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走進阿壩州壤塘縣崗木達鄉達日村,田地里採收工正忙著採挖芍藥,現場機械轟鳴,攢堆、撿裝……一片繁忙的景象。這些採收工人不是別處請來的,正是達日村本村的村民,他們在自己流轉出去的土地里打工,獲得了土地流轉和勞務輸出的「雙收入」,既盤活了土地資源,也激發了該村發展活力,拓寬了該村群眾增收致富渠道。
「自從種植芍藥之後,我們村的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就業,而且土地流轉每畝有500的收入,我們村每家人有30畝到10畝的地,非常有搞頭,賺錢顧家兩不誤,這樣的幫扶真是幫到了我們的心坎上了。」崗木達鄉達日村支部副書記松特高興地說。
「土地『流』起來,農民才能富起來。土地流轉加速了種植結構的調整,通過規模發展特色種植,一方面能解決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另一方面能有效帶動群眾實現增收。
壤塘縣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氣候條件惡劣,主要以畜牧業為主,農作物種植單一,且規模小、效益不高,群眾增收渠道窄,基於此,2018年,崗木達鄉通過「基地+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以規模流轉土地為抓手,增加勞務工資,讓村民實現「雙收入」,實實在在鼓起了老百姓的「錢袋子」。
據悉,從2018年至2020年,老百姓不僅能拿到勞務工資還能按時領到土地租金。三年來,達日村累計實現農戶務工收入40餘萬元,土地流轉15萬元。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了壤塘鄉村經濟的發展,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為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進一步鞏固了脫貧成果,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編輯:林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