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產業助農增收 鄉村振興群眾受益
——馬爾康市松崗鎮丹波村脫貧小記
我的名片
姓名:丹波村
位置:阿壩州馬爾康市松崗鎮
平均海拔:2760米
耕地面積:600畝
人口:65戶249人
貧困人口:16戶64人
脫貧時間:2016年
前不久,馬爾康市松崗鎮丹波村進行了年度集體經濟分紅,領到分紅的村民們臉上樂開了花。「集體經濟有了收入,我們也有了底氣。」「通過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我們學到了農業技術,還能獲得分紅。」「產業發展讓村裡面貌煥然一新。」……村民們紛紛點贊產業發展帶來的幸福新生活。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丹波村因地制宜制定了脫貧良策——流轉土地,村民坐地收租金;通過發展集體蔬菜大棚種植、發展中蜂養殖、建設臘肉生產基地等,培育農業產業;設立公益性崗位,引導外出務工,拓寬群眾增收渠道……2016年,該村人均收入9000元左右,實現貧困村退出。
脫貧是基礎,致富奔小康才是最終目的。脫貧後的丹波村受種植業發展缺乏技術支撐、銷售渠道有限等因素影響,村民們未能真正走上致富的道路。
如何破解後續發展難題?丹波村村「兩委」多次召開村民會議,了解每戶需求,找准群眾的關切點,最終確定「養殖+種植」並進的產業發展模式。該村積極向上爭取資金100萬元,修建了13畝大棚蔬菜生產基地,整合現有土地資源,2017年流轉土地220畝,2018年擴大到350畝,2020年村內流轉土地達400畝。
經過兩年的建設,丹波村「公司+基地+農戶」的種植模式基本形成。2019年,全村蔬菜生產突破100萬斤,村民流轉土地收入25萬元,在家門口務工收入31萬元,村集體大棚租賃收益8萬元。蔬菜種植帶來各項收入近65萬元,戶均增收10000元。
丹波村地處高半山,藏香豬養殖是當地的傳統產業,村民傳承了一套自有的養殖方法。2016年,該村存欄藏香豬300頭左右,在原來集體所屬危舊房屋基礎上建起了臘肉生產基地,每年生產臘肉10000斤以上。2018年,第一批38頭藏香豬臘肉銷售一空,扣除成本和務工費用,村集體經濟收益1萬多元。
在發展種養殖業的過程中,丹波村還積極打造自身品牌,「雲上·丹波」農產品品牌逐漸打響,村裡的野山菌、核桃、土豆等土特產品,在旅遊經濟的帶動下成為搶手貨。今年,該村老樹核桃銷售額突破5萬元。
「現在,鄉村旅遊業越來越火爆,我們村也不能落伍。2018年以來,村裡不少村民對房屋進行了裝修,新增農家樂3家、有接待能力的『示範戶』9家。部分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也逐漸回流,在村裡謀劃產業發展。」丹波村第一書記蔣小波告訴筆者。
經過前期的對接努力,投資6000萬元的「丹波·雲舍」民宿項目落地丹波村。今年5月,投資800餘萬元的旅遊主幹道立項開建,隨後,民宿項目將開工建設。
如今,丹波村村民共享產業發展紅利,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攜手並進。該村先後被評為阿壩州「名族團結進步先進村」、四川省省級「四好村」。借力鄉村振興提升機遇和全域旅遊發展春風,丹波村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編委:梁敏
主編:梁敏
執行主編:趙凌 陳勇強
編輯:格西雪婷
通訊:王維燕 蔣文武 黃鵬 龔文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