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干這個事情,是大福德,為往聖繼絕學,我們不能看到中國傳統文化在這一代人的手上滅亡,這個罪過不得了,老祖宗辛辛苦苦傳了五千年,你怎麼可以把它丟掉?怎麼傳法?必須有人,我們要培養一批年輕人,有能力認識中國漢字,有能力讀文言文。
我們在年輕的時候,老師教我們,熟讀五十篇古文,就是背誦,你就有能力讀《四庫全書》;有能力背一百篇古文,文言文,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
教給我們,我們聽懂了,我們也記在心上了,沒認真學,我們只念了幾篇,老師要求的五十篇,大概我們只念了五篇,十分之一。所以讀書真的要抓住少年,年歲大了不行了。我跟老師,三十一歲,老師四十歲就不收了,四十歲想進入這個經學班,老師不收,你年歲太大了。
所以我們還勉強被容納,把時間精神都用在經教上,不知道紮根重要,老師那時候沒說這句話,要說這話,紮根重要,我們還是很聽話的,我們把全部精神用在經教上,現在我們懂,我們愛護小朋友,我們教小朋友一定要念,念遍數,每天最少念三十遍,天天要念,念三十遍。
天天要讀新的東西,能力每個人不一樣,這是稟賦不相同。標準是十遍,譬如這篇文章,古文,你念十遍就能完全背誦,這就是你的能力,有些人三遍就能背,有些人六、七遍才能背。十遍,十遍是最大的限度,十遍不能夠背,就要減少,就不能叫背那麼長的文,找短文,總而言之就是以五遍為標準,折中。
三遍是天才,五遍是普通的,一般五遍他就能背,就適合他的程度,每天叫他背書,念多少遍?念三十遍、念五十遍、念一百遍,念滿三千遍是一個大階段,念一千遍是一個小階段。
應當是三千遍的時候,其義自見,老師不需要講,意思他都懂,這篇文章的意思讓學生講,能講多少講多少,老師不講解的,老師聽你遍數念足了之後,聽你講,所以禪宗說這叫家珍,你自家的珍寶、智慧;如果聽老師講的,那是門外得來的,由門而入不是家珍,不是你自己的寶貝,你自己的寶貝是在你家裡。
一定是三千遍念完之後,講給老師聽,老師點頭就考試通過了。做老師的不是很辛苦,辛苦什麼?看著學生講,督促他,怕他偷懶,老師就是這個責任,真正啟發他的智慧,智慧開了,老師的功德。我看將來我們這個漢學院的教學,要採取中國古人的方法,把每一個人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引發出來,這個教育成功,這是活東西。他無論看什麼東西,他都看得懂,他都明了,不是說這個我學過的,那個我還沒有學過,沒有學過就不懂,這個不可以。《四庫全書》隨便提一章給你,沒有不通的,沒有你不能講的,這叫真的通了。這個方法,我們要把它傳到西方來,西方沒有這種教學理念,沒有這個方法,我們要幫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