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到一條熱門微博。
一位博主分享自己在機場被一家人震驚到。
原來,那一家人出門旅遊,有一個小孩子證件過期。
媽媽就直接陪著那個小孩,沒有登機而是回家了。
其他家人帶著小孩都已經坐上飛機,可行李都是掛在媽媽名下託運,媽媽沒有登機,行李都被拉下去退回了。
博主設想,如果她是那個媽媽,肯定會崩掉;
如果那個媽媽是自己的媽媽,肯定會大發脾氣。
可不管是媽媽還是飛機上的其他家人,完全沒有抓狂,全程氣氛都非常鬆弛。
反而是博主,在聽到這件事時,瞬間就覺得緊張鬧心;
在全程圍觀完後,竟然有點想哭:
原來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這麼鬆弛的家庭關係。
看完博主的分享,不少網友很理解博主的感受。
讓孩子痛苦的教育
這個熱門微博,讓很多網友狠狠代入了:
「我們家可能在小孩證件過期的那一刻就開始吵罵、互相埋怨了。」
「如果是在我們家,光是想像父母的激烈訓斥,接下來一路旅程的陰陽怪氣,以及將來一直要時不時提起來,就已經感到心悸缺氧……」
「太有代入感了,至今還記得有次車票買錯站了,我媽媽整個炸掉,電話罵我。而和我一起買錯票的同學,打電話和媽媽說說笑笑……」
和愉悅、鬆弛相反,他們的感受是緊張、焦慮、害怕、牴觸……
有些網友還回想起,自己曾經的痛苦經歷:
@潘^ω^patricy:
我媽跟我說話就基本都是用反問句,就像你問她是要筷子還是要勺子,她會反問你,喝粥難道不是要勺子嗎?
跟她說話,我總有一種「你怎麼如此蠢笨,這還要問我」的感覺。
所以在她身邊我總是很緊張,生怕哪裡又說錯做錯,長大後為了避免隨時被說,我總是躲她躲得遠遠的……
想起李雪琴講過和媽媽的故事,她的媽媽是一個非常容易焦慮、情緒不穩定的人,從小就愛打擊女兒。
李雪琴的房間裡有一扇窗壞了,關不緊,總是會漏風。
她跟媽媽說,窗戶關不上,晚上小風呼呼地往屋裡吹。
媽媽試了各種方法堵住縫隙,都沒有成功後,一生氣,一把將窗完全拉開,說:
「這回沒小風了,大風!」
從這樣一件母女相處的小事,李雪琴身上喪喪的性格底色形成的原因,或許我們可以窺見一二。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心理性失望」,指孩子童年被冷落導致長大以後,不再向父母尋求理解和安慰。
而這些在不愉悅的教育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很容易對父母患上「心理性失望」。
不敢向父母流露內心的脆弱,遇見困難從不敢向家裡求助。
讓孩子愉悅的教育
當然,有的人會覺得,飛機上那家鬆弛感的底氣來自於經濟實力。
這可能是一個因素,但如此簡單粗暴地看待問題的方式,其實很不可取。
曾看到一位熱門話題#讓人感到愉悅的教育方式#,評論區的分享讓你意識到:
這其中重要的,並不是經濟能力問題。
@山邊種花:
不在於有沒有錢,我以前和家人逛街,不小心碰掉了一個小鋪子上的計算器,被店主訛錢扣住說是進口的。
我媽沒給他錢,直接去商場買了個進口的給他,一句沒批評我,繼續逛街還給我買了新衣服。
那時候我家生活負擔挺重的。
@kayla:
我孩子自己滑倒了,把她的牛奶麥片潑了一身,地毯上也是。
我沒有沖她大喊大叫,怒氣衝天。把她扶了起來,幫她換了一身衣服,然後她幫我一起把這裡都收拾乾淨。
