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餃子的泳池都不一定安全!溺水這十個「無聲跡象」請牢記

2019-07-22     搜狐健康


文 / 干玎竹 編 / 袁月

【搜狐健康】數據顯示,近十年來,溺水一直高居我國1-14歲兒童死亡原因的榜首。一半以上的溺水死亡者是25歲以下的年輕人,5歲以下兒童面臨的風險最大。炎炎夏日,如何在戲水時保證安全,如何及時發現溺水險情,又要如何急救?搜狐健康採訪了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傷害防控與心理健康室主任段蕾蕾研究員,廣東省紅十字會水上救援隊總教練陳澤池副巡視員。

哪些地方最容易溺水?

段蕾蕾表示,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溺水發生的高危地點不同。4歲以下小兒童的溺水高發地點主要為家中蓄水容器,比如說室內的臉盆、水缸及浴盆等等。稍微大一點,5-9歲兒童的溺水高發地點可能會涉及到戶外的比如說水渠、池塘和水庫等。10歲以上兒童活動範圍更大,主要為池塘、湖泊和江河等。一些管理不規範的泳池和戲水場所也是兒童溺水的高發地點。

如何才能保障戲水兒童的安全?

段蕾蕾說,家長應該謹記三句話:看住了、管好了、用對了。看住了:成人有效看護孩子,近距離、不間斷、不分心。管好了:管理危險環境、管控危險行為。用對了:選擇和正確使用安全的工具和產品。

兒童溺水是可以預防的。段蕾蕾強調,預防兒童溺水的首要措施是「時刻有效看護」,做到專心、不間斷和近距離。尤其是當兒童在水中或者水周圍時,無論是在泳池中、澡盆里,還是在開放性的浴場中,家長都應專心看護兒童,不要分心做其他事情。

比如說自己看書、玩手機、接電話、與他人聊天等等,這樣的慘痛案例比比皆是,因為溺水發生的過程十分迅速,並且隨時可能發生。一旦發生,結果往往是致命的,所以近距離強調的就是家長要與孩子保持一臂之內的距離,這樣在發生危險的時候,家長可以及時採取措施和施救。

家長不能將低齡兒童單獨留在衛生間和浴室,或者泳池、開放的水源邊。孩子們都喜歡水,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會接觸水、用水,所以要採取措施將水體與兒童隔離開,有助於減少兒童發生溺水的危險。 首先,在家中是低齡兒童溺水的高發地點。在家中除了有效看護外,應該注意隔離兒童和家中的水。例如,衛生間坐便器蓋子應該好蓋,衛生間門不用時應關上,避免低齡兒童自行進入。

家中水缸、水桶等蓄水容器應加蓋,澡盆、浴缸、洗衣機中的水在使用完之後應立即傾倒乾淨,減少兒童接觸的機會。 家周圍怎麼辦呢?如果家的周圍有水井等應加蓋,或者安裝水泵、水管等封閉取水,減少兒童接觸。如果家中有5歲以下的兒童,而且家中的房屋距離池塘、小溪等自然水體25米內,就應該在院子或者通向室外的房門安裝柵欄,避免和阻擋低齡兒童自行外出。小區、社區內的景觀水域應該加有圍欄,並且注意圍欄應確保兒童不能穿過或者攀爬。

另外,對兒童的看護一定要由成年人進行看護,不能交給未成人。如果有多人一起看護或者陪伴兒童時,看護人之間一定要指定明確具體是誰來負責誰,否則可能互相以為別人在看護,而實際上沒人負責的情況。 最後,任何措施都不能代替有效看護。



孩子用了游泳圈,是不是就能保證安全?

陳澤池說,塑料吹氣的水上玩具、游泳圈不是專業用的漂浮裝備,而只是一種幫助兒童暫時漂浮在水面上的一種輔助工具或者一種玩具。當水流發生變化,或兒童未抓住游泳圈時,游泳圈在水流的推動下可能會突然翻轉,導致兒童跌入水中,引發溺水。游泳圈失效,比如說漏氣等情況發生時,也可能發生溺水。所以,吹氣的水上玩具、游泳圈不是專門為救生設計的救生器材,不能保證兒童不發生溺水。家長要牢記:沒有任何設備可以代替有效看護。

在公共浴場游泳。特別是在公共浴場游泳時,除上述游泳的注意事項外,還應注意:

1.確定在規定的區域和時間內:帶孩子在有資質的,可游泳的區域游泳,注意識別浴場開放標誌。

2.確定有救援隊:確保海灘附近有救生員或緊急救援隊。建議在救生員看管的區域內游泳。

3.確定了解了當天的潮汐:注意潮汐,漲退潮時,不建議下水。

4.確定了解了公共場所的天氣與水溫:了解當地的天氣與水溫如果不適宜游泳時,不應該下水。

5.確定了解有關游泳場的安全信號旗。

6.泳池中會游泳不等於海中會安全地游泳,應幫助孩子了解海中游泳與泳池游泳的不同。

7.如使用救生衣或其他漂浮裝置,應按照孩子年齡、體重,使用符合標準的救生衣和適合的安全救生裝置。

8.家長應牢記:在水中,應有效看護你的孩子,與他保持一臂距離。 特別要注意,注意空腹、過飽、劇烈運動後不應該下水。 下水前應做好熱身運動。教會兒童不在水中打鬧,不做危險行為,如奔跑,不推人下水。 身體不適時,立即上岸。



孩子溺水,有什麼樣的表現?

段蕾蕾表示,在溺水發生的時候,兒童不一定能夠拚命拍水或大喊,反而往往是無聲且短暫的。溺水時可能呈現出的狀態有以下的情況,包括:

1. 頭離水面很近,嘴巴位於水面。

2. 頭向後傾斜,嘴巴張開。

3. 腿不動,身體垂直於水面。

4. 急促呼吸或喘氣。

5. 雙眼無神,無法聚焦。

6. 緊閉雙眼。

7. 頭髮蓋住了額頭或者眼睛。

8. 試圖游向某個方向,卻未能前進。

9. 試圖翻轉身體。

10.做出類似攀爬梯子的動作。這樣的狀態會讓人誤以為他在游泳、練習憋氣、玩水等,而忽略了溺水發生可能。所以,家長應注意識別溺水的表現,並且時刻保持有效看護。

發生溺水,如何自救?

陳澤池介紹,溺水發生是非常突然,也是很短暫,所以應提前教會兒童自救的方法,其中包括:

1. 首先不要驚慌,調整呼吸,待口鼻露出水面後,迅速舉手呼救,這一動作,往往會引起專業救生員的注意,從而得救。

2. 如果碰到腳抽筋,可以反方向拉伸「抽筋」部位的肌肉,讓其伸展或鬆弛。

3. 注意抓住水中漂浮物或者木板等。

4. 儘可能屏住呼吸,頭後仰,暴露出口鼻,然後用嘴呼吸。

5. 當救援者出現時,不要驚慌抓抱救援者,而是要聽從救援者指揮,讓他帶著游上岸。

如果孩子發現別人溺水,要怎麼急救?

陳澤池介紹,遇到溺水,有「叫叫伸拋法」的救援法則需要我們掌握。叫:大聲叫110,大聲叫救命,讓救援的人注意和幫忙。伸:在旁邊就地取材,取上竹竿和繩子。拋:拋出泡沫、塑料袋、塑料瓶都可以作為漂浮物,作為救生的素材,等待救援。在救援的時候,岸上救援永遠比下水救援安全。《淹溺急救專家共識》不推薦非專業救生人員實施下水營救。

家長要教育孩子謹記幾點:首先,應教育兒童不要在沒有成人看護下和其他兒童一起去沒有救生設備和救生員的水域玩耍。如果遇到其他孩子溺水的情況,教育兒童自己不可下水施救,而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保持冷靜,大聲呼救,尋求周邊成人的幫助,並撥打110/120報警。

2.如果旁邊有竹竿,將竹竿遞給溺水者,遞竹竿時要趴在地上,降低重心,保證自己的位置安全,以免被拖入水中,同時注意避免竹竿戳到落水者的臉。

3.如果旁邊有泡沫塊、救生圈、礦泉水瓶、塑料空桶等漂浮物,可以拋給溺水者。

4.不可以多人手拉手下水救援。

溺水急救,先控水還是先心肺復甦?

陳澤池指出,溺水的人救上岸後,應立刻開始生命支持。現場急救時,通過有效的人工通氣迅速糾正缺氧是關鍵。初始復甦時應該首先從開放氣道和人工通氣開始。

第一步:檢查是否有呼吸與心跳,清除口中的淤泥與雜草等。

第二步:如果沒有呼吸與心跳,先進行5次人工呼吸,然後進行胸外按壓30次,之後按照人工呼吸2次、胸外按壓30次的比例循環。

第三步:如果有呼吸心跳,讓溺水者側身,便於嘔吐,及時清除嘔吐物。

不要進行任何控水或傾倒體內積水的做法。這樣做不僅會延誤急救的黃金時間,還可能給溺水者造成其他的損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fDWGWwBmyVoG_1Z29s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