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小吃不僅僅是一些吃食兒,也包含著一個城市的歷史與文化。老北京小吃食材簡單,但是做法講究。很多地道的老北京小吃堅守古法操作,不用化學添加劑,慢工出細活,做工複雜,烹調出食材的原始鮮香,但成本較高,利潤低、不易保存。
而現在一些快餐食品靠添加劑調味兒,用防腐劑保鮮,將成本降到最低。而技術含量不高的烤串兒、麻小兒、花毛一體儼然成為北京大街小巷的招牌食品。各種媒體上不斷的快餐食品、飲料廣告也在不斷改變著人們的觀念。
雖然愛吃老北京小吃的人仍舊不少,但老北京小吃被全國風味小吃包圍,被占領。可能幾年以後老北京小吃會變為老北京雞肉卷、老北京奶茶、老北京炸雞腿、老北京麻辣燙、老北京過橋米線、老北京烤串兒、老北京干鍋鴨頭、老北京麻小、老北京煮花生、老北京煮毛豆……
當老北京小吃和全國任何一個城市的小吃街一模一樣,寬敞繁華的街面上只有咖啡、漢堡、烤串兒、麻小兒,北京也就變成了一個毫無歸屬感的陌生城市。
不要等到北京小吃失傳、消失的那一天我們才追悔莫及。老北京小吃是北京城的一部分,所以對它們理應多一點兒「地方保護」,多一些政策支持、多一些廣告宣傳、多一些稅費優惠。
老北京小吃依然是北京人的最愛,一些老字號每天一大早都排著長隊,到周末人烏泱烏泱的。對於很多北京人來說,一提起涮肉、炒肝兒、豆汁兒、驢打滾兒、爆肚兒、煎灌腸、褡褳火燒等都不禁讓人流哈喇子。下面小編盤點一下老北京小吃,懷懷舊,有時間您多去嘗嘗。
5樣宮廷小吃
豌豆黃
北京春夏季節一種應時佳品。原為民間小吃,後傳入宮廷。用上等白豌豆為原料,做出成品色澤淺黃、細膩、純凈,入口即化,味道香甜,因慈禧喜食而出名。
小窩頭
用黃豆、玉米加工成精細麵粉,再加入白糖和桂花蒸製而成,特點是上尖下圓,小巧玲瓏,看上去像一個個金色的小寶塔,吃起來味道香甜,細膩滋潤。
芸豆卷
原先是民間小吃,傳說是慈禧太后聽見宮外有小販叫賣,便召進宮內品嘗,覺得很好吃,於是命令御膳房專門製作,色澤雪白,質地柔軟細膩,餡料香甜爽口。
肉末燒餅
1975年周總理養病期間經常到仿膳飯莊,稱讚到「你們的燒餅不錯,別處比不了,家裡做不出這個味來。」外焦里酥,咸中略甜,香酥可口,味厚醇正。
奶酪
牛羊乳汁製成的半凝固食品,被認為是酒後佳品,乳白滑潤,入口即化,香甜爽口,是人們夏季喜歡的清涼食品,也是一種健康的保健食品。
17樣清真小吃
豆汁兒
熬豆汁兒還不能大火急煮。好的豆汁兒不能大開鍋,冒泡即可。而且不能使一鍋一次熬成,先是放進半鍋的豆汁兒,熬到豆汁兒冒泡的時候倒進一些新的豆汁兒再熬,再冒泡再倒,一點點的把剩餘的豆汁兒加完,小火冒泡咕嘟著,這樣熬出來的豆汁兒才能粘稠適度水粉交融。如果是大火大開,豆汁兒就懈了,口感和味道也就不地道了。豆汁兒熬好了,要配著焦圈和鹹菜絲一起吃,吸溜一口豆汁兒,咬一口焦脆的焦圈,加兩根澆了辣椒油的咸苤藍絲。
羊雜湯
多在立秋後供應(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用羊肚、羊肺、羊腸、羊心、羊頭肉等為原料,吃時碗內放香菜、芝麻醬、辣椒油,湯色奶白,香辣味濃。
麵茶
麵茶不是茶湯,而是黍子面或小米麵煮成的糊狀物,表面淋上芝麻醬,芝麻醬要提起來拉成絲狀轉著圈地澆在麵茶上。老北京人喝麵茶,講究不用勺不用筷,而是要一手拿碗,先把嘴巴攏起,貼著碗邊,轉著圈喝。
醬牛肉
選料很講究,鮮肉必須腰窩或腿肉,醬必須用三伏老醬,香料也要經過認真選擇。傳統製作技巧和掌握火候也是關鍵,吃時越嚼越香,十分入味。
綠豆丸子
源於北魏時道家的素食配方,將綠豆面丸配以葷湯,就成了這款丸子湯。吃的時候,可以在湯中放入芝麻醬、醬豆腐、韭菜花、辣椒油、香菜末調味,味道更好。
豆腐腦
滷的味道堪稱一絕,其鹵不泄,腦嫩而不散,清香撲鼻。用切得薄薄的鮮羊肉片、上等口蘑、澱粉、醬油打出的滷汁橙紅透亮,色白軟嫩,鮮香可口。
杏仁豆腐
潔白如玉的杏仁豆腐經過冰鎮盛在碗內,兌入冰鎮過的桂花糖汁,點綴紅綠櫻桃及葡萄乾等,紅綠果料,清淡雅麗。食後甜蜜醉人,冰涼的感覺沁人心脾。
薄脆
即薄又脆,但薄而不碎,脆而不艮,香酥可口。早間年薄脆都是直接吃,也可以捏碎與菜餡拌和當素餡的原料。現在通常放在煎餅中,與口感綿軟的煎餅相得益彰。
白水羊頭
羊頭用白水煮熟切片,撒上椒鹽。色白潔凈,肉片薄而大,脆嫩清鮮,醇香不膩,佐餐下酒皆宜。白水羊頭的口味及技藝在北京小吃里堪稱一絕。
爆肚
