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孩子都能接受嗎?

2023-06-04     人文傳媒網

原標題: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孩子都能接受嗎?

父母之所以偉大,因為他們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

父母給予孩子太多的愛,但卻沒有換回孩子和父母一條心,這又是為什麼呢?

兩年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了《中美日韓四國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研究報告》。該課題組對搜集到的3228名中國高中生,1519名美國高中生,1705名日本高中生和2015名韓國高中生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中國高中生從父母那裡獲得的情感支持在四國中最低,而其他三個國家高中生分別比中國高中生高了11分、5分、2分。

中美日韓四國父母,恐怕中國的父母為孩子操心付出的精力高居首位,將其他三國的父母遠遠拋在後面。但有一個事實:中國父母為孩子付出最多,卻極少被孩子感知到,也很少獲得來自孩子的愛。這是不是中國父母最大的悲哀,傾盡所有把孩子養成了「白眼狼」。

回憶孩子小的時候,媽媽陪伴在身邊母子倆無話不談,孩子無話不問,一點距離都沒有,那種親愛,別人無法替代,羨煞人!伴隨孩子一天天長大,媽媽也開始更辛苦了,她對孩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早早給孩子一生的規劃都精心的設計好了,所以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你這樣不聽話怎麼對得起我呢?」讓孩子一點點變得沉默,真的是無話可說了。

在孩子的心裡:「曾經那麼了解自己願意聽自己傾訴的媽媽,已經離自己越來越遠,沒有時間聽我的心聲,也不允許我再發表自己的無稽想法。看到媽媽每天為了生活而忙碌的背影,對我而言只剩下交上一份令她滿意的考試答卷。」

媽媽:「你什麼時候問過我的感受?問過我需不需要,徵詢過我的意見?」這是很多打壓式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在心中的吶喊。

對於孩子來說,爸爸媽媽的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愛語中充滿了傷害。有人說這句話可以堪稱是經典,分分秒秒殺孩子不費吹灰之力!

曾聽過這樣一則故事,一位老藝術家對獨女要求特別嚴苛,女兒後來讀到了常春藤的博士。她去美國看女兒,不知道為什麼就指責起女兒來了。

她女兒問她一句:「我是不是永遠都沒辦法讓你滿意?」她回了句:「你覺得自己做得很好嗎?」女兒一聽,翻身就跳下陽台,沒救回來。其實這個母親何嘗不是愛女兒愛到骨子裡的?在外人面前她真恨不得把自己的孩子夸上天,從她的言詞中能聽到無法掩飾的自豪,但在孩子面前卻固執的連半句讚美之言也不肯說出來。

有人會說我們不是提倡不誇獎孩子嗎?一誇她就不思進取了。

鼓勵和誇獎兩個詞,對有的父母來說的確需要了解一下。夸是什麼?「夸」這個字,上面一個「大」字,下面一個「虧」字,意味著「夸」是要吃大虧的。如果孩子有點小成績,做父母的就很得意,每天把他的成績掛在嘴邊,逢人便夸,極容易讓孩子長傲慢長浮華,助長孩子的虛榮心。

鼓勵是在孩子做對某事或是孩子沒有做對但他心裡需要的時候,父母給予孩子的肯定,讓孩子能真切的感受到父母很在乎他,父母在乎他的努力和不放棄的精神。鼓勵會增長一個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嚮往,會成為他成長動力的源泉。如果孩子很努力了或者真的已經有了一定的成績時,父母表現出來的是視而不見,無疑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在孩子心裡的分量也會打折。

試想一位老師、一名同學都會給他一些適當的鼓勵,回到父母這裡卻被說得一無是處,變成了廢物。我想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他內心再強大,也接受不了父母這種逆向的家庭教育。

任何成功都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缺憾!教育的危機是當前不容忽視的,我們不想再看到視頻中那樣的悲劇發生,身為父母補上教育這堂課吧,回到和孩子小時候親愛的關係上,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陪伴孩子共同成長。孩子的成長是有有效期的,我們一生不能帶著遺憾做父母,趕快行動起來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2e51b24ecebf727fd44b97a05d9d4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