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易經》上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一個行善的家族,它必定有餘福,這個余福能夠蔭庇子孫;如果造了很多惡事,那這個家族不可能長久,子孫必定遭殃。
司馬光家訓裡面說「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意思是:別墅財產留給子孫,他們未必能守住;把書給他們,他們也未必能讀,不如布施行善,多積陰德,子孫才能長久地受到我們護佑,這才是真智慧。
所謂陰德,是指不被人知道,不為自己而做的善事,而是做了善事好事別人不知道,就叫陰德。
人與天地相應,無論人做好事或壞事,都會報應在自己和親人身上,近在己身,遠在兒孫。
《易經》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善不積,不足以成名; 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多做好事善事,而不沽名釣譽,才是陰德。
1、梅蘭芳:父親的善行澤被後代
提到梅蘭芳,相信即便是不聽京劇的人,也知道他的大名。
1894年10月22日,梅蘭芳出生於北京,8歲開始學戲,10歲登台,開啟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他名震全球,富家伶界,有如此大的名利,一方面是他個人的努力,另一方面是他祖上積德行善。
梅蘭芳的父親梅竹芬在成婚前,做了一樁天大的善事。
梅竹芬從小學拉胡琴,經常在皇宮演出,積攢下錢財5000多兩,是一筆相當可觀的存款。
一日,梅竹芬在返鄉成親的途中,看到很多茅草棚,裡面住著很多難民,因為荒年,難民們無吃無穿,很是可憐。
梅竹芬見狀,心生憐憫,心想「我有5000多兩,如果分給災民3000兩,我還剩2000兩,足夠我成親的了。」
於是,他拿出3000兩賑濟災民,可災民太多了,根本不夠分配,3000兩布施完了,又有災民苦苦哀求他,他又把剩下的2000兩全部分給了災民。
雖然多年的心血積蓄一朝散盡,可他心中卻十分愉悅。沒錢返鄉結婚,他只得返回北京,繼續努力賺錢。
又過了三年,梅竹芬又攢了一筆錢,才完婚。若干年後,梅蘭芳出生,並成了享譽全球的人物,富甲伶界。
從陰德角度來說,梅蘭芳能夠獲得名利,和他父親那一次廣行布施,做了大善事有很大的關係。
縱觀歷史,但凡有所成就、或是富甲一方的人,幾乎都是祖上的庇佑。
2、莆田林氏:無林不開榜
福建莆田,無人不知林氏。林氏先世祖母好善,常做粉團布施窮人。老太太布施非一日之功,而是長年累月,不曾間斷,必定也是家大業大。
一仙人化為道人見林家布施,於是天天來此索取,別人要一個兩個,他要六七個,並且天天都來,這一要就是三年。
平常人若見這樣的人必定覺得此人貪得無厭,未免心生不悅。可是林老太太卻每日歡歡喜喜將六七粉團交與道人。
三年哪,非常人所能及。道人知道,布施救人發自內心,這是真善。
一日,道人告訴老太太,你家中有一風水寶地,待你百年之後一定要葬於此地,那麼將來你的子孫做官之人,有一升芝麻那麼多。老太太百年之後,後代依照道人指點將她下葬。
果然,她死後的第一代後人就有九人考中進士。以至於在福建莆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叫「無林不開榜」。
但每逢科考,中舉人、進士的,數林家最多,直到現在,林氏後人依舊賢德倍出。(經後人考證,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仍然是林氏後人)
3、竇燕山:五子登科
凡是讀過「三字經」的人,都知道以下四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是說竇禹鈞的事跡。
竇禹鈞是五代後晉時幽州人,因為幽州屬燕,故名燕山。他自幼喪父,由母親撫養,對母親從不違逆,非常孝順。
在那個時代,多數在二十歲左右就結婚,所以如果到了二十歲還沒有兒子,就會感到「無後為大」的憂慮。可是禹鈞到了三十餘歲,膝下猶虛,正在愁眉不展的時候,忽然一夜做了個夢。
夢見他已故的祖父對他說:「禹鈞!你前生的惡業很重,所以你今生的命運,不僅沒有兒子,並且壽命也很短促,我親愛的孫兒,希望你及早回心向善,努力多做救人濟世的善事,或許可以轉變業力,扭轉命運。」
他一覺醒來,把夢中祖父的話銘記於心,從此立志奉行眾善,莫作諸惡。
竇家有一僕人,盜用了禹鈞二萬銀錢,恐怕給主人發覺,就寫了一張債券,系在自己小女的臂上,券上寫明:「永賣此女,償所負錢。」
僕人從此遠逃他鄉,禹鈞發覺後,將那債券焚毀,並且將僕人的女兒視如親女撫養,長大後,還替她盛備嫁妝,嫁了一位美滿的賢婿。
有一年新春元旦,禹鈞到延慶寺,見大雄寶殿的拜墊旁有一包袱,內有白銀二百兩及黃金三十兩,他想一定是其他人所遺失,就在寺中守候失主。
等候了半天,果然見到一位悲泣而又驚惶失措的人前來,禹鈞問他何故悲痛慌張,那人說:
「我父親給綁匪擄去,限時處死,我好不容易向親友們東借西湊,得到白銀二百兩及黃金三十兩,預備把這筆金銀贖回我父親。
那知我一摸錢袋,黃金白銀都沒有了,這樣我父親就難免一死。想剛才我曾到這裡來進香拜.佛,不知是否遺失在寺中。」
禹鈞知道那人是失主無誤,便將黃金白銀如數歸還並且還贈給他一筆路費。失主歡天喜地的道謝而去。
竇先生一生做的善事很多,例如親友中有喪事無錢買棺者,他出錢買棺葬殮;有家貧子女無法婚嫁者,他出資助其婚嫁,使外無曠夫,內無怨女。對於貧困的人,他借錢給他們作營商的資本,因此各地的窮人,由他幫助而得以維持生活的,不可勝數。
他為了要多救苦濟人,自己很儉樸,從不浪費,每年量一歲的收入,除了供給家庭的必要生活費用外,都用作救苦濟急。
他還建立了書院四十間,聚書數千卷,禮聘品學兼優的老師,教育青年,對於貧苦子弟,代為繳納學費,先後造就了很多學問高深的優秀人才。
此後,竇先生更加努力修身積德,後來果然生了五個兒子,因為他家教很嚴,所以兒子們都很循規蹈矩,效法父親修身積德,和睦雍熙,滿門孝順。
五個兒子都先後中了進士,大兒子竇儀官至尚書,次兒竇儼位至翰林學士,三兒竇偁官參知政事,四兒竇侃任起居郎,五兒竇僖位左補闕。
還有八個孫子同樣效法祖父修身積德,因此也很貴顯。當時侍郎馮道贈詩一首云:「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竇禹鈞本人,也做到諫議大夫的官職,享壽八十二歲,臨終前預知時至,向親友告別,沐浴更衣,談笑而卒。
正因為竇公生平行善積德,功德廣大,所以現世、來世、後世都能獲得善果,子孫因效法亦同樣獲善果。
三個故事,細思耐人尋味。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先祖有德,福蔭後人的故事不勝枚舉。
誠然,這些代有才人出的家庭必定少不了良好的教育,可是在看得見的背後,誰又能否認這不是先祖好善積德的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