全過程沒有淚水,沒有喊叫。
我父母在這種情況下會沖我喊叫,會收拾我揍我,我拒絕讓自己變成那樣。
@qiqi:
我也一樣,不論孩子如何鬧,我都先耐心地等她發泄完,然後安慰她問她原因,而不是直接罵。
發現每次孩子鬧,確實都是有原因的。
知道原因會理解心疼她,而不是覺得她無理取鬧。
@cctomeri:
有次課間,小朋友媽媽帶了漢堡給他,結果這孩子沒拿穩漢堡吧唧一下掉地上。
母子倆愣住了,我也超緊張,準備迎接家長的雷霆震怒。
結果他媽媽哈哈大笑:
「老師他才啃了兩下麵包皮,一口肉都沒吃到!這倒霉孩子哈哈哈哈哈……」
教學六年第一次遇到這樣開朗包容的家長。
@一坨烏云:
我有一個非常棒的媽媽,給我營造了非常鬆弛的家庭環境。
我想我媽能有這樣的鬆弛和她的母親也分不開關係。
我媽小時候有一次考砸了,外婆也沒有罵她,而是說「她已經這麼難受了,幹什麼還要說她呢」;
我媽要是食物吃不完了,外婆也不會強迫她,外婆會說「寧要漚爛盆,不要撐壞人」。
真的非常感激有這樣的家庭氛圍,我才能成長為了現在這樣,多數時候都能情緒平穩的人。
看完這些網友的分享,再回過頭來看:
決定教育方式是否愉悅的關鍵,並不是經濟能力。
有經濟能力坐飛機,甚至是坐頭等艙的父母,也可能對孩子很暴躁,教育方式簡單粗暴。
而那些能給予孩子愉悅教育經歷的父母,雖普通平凡,但卻能給予孩子治癒一生的莫大滋養。
學習鬆弛
給孩子引導和滋養
有的父母可能覺得,因為自己從小沒有感受到愉悅的教育,所以也很難給予孩子愉悅的教育。
可原生家庭只是我們的人生腳本,而非既定不可更改的人生劇本。
我們可以學著慢慢鬆弛,慢慢讓教育方式變得愉悅。
當然,這種鬆弛和愉悅,不是對父母的綁架。
不是要求父母強行鬆弛、強行和顏悅色。
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太知道有時教育孩子有多鬧心。
只是我們可以慢慢學習做一個鬆弛的父母。
鬆弛是一種狀態,愉悅是一種氛圍,它們都不是有固定模板、統一方法論的。
只要慢慢學會接受自己身為父母的樣子,接受孩子的樣子;
學會對自己說沒關係,對孩子說沒關係;
每個父母可以有適合自己的鬆弛的狀態,適合孩子的愉悅的教育方式。
曾看到一位博主@光明處是你我歸處之重生版 說:
「父母對小孩好,是因為愛,不是因為這樣做一定能得到完美的小孩,那是功利心。
對於一個在我之外的生命,我只能施加影響,而永遠無法觸及它的本質。
想到這種事,就會覺得愛是偉大的學問。
它是真正超越性的體驗,教導我們翻過傲慢、功利與控制欲,看到自身的渺小與命運的玄奧。」
在這個意義上,我所理解的愉悅的教育:
可能就是父母的內心,能擺放一張沙發。
可以和孩子一起坐在上面,或歇一歇,或玩一玩,或促膝長談……
它是打擊式教育的反面,是一種鬆弛的肯定式教育:
沒事,你做得很好,不全是你的問題……
不因孩子的過錯,而埋怨、責罵、否定孩子;
不因孩子不如意,而傳遞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
讓孩子感受到放鬆、耐心、溫柔,獲得充分被愛的底氣;
堅定父母成為自己的後盾,而不是造成原生家庭的傷痕。
多年後,孩子可能記不得當時你教育他時說的話。
但他一定能記得,那份一起窩在心靈沙發的鬆弛和愉悅,那份親密聯結下的引導和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