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舊疾易復發,腹痛千萬別大意,三步致癌!5個高危因素要遠離

2020-04-07     BTV養生堂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在享受明媚春光的同時,也要小心舊疾復發,「老胃病」就是其中之一。我國一直是胃癌高發國,有不計其數的人因此而喪生,如果經常出現腹痛、黑便、噁心等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以免鑄成大錯。

可怕的併發症

1,消化道出血

可別小瞧這不起眼的潰瘍,一枚硬幣大小的潰瘍,如果發生出血也會危及生命。消化道是指從食管到肛門的管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空腸、迴腸、盲腸、結腸及直腸

胃潰瘍出血分為兩種不同的情況

動脈血管出血。血液在鏡下成噴射狀,病人可能在幾分鐘至十幾分鐘內,進入休克狀態。

靜脈血管出血。在鏡下是一點點往外滲血,如果出血時間太長,也會危及生命。

2,消化道穿孔

潰瘍不及時治療,傷口會擴大變深,發展為消化道穿孔,常見部位為十二指腸前壁或胃前壁。消化道內的消化液會進入到腹腔,直接刺激腹腔黏膜造成疼痛,誘發腹腔的感染。
腹部劇烈疼痛是消化道穿孔的主要症狀,疼痛性質為燒灼樣或刀割樣;一半的消化道穿孔患者會出現噁心、嘔吐。
發生消化道穿孔發生以後,要暫停進食,避免更多的消化液進入到腹腔,如果病情嚴重還需及時手術。
3,胃癌

人體具有修復功能,對於消化道潰瘍也不例外,但消化道潰瘍通常不會自愈,潰瘍反覆發作,在反覆修復的過程中,潰瘍變化的速度大於修復速度時,可能會發生基因突變,形成惡性無限繁殖的細胞株,就是癌細胞,變成胃癌

春季謹防消化性潰瘍

再加上情緒緊張、飲食失調、熬夜、藥物、抽煙酗酒等原因,導致胃酸分泌過多,最終爆發潰瘍病。

引起消化性潰瘍的原因

1,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主要寄生在幽門、胃竇等部位的胃粘膜上,在生長繁殖的過程中產生毒素,破壞胃黏膜。久而久之,就可以引發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

有數據顯示,幽門螺旋桿菌陽性的患者,70%會發展成慢性活動性胃炎,10%表現為消化不良,15%~20%會發展成消化性潰瘍。

世界癌症組織曾明確提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胃癌的一類致癌原。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使胃癌的患病風險增加了2.7-12倍。

2,胃酸、胃蛋白酶

胃酸會將胃粘膜主細胞分泌的胃蛋白酶原活化成胃蛋白酶,繼而對食物蛋白進行分解消化。
但胃部本身也有蛋白質,胃粘膜就像一層保護罩一樣,能防止胃酸、胃蛋白酶破壞胃部結構。

但當胃酸、胃蛋白酶分泌過多時,就可能會「消化」胃粘膜,導致黏膜下層甚至肌層的黏膜組織缺損,從而形成胃潰瘍。

3,不良飲食習慣

某些食物會對胃粘膜造成物理或化學損傷,比如酒精不僅會損害肝臟,而且還易導致消化性潰瘍的發生;飲食不規律,不吃早餐或不吃晚飯,長期不進食,胃酸分泌增多,胃液的消化作用加強,從而誘發胃潰瘍。
此外,食用辛辣、過鹹食物,燙食、冷飲等,都會對胃、十二指腸粘膜產生刺激。


4,精神壓力太大

當長期處於緊張焦慮、心理壓力大的情況下,會導致神經內分泌紊亂,胃液失調、胃粘膜供血障礙,誘發潰瘍病發生。

5,藥物損傷

藥物損傷是胃十二指腸潰瘍的另一個重要病因。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等,可導致胃黏膜損傷,約10%~25%的患者可發生胃潰瘍。

「十人九胃」,很多人都有被胃病糾纏的經歷,覺得忍一忍就過去了,或隨便吃點藥,但胃腸不舒服的背後可能隱藏著嚴重疾病,建議經常出現腹痛、噁心、嘔吐的患者去醫院做詳細的檢查,及時查出病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BdIVHEBfwtFQPkdf9K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