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萬點贊的「小作文」看哭無數人:這樣的人,不配幸福

2022-09-02     窈窕媽媽

原標題:50萬點贊的「小作文」看哭無數人:這樣的人,不配幸福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前兩天,刷到一條微博,既羨慕又感慨。

原帖在這裡:

本來高高興興去旅行,結果臨近登機發現,有兩個人去不了,而且連帶著其他人的行李也被退回。

一般人遇到這樣的突發情況,著急、抱怨肯定少不了,甚至會說很多難聽的話。

然而這家人全程鬆弛,遇到問題解決問題,仿佛這點突發意外對他們絲毫沒有影響。

反倒是作為旁觀者的博主,在目睹全程後自動代入,導致精神性緊張、生理性反胃,又被他們的行為感動到哭。

原來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這麼鬆弛的家庭關係......」

確實,如此鬆弛的家庭很少見。

大部分人可能都跟這位博主一樣,在面臨突發事件時,或多或少都會緊張焦慮、甚至暴怒失控。

其實,這些反應都是從小面對突發事件的負面經歷而形成的條件反射。

而這跟成長過程中緊張的家庭氛圍息息相關。

緊張的夫妻關係

閹割了孩子感受幸福的能力

有多少人小時候聽過這句話:

「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和你爸/你媽離婚了。」

知乎上有一個相關話題討論。

有人回答說:「其實我特別希望他們快點離婚,覺得自己給他們添麻煩了。

長大後我沒有安全感,覺得自己不被任何人愛。不敢表現不好,感覺自己隨時可能被拋棄。」

很多時候,明明是父母不願面對「婚變」的焦慮,可孩子卻需要為關係的緊張、破裂買單。

「只為給你一個完整的家。」

這個看似合理的理由,成了父母冠冕堂皇逃避現實的工具。

心理學有一個觀點,我們的「心理自我」是以過去經驗為基礎的。

父母如果總向孩子灌輸,我們是為了你,才湊合生活在一起。

那麼孩子會因為愧疚感,而拒絕體驗幸福,甚至扭曲自我。

還記得從《快樂男聲》出道的歌手武藝嗎?

他在某檔綜藝中說:

「我經常半夜,被爸媽的吵架聲驚醒。

現在的我,不敢好好談戀愛,因為害怕自己的婚姻,會繼續上一代的悲劇。」

更有甚者,有些父母會因為把對彼此的恨轉嫁到孩子身上,讓無辜的孩子從小經歷被拋棄的痛苦。

寧波機場,2歲孩子獨自逗留在候機樓,哭得撕心裂肺。

民警為了幫孩子找父母,調取了監控。

畫面顯示,孩子父母發生爭吵後,竟然丟下孩子就離開了。

誰都沒有回頭找孩子。

直到半夜,民警都無法撥通父母的手機號碼。

父母有矛盾也屬正常,可孩子做錯了什麼?

這會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陰影?

弗洛伊德說,人的童年創傷,會影響人的一生。

有的父母,為了讓伴侶服軟,把孩子當成威脅對方的籌碼

就像新聞中的父母一樣,奉行著「你不管,我也不管」政策。

孩子卻會在這種「博弈」中,內化被拋棄的創傷體驗

長大後,他們可能為了得到愛,而討好任何人;或是為了迴避傷害,而拒絕所有人。

變得極端又敏感。

父母製造「苦情緊張」

給孩子套上情感枷鎖

綜藝《放學後》,有一個做印刷工人的媽媽。

因為不想再讓孩子吃沒文化的虧,就逼著四年級的女兒使勁學習。

女兒壓力大,向媽媽哭訴。媽媽卻無視女兒的情緒需求,打起了「苦情牌」:

「媽媽辛辛苦苦就是為了供你,讓你有出息,媽媽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就希望你能出人頭地......」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

與「父母為了你砸鍋賣鐵」有異曲同工之「妙」。

想起之前有人吐槽。

小學生寫作文,刻畫「媽媽的好」,出奇地同質化。

大體離不開這三個語境:

我發燒;

雪天媽媽背我去看病;

媽媽一直摔跤。

現在看來有點可笑,但也值得注意和反思:

為什麼孩子會無意識「苦」化父母的付出?

因為太多父母喜歡用「訴苦」的方式給孩子製造虧欠感。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在《圓桌派》說:

苦情文化是一個巨大的騙局。

它的底層邏輯是,誰弱誰有理。

父母通過弱勢地位的塑造,讓周圍人同情自己,以此在孩子面前獲得話語權,然後一步步走向絕對的控制地位。

本質上,這是父母緊張孩子「不聽話」,「不受控」,而衍生出的套在孩子身上的情感枷鎖。

——我做得這麼好,你還不愛我,你不是一個好孩子!

