並舉方能不斷消弭劣質「爆文」的生存空間,還網絡世界更多清朗。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j6eCnEBnkjnB-0zgTF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