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優質高產節水節肥栽培技術,注意好這幾點,高產又省事

2020-04-06     悅農門

小麥作為主要農作物,是消費者日常飲食中的重要成員,每年的需求量龐大。主要針對高產優質小麥栽培技術進行探討,包括優質麥種的選擇、麥田整地處理、科學播種、合理施肥灌溉及小麥的後期管理等方面,希望可以為麥農提供參考。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小麥在國內的需求量居高不下。近年來,工業城鎮化的高速發展為生活帶來便捷,同時也使得大量的農田耕地面積被占用,空氣污染等環境因素均影響小麥質量與產量,因此,如何提高栽培技術是關鍵。

1 選用優質麥種

麥種的選用對後續的栽培環節影響很大,根據不同的地區選擇相應的麥種。例如,山東省的小麥種植應選擇抗旱性較強的品種,減少大量灌溉和施肥。由於山東省多風且風力較大,品種也要求抗倒伏能力較強,濟麥22比較合適優質高產。常見的優質高產且生長性能強的麥種主要有:穗型大的臨麥2號,抗倒伏的大穗濰麥8號,顆粒飽滿、抗病性和節水性良好的泊麥7號,成穗率好的煙農23、煙農19、濟麥22。

品種選好以後在播種前,需要對種子進行詳細的篩選工作。去除質量不好的例如癟種、小的粒子、發霉損壞的種子,確保更好的成穗率和出苗率,保證健康的麥苗和避免病態的秧苗,進而得到優質、高產的小麥。

2 麥田整地處理

小麥優質高產與培養肥沃的土地有著緊密的聯繫,土壤要有豐富的營養物質,例如有機質,元素氮磷鉀和其他的微量元素。旋耕與深耕綜合使用,如果經常旋耕,容易導致麥田犁底層變厚,耕層變淺,小麥根系生長下降,水肥下滲,抗倒伏和抗熱能力下降,影響產量。為了保證田地的耕層,需要旋耕與深耕綜合使用,向土壤中添加有機物質,提高抗旱性,減少病苗弱苗的產生預防減產。

麥田整地可以減少施肥次數和灌溉量,使得土壤土質均勻,提高自身的貯水能力,達到節約田間用水目的。還可以通過秸稈還田的方法,增加土壤有機含量,解決秸稈大面積堆積的情況,也可以避免燃燒秸稈造成的空氣污染,綠色健康,減少後期的施肥頻度,節肥環保。可以利用深松工具小麥免耕機器對秸稈進行處理,該方式可以有效增強土壤貯水能力,避免水分大量流失,提高雨水與田間灌溉水的使用效率,達到節水目的。比較乾旱的地方可以使用此種方式。

優質高產需要整地精細,整地質量影響當季小麥產值。需要麥農在整地時做到:深耕36 cm左右,早騰茬,細犁細耙,足墒整地出全苗,上虛下實,犁深耙透,易澆水易排水,田面平整。小麥根深又是鬚根,耕深足夠,逐年加深,不可以一次性深耕,梯度為5 cm左右,保證麥苗生長健壯。

3 科學播種

3.1 播種前處理

不同地區,根據氣候確定適宜的播種時間,當日均溫在16℃左右可以進行播種。在播種前,需對種子進行相應的消毒處理,包括包衣拌藥消除種子表面附帶的蟲卵和病原菌,預防病蟲害。近幾年,冬前氣溫比往年高了很多,按照以前的播期容易造成小麥旺長在越冬以前,可以將播期延後5天左右,十月第一周為宜。小麥分為冬性品種、半冬性品種、春性品種,依據不同品種進行相應播種。

發芽試驗在播種前做,它是計算播種量和確定發芽率的重要憑據。發芽率小於80%不能使用,應在95%左右。通過培養皿,捲毛巾,染色,培土法都可以做發芽試驗。播種採用機械種植,可以有效控制播種密度,防止斷壟段苗。嚴寒地區,可以提前對麥苗進行保暖處理,儘量減少氣候的影響。

3.2 播種密度和播種方式

在播種時控制播種的數量密度,最好採用點播,如果機械播種,則使用寬條幅播方式。每畝播種量大約在1.3 kg左右,降低密度提高田間的通透性,充分接受光照,避免養分競爭。合理密植的原則生產定穗,定苗定種,定穗定苗,決定播種方式和播種量。冬性品種7.5 kg/667m2,春性品種10 kg/667m2,晚播10 kg/667m2,早播10 kg/667m2。肥力一般高則7.5 kg/667m2,肥力中等則10 kg/667m2。

播種方式根據當地條件選擇適宜的,如間作套種、窄行勻播、寬窄行,充分利用光照和水分。播深導致幼苗弱、苗晚、分蘗晚、根系差,播淺缺苗、落干、斷壟,所以播種深度在5 cm左右,保障麥苗健康成長。播種後鎮壓可以使種子充分吸收水分,有利於發芽出苗,彌補整地質量不足,墒情好則鹽鹼地不進行鎮壓,墒情差則重鎮壓。