在這種「苦情緊張」下長大的孩子,內心往往有很深不配得感。

海靈格說,孩子對父母是有自我犧牲精神的。

對他們來說,通過受苦和父母連結在一起,是一個巨大的誘惑。

很多父母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當成債主,逼孩子「還債」。

親情關係變得像「債主」「債務人」一般緊張。

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孩子很難形成獨立自主的人格。

父母緊張愛抱怨

孩子無助攻擊性強

豆瓣上有個帖子,「家庭緊張的關係,讓我每天都膽顫心驚。」

網友說,我的父親懶惰,什麼都不願意做。別人只要稍微與他的意願有偏差,就開始破口大罵。

我現在每天都活得小心翼翼,心理脆弱敏感,別人表情稍有不對,都會引起我的恐懼,

不敢走進婚姻生活,這一切都是我的家庭氛圍造成的。

孩子的內心既有對愛的渴望,也有對愛的絕望。

至於傾向哪一邊,父母往往是最根本的「責任人」。

心窮的父母,養不出「富」孩子。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

家裡有個愛抱怨的媽媽是什麼體驗?

一個女孩回答說,和媽媽一起出門前,我只是換衣服慢了幾分鐘,回來後,她一直說活著沒意思,要搬出去住。

或許是受她影響,我現在特別喜歡抱怨別人,感覺自己太負能量了。

有的父母,不會解決問題,卻會放大問題。

一點小事兒,就好像天塌了一樣。

看到一個讀者的留言:

小時候因為打碎一隻碗,被父母罵一整晚。

長大後即便沒有人指責,也會因為不小心摔碎玻璃杯,用兩小時平復心情。

很多孩子,都有「破碎」陰影

長大後拚命逃離父母。

卻發現,距離再遠,也逃不開父母那根無形的精神臍帶。

當孩子犯錯,父母指責、抱怨甚至打罵,本質上是因為自身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

他們不敢面對自己的無能,也緊張在孩子面前暴露自己的軟弱。

於是,他們會用權威來掩蓋矛盾。

很多人關於童年的負面回憶,就是害怕犯錯。

因為每次犯錯,父母就會脫口而出:

「我怎麼教你的?我跟沒跟你說過?」

這句話的潛台詞是,你錯了你不能怨我,因為我已經告訴你了。

他們第一時間不是去幫孩子分析問題,而是和孩子劃分對錯責任。

可責任推得越乾淨,就越證明,他們自身的無力。

而且,類似的話說多了,孩子對父母的信任與依戀也就磨沒了。

當「家不是港灣,更不是退路」,孩子的內心會漸漸築起防禦的高牆。

成年後,活像一隻刺蝟。充滿攻擊性的外表下,藏著脆弱的內心。

有句話說,父母最大的失敗不是平庸,而是讓孩子覺得,自己孤立無援。

如果做不了孩子的保護傘,至少不要做他們前進的絆腳石。

如果提供不了情緒價值,至少不要一次次地去觸碰孩子的傷疤。

鬆弛的家庭,鬆弛的孩子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指出,父母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

如果父母期望孩子自信鬆弛,就要給孩子營造的這樣的家庭氛圍。

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積極正向的引導。

那麼,「鬆弛」的養娃方式是怎樣的?

我想到了谷愛凌的媽媽,谷燕。

她的教育理念,就非常值得借鑑。

首先,她從不刻意強調自己的付出。

谷燕在採訪中說,孩子長大不用感謝我,她不欠我的。

父母子女之間,不是給予索取,而是互相擁抱成就。

她不會用自己的辛苦,去捆綁孩子的人生。

其次,她能夠承接孩子的無助。

谷愛凌小時候的視頻,有兩個片段,讓我紅了眼眶。

一是,谷愛凌做空中翻轉時出現意外,摔倒導致短暫性失憶。

谷愛凌哭著問媽媽,我怎麼什麼都想不起來了。

媽媽沒有慌亂緊張,而是撫摸著孩子的頭,沉靜的詢問孩子的狀況。

二是,谷愛凌在比賽前夜發燒到40度,崩潰大哭。

媽媽溫柔地抱著她,安撫她的情緒,共情她的感受。

面對孩子拋來的「巨大焦慮」,她沒有拒絕和推卸,而是儘可能的幫孩子做疏導。

她允許孩子無助,也有力量化解孩子的無助。

還有,她尊重孩子的選擇。

教育不是投資,而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我不那麼在乎孩子一時的成績好壞,也不需要孩子成為父母的驕傲,而是鼓勵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高燒40度的谷愛凌,執意帶病上場。

媽媽表達了自己的擔心,卻沒有用自己的意志阻攔孩子。

有人說,不是谷愛凌太少,而是谷媽媽鳳毛麟角。

「我讓愛凌不要成為完人。」

她的鬆弛教育,讓孩子擁有了敢於面對挑戰的勇氣,也讓她體驗到了更為豐富的人生。

精神分析學家比昂說:

傳遞焦慮的,是關係問題的製造者;

而承接焦慮的,是在承受問題製造者的痛苦。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意識到:

我們自身的情緒,會影響、傳遞給孩子。

而給孩子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前提是,放輕鬆,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麼都不會影響我們對他的愛。

同時,我也想對孩子們說,原生家庭只是你的人生腳本,而非劇本。

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局限性,父母也是如此。

你需要找到,並打開那個能夠聆聽、滿足、完整、接納自己的按鈕。

最後,希望每個人,都能獲得愛與自由,看見那個鬆弛且有力量的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b2fc309711eba30a175a8e2b9755a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