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它開國是周文王、周武王,而周文王的祖父叫太王。太王生了三個兒子,老大是泰伯,老二是仲雍,老三是王季,王季生了周文王,周文王又生了周武王、周公。當初太王剛好看到他的孫子周文王誕生的時候,覺得周文王有帝王之相,有聖主之相。但是他的父親排第幾?排老三。結果他的大伯泰伯看到了父親看到孫子臉上的喜悅,他了解到他的父親想把王位傳給誰?王季,希望往後能傳到這位孫子的手上。泰伯很善體父親的心境,所以他不聲不響趁著要去幫父親採藥的這個理由,就跟他的二弟仲雍相約,兩個人就上山去了,去了以後就沒有再回來。因為他希望讓父親能夠好做事,不用顧於他是長子,能直接就傳給他的三弟王季,繼而再傳給周文王。
諸位朋友,這個家族什麼都能讓,天下都能讓出來,而這個讓天下的動作成就了哪些德行?孝道!善體親心,能圓滿父親的心意。再來,不只讓出了孝道,還讓出了什麼?兄弟的友愛,連天下都可以讓,還有什麼東西兄弟不能相讓?除了讓出了孝,讓出了弟,還讓出了什麼?讓出了忠,忠於天下人民。因為他這麼一讓,可以讓一個聖主領導全國人民,這一讓是真正的德行,真正的家風。所以孔老夫子對泰伯、對仲雍的讚嘆是「德之至也」,沒有這樣的至德絕對做不出這樣的行為。所以,有孝、有弟。
這個『首』也就是提到做人的根本在哪?在孝道跟弟,友愛兄弟,尊敬長輩。『孝弟』,「弟」裡面還包含一個很重要的態度,就是恭敬之心,對長者的恭敬。而一個人的道德、學問都是從孝跟敬當中不斷的提升,不斷的流露出來。其實一個人只要做到「孝」跟「弟」,相信他就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諸位朋友,有沒有覺得:有這麼誇張嗎?其實「大道至簡」,很深奧的道理,其實都是很根本、很簡單的。
我們再看看,孩子叛逆是結果,原因在哪?我們來思考一下。聽說叛逆叫正常,有沒有這個說法?有?聽誰講的?把他找出來,誤導!請問五十年前,你有沒有聽過叛逆兩個字?幾千年的中國史書上,你有沒有看過叛逆兩個字?你看,都沒看過。中國人四千多年的歷史都沒有叛逆,我們居然在短短二、三十年之間就產生了叛逆,厲不厲害?為什麼四千多年來沒有產生叛逆的下一代?為什麼在幾十年當中卻快速產生叛逆的小孩?不是偶然的!因為現在的孩子是不是接受中國聖賢教誨?是不是接受孝弟的教導?不是!他沒有孝心,沒有恭敬心,當然對父母言語、行為就會有冒犯。
小皇帝、小公主產生了,請問小皇帝跟小公主的特色是什麼?自私,因為所有的人都要服務他,所以他只會想到自己。俗話又說,「伴君如伴虎」,所以現在的小孩脾氣都很大。當你對他百依百順,十件事順了他九件,第十件不順他,他會怎麼樣?會大哭大鬧。你又沒有原則,他一發脾氣你又說什麼?好了好了,給你買!那他就攻城略地,你是會節節敗退。
所以諸位朋友,教孩子從哪裡開始?從夾菜開始。小地方大學問,每個動作做出來都是給孩子學習的榜樣。當今天你一夾起來,馬上夾給你父親:爸爸,多吃一點。你的孩子看了,會不會說:爸,你怎麼都沒想到我!不會,他看到自己的父親在行孝道,他內心會很感動,因為每個人都有本善的心。《大學》裡面說,「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做任何事,先後順序對了,你這個道才建立起來。所以,你菜夾對了,你就教給孩子正確的為人子之道。
我們打開冰箱,水果拿出來,先給誰吃?我的父親水果拿對了,假如我父親在我小時候水果拿錯了,那現在我就不能站在這裡跟諸位朋友講課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你說:蔡老師,有這麼嚴重嗎?拿個水果就能影響這麼大?有沒有影響?真有。小時候我們看父母從冰箱裡面拿出來的東西都先給爺爺奶奶吃,我們很自然就效法、就學習。其實我是很有可能變成敗家子的,你們有沒有看出來?因為我是獨子,又是長孫,又是長曾孫,因為我爺爺也是長子。
所以,我們還是要循天道而行,要演出孝道,啟發孩子本善之心。這個「自私」,現在找到問題根源,還是從孝道,還是從處處替人著想,我們父母當榜樣。
當我們對父親敬畏的時候,根本不可能會叛逆。父親為什麼能讓我們產生對他的敬畏?最重要的是父親言行一致,他很孝順,他做出榜樣給我們看。
父母沒有做出榜樣給他看,孩子的內心服不服氣?不服氣!你說對你講話要很有禮貌,你對爺爺奶奶講話也沒禮貌。當這些不服氣慢慢積累,到哪一天會爆發?突然到他的身高跟你一樣高,拳頭跟你一樣大,他還要不要聽你的?他就不聽你的。所以叛逆是結果,根源在孩子從小沒有對父母生起孝心,生起恭敬之心,那是根本原因。這個原因又加上外面大環境很多污染,他又去效法這些同學也好、朋友也好,到最後叛逆的現象就愈來愈多。要讓叛逆的現象消失,重要的是要延續聖賢教誨,然後家長要懂得以身作則,當孩子的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