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際大都市,北京有許多外籍人士生活於斯、奮鬥於斯。如何做好這一部分人的疫情防控工作,是北京整個防疫體系中不可忽略的一環。日前,政府外事辦公室副主任李輝表示,我們本著「一視同仁、中外一致」的原則,把在京外籍人士納入社區健康管理,統一按照北京市的防疫要求,落實做好健康管理的一系列工作。
這樣的規定,不僅是全民防疫的應有之義,也是當前階段的務實之舉。過去一段時間,廣大市民進出小區時,需要登記測溫;居家觀察時,需要報告健康狀況……實踐證明,社區的這道防護牆是我們變被動為主動的一大決定性因素。如今,全球疫情蔓延態勢嚴峻,北京外防輸入的壓力陡增。遵循「一視同仁、中外一致」的原則,將既有的群防群治、聯防聯控舉措適用範圍擴大到在京外籍人士身上,無疑是對沖病毒輸入性風險的合理方式。
嚴防境外輸入疫情需要不講特殊的嚴格姿態,但春風化雨的人性化舉措同樣不能缺席。尤其對於在京外籍人士來說,儘管他們可能比較熟悉中國的風土人情,但突然讓他們接受中國特色的防控措施,還是有一定難度。一方面,語言差異增加溝通成本,讓基層人員條分縷析地為「老外」講清楚種種要求,無疑是不小挑戰;另一方面,中外文化有別,不同的價值觀之下,他們看待「出門戴口罩」等行為的視角與國人會有區別甚至是誤解。
對此,本市已經行動起來,先一步發出包括英、法、俄、德、西、日、韓、阿8個外語語種的《致在京外籍人士的公開信》,消除這一群體的顧慮和擔憂。12345市民服務熱線、120急救熱線、首都機場熱線等也提供多語種的語言服務。這些措施有力度、有溫度,既體現了北京作為大國首都的處事姿態,也展現了這座城市古道熱腸、急公好義的熱情形象。隨著把在京外籍人士納入社區健康管理,勢必還會衍生出一系列工作。如何繼續做好貼心服務,儘可能將溝通成本降到最低,還需要相關部門未雨綢繆,拿出更完善的頂層設計。
古人云,「施仁義,治天下」。我們換位思考為外籍人士提供溫情舉措,同樣也為「戰疫」贏來更多力量。在北京,一些社區是外籍人士聚集地,如果能動員起這些力量參與防疫,無疑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基層工作者的努力下,一些「老外」自願當起了「疫情防控外籍志願者」。不同國籍、不同膚色的人們合力守護北京城,構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這無疑進一步增強了我們凝心聚力的信心。
說到底,開放與防控並不矛盾。只要發揮治理智慧,不斷織密防控網絡,開放的北京,文明的都市,一定能為國家守好健康國門、安全國門。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