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長提醒:小學階段,千萬別錯過這項培養

2019-10-28     校長學院

近期,諾貝爾獎項陸續揭曉,引發關注,這些傑出的成就是如何取得呢? 在1987年1月,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曾有位記者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人生中最寶貴的東西。這位白髮蒼蒼的學者出人意料地回答說是在幼兒園。

「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及時道歉,午飯後要休息,要注意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由此可見,好習慣對於人的一生多麼重要!

葉聖陶也曾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習慣。」確實是這樣,習慣會跟隨我們一生,好的習慣會提升生命質量,增加人生的幸福感。好習慣是一種堅定不移的高貴品質,而壞習慣則像雜草一樣,隨時隨地都能生長,阻礙孩子們幸福地成長。

小學階段正是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時期。我們學校這學期全面推行「五自管理」,促進學生好習慣的形成。這五項自主管理包括空間管理、時間管理、情緒管理、身體管理和行規管理,我們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逐項分層落實。

之所以下這麼多的功夫做這件事情是因為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只有關注學生生命成長的整體質量、助力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才能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無限的可能性,使他們真正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比如在行規管理中關於學習習慣方面,對於一年級學生的書寫,我們編寫兒歌讓學生學會握筆:「老大老二要對齊,老三後面來幫忙,老四老五都往裡」;建議孩子使用考試專用橡皮,左手按住本,右手拿橡皮壓住要擦的地方,輕輕地擦,再把橡皮末弄乾凈;告誡孩子不要寫得過快,以寫好作為標準。這些要求都非常詳細具體,需要家校配合,實現孩子「一手好字」的學習目標。

再比如情緒管理,我們深切地感受到,現在的孩子們情感脆弱,不知道如何表達訴求,抒發內心情感。所以,我們按孩子年齡去設定情緒管理目標,引導家長和我們共同關注孩子的情緒:低年級孩子,可以嘗試認識情緒,能用語言表達情緒,經常和父母分享自己在學校的事兒。中年級的孩子,可以懂得理解別人的情緒,學會合作。接納自己缺點的基礎上,全面發展自己。高年級的孩子,可以了解多種情緒管理方法,運動、轉移注意力、繪畫、舞蹈、音樂等。學會掌握一種適合自己的調節情緒方法,初步探索自己的職業興趣,尋找目標。

任何一個好習慣的養成都不是一蹴而就,輕而易舉的事情。腦科學研究表明,家庭對兒童認知、社會性和情感發展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家長參與兒童教育會有長期持久的積極效應,這種成功的影響不只是表現在兒童的課業成績上,還存在於兒童成年後的職業生涯里。要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家庭的教育力量必須凸顯出來,彼此達成一致,讓孩子們在和諧的環境中去成長。

萬丈高樓平地起,小學階段尤其需要打好各方面的基礎,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值得家校一起花費更多的精力去努力實現。好習慣成就好人生,期待孩子們都有美好的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TJOJG4BMH2_cNUg1U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