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查出的肺結節,體檢建議只說是定期隨訪,但心裡還是接受不了這個突如其來的結節:「它是良性結節嗎?它會是早期肺癌嗎?……」
的確,肺結節是良性還是惡性,也是大家較關心的問題。
本期BTV養生堂邀請了,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胸外科的汪進益醫生來講講惡性結節的一些特徵,為你解開心中對於肺結節的困惑。
對於鑑別肺結節的性質來說,CT是最佳的檢查技術,病理診斷則是「金標準」。我們從CT影像學上來看,在良惡性鑑別診斷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看結節的特徵。
我們可以看結節的大小,結節越大,惡性的可能性就越大,小於1厘米的,良性的可能性很大。還可以看生長速度,從發現結節到隨訪2年顯示無變化,提示良性結節。還可以看結節的邊緣,邊緣分葉、不規則的提示惡性,如果結節伴有暈征、分葉在惡性結節中占重要比例。
此外,我們還可以看肺結節的內部特徵。肺結節內部局灶性的脂肪是錯構瘤或脂質性肺炎的可靠指標。當結節的橫斷面10%以上是鈣化可診斷為良性;惡性結節可以有鈣化,但幾率較小。從結節密度的角度來說,純磨玻璃結節常代表良性過程,如炎性病變,但是也包括癌前病變;混合磨玻璃結節惡性程度很高;實性結節惡性的機率比部分實性結節、磨玻璃結節低。含氣支氣管特徵的肺結節常見於肺腺癌結節。
另外,對於大於1.0cm的肺結節, 有時候需要做PET-CT,有助於精準鑑別良惡性。
我們還會根據病人病史、肺結節生長的位置等情況來評估肺結節的惡性風險。
一般情況下,年齡越大、吸煙史越長的患者,他們的肺結節惡性的可能性就越大,特別是重度吸煙者;有肺癌的家族史或者有其它部位的惡性腫瘤病史也是肺部惡性結節的危險因素。
病人病史中,肺結節病灶的大小也是評估依據。初次篩查時,結節多大,隨訪過程中結節有沒有變大。結節越大,惡性的風險越高。當結節直徑大於8 mm時,應該高度警惕惡性病變的可能。
我們還要看肺結節生長的位置,多數惡性結節位於肺上葉,右肺上葉較多見。
大概了解了結節的良惡性如何判斷,接著來說說臨床上是如何處理不同惡性風險的肺結節的。
對於實性結節來說,直經≥15mm 或者介於8mm-15mm之間有表現出惡性CT徵象者,結合臨床病史有肺癌高危因素的,首選手術治療;對肺癌可能性較小的、直徑介於5mm-15mm且無明顯惡性CT徵象的,隨訪觀察其生長特性;直徑<5mm的肺癌低危結節的實性結節,建議1年後隨訪。
對於部分實性結節來說,這種惡性風險相對比較高一點。尤其是直徑>8mm的部分實性結節需綜合考慮後決定是否進一步檢查明確診斷、手術切除或3個月後CT複查;直徑≤8mm的部分實性結節定義為中危結節,建議3-6個月隨訪一次,至少2年隨訪一次。
對於肺磨玻璃結節來說,直徑> 5mm的純磨玻璃結節,也是建議3-6個月、至少2年隨訪一次;直徑<5mm的純磨玻璃結節,我們建議定期CT隨隨訪,時間不小於3年。
聽了汪進益醫生的講解,心裡是不是有譜了些。無論你判斷下來自己的肺結節惡性機率有多大,都需要跟你的醫生保持聯繫,及時溝通,這樣才能更好地控制住疾病進展。
如果你覺得這些內容還不夠解答你心中對於肺結節的困惑,在BTV養生堂的專欄也有一門專門講肺結節的音頻課程——《肺結節通識8講》。
課程主講人就是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的汪進益醫生。汪進益醫生擁有醫學雙碩士加博士的紮實學術功底,有20餘年心胸外科的豐富臨床經驗,還曾因為在醫療行業取得的突出成就和良好的社會聲望獲得「胡潤·中國好醫生」的榮譽稱號。
在課程中,汪醫生會給你全面系統地講講肺結節的前因後果,讓你一次性掌握肺結節的防治關鍵,幫助你坦然面對肺結節。
不用特意跑到上海,也不用排隊搶專家號,在家花個80分鐘時間就能聆聽專家關於肺結節的超值乾貨!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面對肺結節,只有充分了解它,才能更好地打敗它。
點擊下方專欄訂閱課程,現在開始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