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大醫 | 青少年精神障礙總患病率達17.5%!重塑親子關係、消除病恥感是關鍵

2024-10-11     搜狐健康

(圖說 / 「腦抱·擁抱神經多樣性」藝術作品展)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吳施楠

編輯 | 袁月

兒童青少年已成為抑鬱症等精神障礙高發人群之一。《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調報告》顯示,在6—16歲在校學生中,中國兒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礙總患病率為17.5%。生活中,大家往往只看到他們厭學、網絡成癮、焦慮、逃學、自我傷害、厭食,卻很少深究原因,家長也不願跟精神疾病聯繫到一起。

10月10日,在「聯合起來,消除病恥」2024世界精神衛生日綠絲帶系列活動「腦抱·擁抱神經多樣性」藝術作品展上,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醫學中心主任、重慶醫科大學精神醫學系名譽系主任況利教授強調,青少年抑鬱防治首先要破除病恥感,正確認知需多層面多視角的共同支持。

在社會層面,要以包容開放的態度去看待青少年抑鬱症,放下偏見、歧視和指責,讓深陷其中的青少年和家人獲得溫暖;在家庭方面,父母要對孩子的心理問題引起重視,改變不良的教育方式,儘量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在學校層面,國家也已出台了政策,加強學校在青少年抑鬱症方面的預防和干預。

今年5月發布的《2024兒童青少年抑鬱治療與康復痛點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被診斷為情緒障礙的兒童青少年,首次確診的平均年齡為13.41歲,其中男孩占51%。然而,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還未引起家長的足夠重視。《報告》顯示,超過四成(41.8%)的家長在孩子主動求助3次以上才帶其就醫,62.8%的家長認為孩子存在中等程度及其以上的就診延誤。

「抑鬱症的早期發現和識別很重要。青少年處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可塑性強,越早發現治療越好,對他們的成長和人生的影響越小。」況利教授指出,家長應積極學習和掌握抑鬱症相關知識,密切關注孩子的情感和行為變化,尤其是當孩子多次表達心理困擾時,應及時尋求專業幫助,避免延誤診療,錯過了最佳干預窗口期。

抑鬱症患兒家長同樣面臨心理問題的挑戰。《報告》顯示,有20.2%的家長有高抑鬱風險,是全國普通人群的4倍,有近半數家長(49.20%)感受到重度照顧負擔,這不僅影響了他們自身的心理健康,也對家庭整體氛圍產生了負面影響。

「心理健康問題不分年齡,患兒家長也要調整心態,積極面對,科學照護,守護好自己和家人的心理健康。」況利教授提醒。

(圖說 / 2024世界精神衛生日綠絲帶系列活動現場)

據了解,此次藝術作品展由「渡過」抑鬱患者社區主辦、靈北中國公益支持、丹麥文化中心策展。現場共有包括青少年抑鬱症患者及其家屬在內的創作者們通過頭腦風暴、縫織大腦等創意形式探索自我的140幅大腦自畫像藝術作品進行展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f22476e53fcb06916dd675407283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