把鮮牛肚(多選肚仁和百葉)或鮮羊肚洗凈整理後,切成條塊狀,用沸水爆熟,芝麻醬、醬豆腐湯等拌制的調料吃,口味香脆。
驢打滾
以黃豆面為其主要原料,製得後再放在黃豆麵粉中滾一下,如郊野真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層次分明,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
糖卷果
主料用山藥和大棗,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輔料。將炸得的卷果倒人,裹上糖汁,撒上白芝麻和白糖,軟綿香甜,十分可口。
炸咯吱盒
每到過年的前幾天,老北京人就開始攤煎餅皮,做這道炸咯吱盒。內里口感厚實綿軟,外表香脆。
脆麻花
將麻花坯子分批下入油中炸制,炸時用筷子將麻花坯子在油里抖動,使條與條之間稍微鬆散開,便於炸透。焦、酥、脆,有甜味,存放幾天仍保持脆性。
門釘肉餅
牛肉上腦和鮮嫩肥瘦相間的部位剁成餡,調以輔料拌制,用精白麵粉和成鬆軟麵皮,包成像宮廷紅門上的門釘形狀,外焦里嫩,清香潤口。
18樣傳統小吃
艾窩窩
用糯米洗凈浸泡,爾後入籠屜蒸熟,晾涼後揉勻,揪成小劑,摁成圓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餡,即成。
薑汁排叉
原料中有鮮姜,食用時有明顯的鮮姜味而得名。將炸得的排叉入薑絲熬出的桂花飴糖中過蜜,過蜜後的排叉成淺黃色,有酥、甜、香的特點,食用時有姜味。
糖耳朵
棕黃油亮,質地綿潤鬆軟,甜蜜可口。好吃的糖耳朵質量穩定,主要是放鹼合適,沒有酸口,炸得透,吃蜜均勻,達到了鬆軟綿潤的質量要求。
饊子麻花
古名為「環餅」、「寒具」,秦漢以來成為寒食節的必吃食品。它是用發酵面揉擰成麻花形後炸制而成,是遍及全國各地的小食品,質地酥脆,香甜可口。
北京炒肝
以豬的肝臟、大腸等為主料,以蒜等為輔料,以澱粉勾芡做成。最初吃炒肝時講究沿碗周圍抿並配著小包子一塊吃,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
褡褳火燒
因製作成形後酷似舊時人們腰帶上的「褡褳」而得名,色澤金黃,焦香四溢。吃褡褳火燒時配用雞血和豆腐條製成的酸辣湯,鮮香酸辣,餘味無窮。
墩餑餑
做法簡單,用酵面加鹼、白糖、桂花揉在一起,先用餅鐺用微火烙,兩面成黃色後,碼入烤盤,入爐烤熟。墩餑餑顏色白黃,鬆軟有彈性,味甜潤,宜涼吃。
蛤蟆吐蜜
因其以豆沙為餡而得名,在烤制過程中,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掛著燒餅邊上,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燒餅為蛤蟆吐蜜。
核桃酥
在每個餅坯中央用手指壓一小孔,掃上蛋漿,粘上欖仁,再掃一次蛋漿,入爐烘烤至金黃色,餅面有裂紋為佳。香甜細嫩,油而不膩,滋陰補肺腎。
煎灌腸
古法是把澱粉加紅曲灌到豬腸子裡面,現在通常是用澱粉加上紅曲捏成個棒槌形,切成片後上鐺煎,澆鹽水蒜汁食用,外焦里嫩,用竹籤扎著吃,滋味獨特。
鍋貼
多以豬肉餡為常品,根據季節配以不同鮮蔬菜。包制時一般是餡面各半,呈月芽形。鍋貼底面呈深黃色,酥脆,麵皮軟韌,餡味香美。
栗子涼糕
多在夏季食用,用純栗粉加白糖、桂花壓制而成,為小吃上品。相傳此糕原為元代、明代時高麗及女真人的食品,清涼爽口,甜糯醇香。
焦圈
老北京吃燒餅愛夾焦圈,喝豆汁的時候也愛就著焦圈。炸好的焦圈個個棕黃,大小一般,特別是具有香、酥、脆的特點,放在桌上,稍碰即碎。
開口笑
在熱油下鍋後就要降低油溫去炸,當油溫低於五成熱以下時,又要回到火上加熱稍炸一下,這樣,才能慢慢炸成老黃色且開口。香酥微甜,十分可口。
滷煮火燒
主料有豬腸和肺頭,豬護心肉、豆腐和火燒等。每次煮腸肉時,把前鍋的剩肉湯倒入鍋中,改用文火煮,腸肥而不膩。
螺絲轉
也是一種面製品,因其形似而得名,質地鬆軟,表皮酥脆,味咸香而可口。螺螄轉有甜咸兩種,甜螺螄轉外酥脆內鬆軟,味甜香。
油酥火燒
將好的火燒坯料放進餅鐺時,還要用手輕輕一壓,隨著嘶嘶的油煎聲,油酥火燒開始成形、發黃並開始向外散發蔥油的香味,口感香甜、酥脆、爽口。
芝麻燒餅
製作秘訣是要用半發麵,其次要用熟醬料,這是保證芝麻燒餅口感香鮮的關鍵。第三要有多層次,才能酥軟可口,吃時噴香撲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