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科技如何推動教育變革?

2019-12-12     校長學院

2019年12月8日,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六屆年會在北京成功舉辦。來自教育、科技、財經領域的國內外大咖及500多名來自各地的朋友齊聚北京,同時和線上150萬聽眾一起進行了一場思想與科技並存的思想盛宴。

朱永新: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新教育實驗發起人。

用科技的力量助推教育變革

上個月,很多媒體報道了一則關於浙江某學校讓孩子帶「頭環」上課的新聞。這是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案例,也是一個典型的關於科學技術和教育發展的故事。這裡的「頭環」是可以採集腦電波信號,然後轉化成注意力的技術。但問題在於,「頭環」採集的數據對教育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學生的注意力僅僅靠腦電波才能做到精確分析嗎?一位有經驗的教師,不知道哪些孩子會、哪些孩子不會,他還是好老師嗎?科學技術怎樣參與教育、推進教育,而非成為教育的負面影響?是這則案例引發的關於科學技術與教育發展的本質思考。

上個月,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楊東平老師講了一段話,非常好,他說:「我們今天在現實生活中大量的教育創新,到底是在顛覆改變應試教育,還是在提供更加精緻的應試教育,用大數據全方位捆綁教師學生?」

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科幻小說存在的藍圖,很多都已成為現實。但我們真正需要思考的是現在很多科技公司正在做的事情,到底是應試教育的幫凶,還是解決應試教育的英雄?

我想說,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科學技術從來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對於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進而對於人們的精神世界和人類的歷史進程,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科學技術對於人類的影響,有時是一個漫長漸進過程,有時是迅速、迅雷不及掩耳的過程。通過技術手段的中介,科學由知識理論形態進入器物和制度之中,使人類生活在一個人化世界、文化世界、科學世界、技術世界之中,使科學成為人類生存背景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方面,科學技術成了當代社會的支柱,成了經濟發展的支撐,成了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東西。杜威認為,「促使世界目前正在經歷的巨大而複雜變化的真正動力,是科學方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技術的發展。」

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便利和保障的同時,也造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人際關係的緊張,恐怖襲擊的危害等。科學技術已經危害,並且仍然在破壞著人和環境之間、自然和社會結構之間,人的生理組織和個體之間的平衡狀態。這種脫節的產生,正是因為人們對現代科學的客觀性、確定性、精確性、可靠性、合理性的一種頂禮膜拜。

所以,圖爾敏有一段話,是對科學產生的負面描述。他認為,科學或技術忽視了它們對於各種各樣有血有肉的人的長遠影響。由於缺乏個人洞察力、情感、想像力或缺乏一種其特定活動對其他人影響的這種感受,科學家對於他的同胞,採取漠不關心的態度,而把對他們的關心僅僅當作是社會實驗與技術實驗的額外課題。

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如果沒有紙張和印刷術的發明,如果沒有電視機和電影的發明,沒有網際網路和移動終端的發明,可能教育也不會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模樣。所以,法國學者莫納科(James Monaco)歸納了人類知識傳播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依靠人與人之間直接傳遞的表演時期;人和人之間的溝通,主要靠語言和動作。

第二階段,依靠語言文字間接傳遞的表述時期;有了語言,人們可以通過印刷筆進行交流。

第三階段,依靠聲音圖像記錄的記錄傳媒時期;這時,信息的傳遞有畫像、有聲音、更豐富、更真實。

第四階段,依靠人人平等互動的電子和數碼時期;在這個階段,科學技術仍然是以幾何級速度在增長,社會變革的速度更快、更平等。

我們現在正處在第四階段,科學技術對人類的影響也是雙刃劍。科學技術對人類影響,一個可能性是它會成為人的成長的工具。科學技術可以成為推進教育公平,關注個性發展,讓每個人成為更好的自己的助推器。另一種可能性是它也可能會成為人的異化的工具,成為冷冰冰的測量人的注意力、學習力,幫助教育者更加嚴格地監督和管控教育對象的工具。

其實這個問題,早在二戰之後,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在反思。有學者說,兒童是被學識淵博的醫生毒死的,婦女和嬰兒被上過高中和大學的人槍殺的。所以教育如果不能幫助學生成為有人性的人,這樣的教育和科學技術本身也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科學技術到底要怎樣助推教育變革?從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角度來說,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工具與技術的改變——電化教育、PPT課件等

第二階段,教學模式的改變——慕課、翻轉課堂等

第三階段,學校形態的改變——打破學校教育的結構

最近,我寫了一本《未來學校》,詳細闡述了如何用科學技術來改造、變革我們的教育。我在這本書里提出:

第一,重構學校的形態,建立新型學習中心。

網際網路、5G技術、移動終端高度發達的未來,學校會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也就是說,它會由一個一個的網絡學習中心和一個一個實體的學習中心,共同構成一個學習社區。

第二,重構課程的內容,建立新型的課程體系。

學習將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未來學習中心的學習內容將從補短教育,走向揚長教育。所以我的書里,建構了未來新型的課程知識體系。首先是生命。每個人都需要把握好自己的生命長度、寬度和高度。然後是真善美。未來基本的科學概念、科學精神將整合成一門大科學;基本的人文知識,將整合成一本大語文;未來也將留出足夠的空間,讓每一個人學習自己需要的知識體系。學校不再是給每個學生設計好現成的知識體系,而是讓每個人去建構屬於他自己的知識體系。

第三,重構教學的方法,建立新型的項目學習。

我們已經進入到藉助於智能設備而生存與發展的時代,人機結合的學習方式會發揮更大作用,「認知外包」的現象會讓個人更加注重方法論的學習。以項目學習為主要方式的混合學習與合作學習將成為未來學習中心的主要學習方式。

第四,重構教育的評價,建立新型的學分銀行。

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的支持下,真正的學分銀行體系會正式建立。我們將建立一套從搖籃到墳墓的知識銀行體系,每個人的學習全過程在學分銀行都可以存儲、轉化,而且你修的學分還可以轉變為學習幣,激勵每個人更好地學習。學分銀行會打通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鴻溝,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的鴻溝,國內教育和國外教育的鴻溝,知識和能力提升的鴻溝。

科學技術也是一把鑰匙,既可以打開天堂之門,也可以打開地獄之門。因為使用科學技術的永遠是活生生的人,是受過教育的人。歸根到底是人創造和控制科學技術,是人賦予科學技術不同的功能和價值。好的教育才能培養好的人性和善良的人。

在這樣一個不確定性時代,面對未來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用好的教育,幫助人類,用人類智能戰勝人工智慧,把人工智慧關在人類價值的籠子裡,使它具有人類價值的善的教育。

我一直說,期待教育培養出的孩子,在他們身上可以看見政治是有理想的,財富是有汗水的,科學是有人性的,享樂是有道德的。只有讓科學技術更加溫暖、更有人性,讓科學技術更好地造福人類,讓科學技術更好地服務教育,這才是我們所期待的科學技術教育發展的結果,也是我們所期待的科學技術對教育能夠產生的正面力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4jyAm8BMH2_cNUgWcd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