4 合理施肥與灌溉

傳統小麥栽培施肥用60%左右作為底肥,40%左右做追肥,返青至起身追肥,使大量的肥料加在小麥生長前期,出現無效分蘗,中期小麥田間緊密,後期容易倒伏早衰,降低品質和產量。小麥氮肥後移解決了上述問題,將氮肥在底肥中的占比降至總量的30%左右,追肥占比50%左右。該技術可以提高產量和品質,蛋白質和籽粒含量提高,氮肥利用率提升,麵糰形成時間和穩定時間延長,減少環境污染。選用氮磷鉀肥按照科學配比噴洒,小麥處於灌漿、拔節、孕穗時期施肥營養液2次,可以增加穗粒重量與數量。整個過程,需根據小麥的實際成長情況進行合理的施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土壤肥力改善和有利於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灌溉方式不同選擇適宜的節水工具,漫灌浪費水資源,未必達到效果。噴灌是當前合理節約的方法,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利用農業方法提高蓄水和保水能力,例如利用地膜,降低水分蒸發,提高土壤含水量,做好越冬的水灌溉,防治凍害和吸收充足水分,氣溫保證在零上3℃左右,根據田地規模從小到大依次灌溉。在麥田四周設立用於雪水貯存的位置,提高冬季雪水利用效果。由於麥苗在拔節期需要大量的水分,此時進行適量灌溉,雪水貯存多,可以相應減少灌溉量。為了預防旺苗轉為壯苗,對於沒有到達返青期的群體就達到100萬/667m2的麥田,可以噴洒縮節胺7 mL左右,可以通過重鎮壓或者斷根疏苗進行控制。

5 後期管理

5.1 入冬前管理

小麥入冬前的管理主要是提供足夠的水分,提高抗旱性,預防凍害,地溫平抑,確保可以越冬。它的前提是平均光照溫度在3℃左右,時間控制在立冬到小雪期間,麥田密度大的後澆水,小的優先澆水。傳統的澆水造墒,容易使土壤板結,通透性變差,分蘗發育緩慢,壯苗形成受到阻礙,可以在表面土層上劃鋤,土地疏鬆,板結清除,去除雜草,提溫保墒,要做到劃透、劃勻、劃細,劃鋤深度控制在4 cm左右。

為促進小麥根系向下發育,提高幼苗的健康度可以在後期適當地進行追肥,使麥苗安全過冬,提前進入返青期,成穗率提升,冬前追加肥料的標準根據當地的情況而定,例如氮肥適宜使用300 kg/hm2,稍微缺肥並且麥田群體較差的秧苗可以增加氮肥用量,控制在450 kg/hm2左右即可。

5.2 春季管理

春季時期,麥田的管理重點是肥水管理,促控融合。進行適當地斷根、深耕、劃鋤,有效控制小麥群體,處在返青期後,可以追加400 kg/hm2尿素,長勢屬於中等追加氮肥300 kg/hm2;長勢好的在拔節期間追加氮肥150 kg/hm2,葉面可以噴洒少量的磷酸二氫鉀,濃度在0.3%,部分海生素也適宜,進而促進麥苗生長旺盛,避免重複添加肥料。麥農需要隨時檢查田間麥苗的生長情況,查看是否存在缺苗問題,及時補苗。做好冬季保溫工作,嚴格遵守田間管理流程,因地制宜,保障幼苗的資源充足。

在小麥抽穗到成熟期間,加強管理提高麥田整體的質量,主要管理工作是保根、保葉,目的是增強植物的光合作用,預防提前老化,通過利用劃鋤和水肥促進植物根莖葉和穗下節維持較長時間的成長,對光合作用時間的推遲,提高穗粒等各個部位的成長發育。

6 防治病蟲草傷害

麥苗的病蟲害主要包括紋枯病、白粉病、麥蚜蟲、吸漿蟲,草海是野燕麥、看麥娘。揚花抽穗期間有3 d左右的雨天,需要及時噴洒多菌靈、可濕性粉劑,防治赤霉病,起身期間容易有紋枯病,主要集中在三月中旬左右,可以用100倍液1 200倍烯唑醇的井岡黴素噴洒根莖部位防治,對於蚜蟲用10%的蚍蟲林兌水700 kg,進行葉面作業。在封凍前期,使用含有苯磺隆的除草劑,在晴朗無風天氣下,噴洒均勻,禁忌進行重噴和漏噴。

根據小麥的種植時間區間,及時做好麥田中雜草的清除工作,切記不可以大量使用化學農藥,容易導致病蟲害出現免疫的情況。必須充分了解常見的病蟲草害都有哪些以及對應的農藥,採取有針對性地綜合的預防措施,做到科學合理、綠色環保的統治統防。

7 適期收穫

麥田最好的收穫時間是進入蠟熟期,千粒重最多,可以保障優質高產。完熟期間可以進行聯合收割,預留種子也在該時期完成,保障種子較高的發芽率。獲取結束後將麥子進行充分的晾曬,減少穗粒的含水量,同時揚凈雜質。含水量需要控制在10.5%左右,然後放到倉庫進行貯藏,期間注意防潮,儘量避免麥子發霉腐爛,影響質量收益。

8 結語

綜上所述,在進行小麥優質高產節水節肥栽培的過程中,掌握到各項流程需要注意的關鍵技術,選擇優質麥種,影響後續灌溉與施肥的把控。種植者應對所有環節科學規劃,本著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提升栽培技術的經濟效益,促進農業者增產增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MY1T3EBiuFnsJQVO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