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第一代雞娃受害者:被媽媽操控的人生,終將失控

2023-09-09     窈窕媽媽

原標題:海淀第一代雞娃受害者:被媽媽操控的人生,終將失控

hi,我是窈窕媽媽,點擊關注我

作者 | 王瑩

來源 | 穀雨星球(ID:guyujihua2021)-

前言

我是窈窕媽媽。

大家催了很久的育兒群已建好,群里除了每天針對不同年齡兒童發育特點分享育兒知識,還會有分享自用好物以及給大家談到的品牌福利、定期抽獎等活動,保證每天都有收穫~

這是我們7月份日常分享的部分內容,會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大家解決遇到的問題,非常乾貨哦~(點擊圖片可看大圖

想要進群的朋友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說明來意後小助理會拉你進群。有什麼問題也可以單獨私信我~

以下是今天的正文。

前兩天,「人物」公眾號分享了一個故事《媽媽偷走了我的錄取通知書》,牽動了很多人的心——

為了牢牢把女兒拴在重慶,媽媽命令她只能報考本地的定向師範生,畢業後必須回生源地工作6年。而女兒的夢想,是去中戲讀書,未來成為一名演員。

目前的最新消息是,這件事在全國鬧得沸沸揚揚,佳佳的媽媽終於同意她去中戲讀書

女兒與母親關於掌控權的抗爭,從來都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早在幾年前,就有一篇《北京第一代雞娃的血淚史:雞了20年,還是歸於平凡》,橫空出世,引爆全網關於雞娃和母女關係的討論。

這篇文章的作者&主角——95後王食慾,從親歷者角度講述了第一代被「雞」大的海淀孩子有什麼樣的真實感受。

王食慾的爆文截圖。

現在,王食慾已經將寫作為職業,賣出了兩部小說版權,還從「被雞娃」和「虎媽」的母女雙視角,寫了一本真實又笑中帶淚的雞娃實錄——

《媽!這是我的人生》

讀完這本書最刺痛到我的是,從教育成就的視角,王食慾的媽媽是非常成功的——

女兒一路都是名校畢業,如北京四中、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名、倫敦G5留學等。

但在孩子的體驗看來,卻是完全相反的一個故事:

最後選擇的事業,是媽媽當年最反對的無法發自真心地快樂,躁鬱症,自殺未遂……

這不禁讓我陷入沉思:20年血淚,換來孩子的平凡人生,這場抗爭背後到底誰是贏家?

沒有「虎媽」,何來「雞娃」

「虎媽」是「雞娃」充分非必要條件。

王食慾直言:沒有虎媽,何來雞娃。

雞娃之路,都是從虎媽主觀的競爭意識開始的:

沒有正經上過幼兒園的王食慾,初入小學時就在行為、禮貌和學科成績上落下了,於是開啟了矯正行為,惡補學科知識,外加一門樂器(古箏)的雞娃初始套餐標配。

搭配學畫畫、學跳舞、學寫作、學思維的多項探索性選擇,豐儉由人,全看孩子天賦以及父母的錢包薄厚。

因此,小學時,王食慾周末都是在三種不同的補習班「三班倒」度過的。

網上流傳的一張素質教育雞娃圖,一天隨便就能花掉1萬。

饒是如此,碰到北京實行第一年「電腦派位」的母女倆,還是失去了進重點中學的機會。

沒想到,小升初的挫敗意外成為「雞娃」歷程的轉折點——孩子開始「自雞」了。

跨區擇校之後,王食慾這樣描述初中三年:

在一個半小時的地鐵單程中,背單詞,背詩詞,聽聽力,甚至站著做作業;

爭取每一個可以成為三好學生的機會,這會給升高中的簡歷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成為老師信賴卻遭到同學厭惡的、拿著小本子記錄「課堂不良行為學生」的「小眼睛」……

而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能上北京最好的高中。

弔詭的是,王食慾最終獲得了頂級名校北京四中的錄取,卻並非因為拚命追求的成績和「三好學生」的榮譽。

圖片來自紀錄片《了不起的媽媽》

當時,在「自雞」的壓力中,王食慾發現寫作帶給自己的另一種釋放。

適逢網絡文學興起的熱潮,王食慾不僅把自己寫的小說投給了雜誌,甚至寫出了一部網絡歷史小說。

當媽媽拿著王食慾「市三好學生」和列印好的小說來到北京四中自主招生老師面前,招生老師建議她參加第一屆道元班的招生考試。

這是北京四中從2010年開始的一次教育創新嘗試,

學校招兩類學生。

一類是成績突出,同時在專業領域裡有專長的同學;

一類則是不管成績如何,必須是某一領域主要是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社會科學和文化等有著濃厚興趣,甚至達到痴迷程度,能力和潛力趕超同齡人的同學。

而老師看中的,以及最終讓王食慾躋身北京四中的,是她最愛卻也是媽媽最反對的寫作。

因為喜歡寫作,當時忙得空間喘息的王食慾,曾請求媽媽永愛可以讓她休學一年,只為寫小說。

這一請求得到了班主任老師和媽媽的強烈反對,當時正趕上評「三好學生」的節骨眼,大人們都讓她「咬咬牙」堅持一下。

那時的她害怕再次感受到小升初落榜時的絕望和孤立無援,因此在寫作和升學之間,她選擇聽從大人們的「咬咬牙」。

這在媽媽、班主任老師,和當時的王食慾自己看來,都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這或許也成為了後續失控的起點。

因為並不是所有的事都可以「咬咬牙」挺過去的。

在很久以後,二十幾歲的王食慾,習慣了「仍舊是用咬咬牙這三個字忍受著一切我視為痛苦的人、事、物」。

但或許,這也導致在她終將面對無法掌控的人生時,意料之外的失序。

自我意識覺醒,竟是個意外

進入到北京四中道元班,王食慾的主體意識在自由、多元的教育環境中蓬勃生長,連媽媽永愛都感受到,自己能給予孩子的指導越來越少了

作為第一屆道元班的學生,每個人都有自己所熱愛的專業領域,為了激發這些潛能,他們上課的教材、配備的教師資源、教學資源,甚至校外資源,都是無可比擬的。

  • 如道元班不用高中教材上課,更不用刷題模式,沒有考試排名;

  • 如去美國交換,去法國演戲劇,去貴州山里拍紀錄片;

  • 如一對一導師制,除了每個學生配備校內導師,還發動校外資源,王食慾喜愛文學、電影和戲劇,北京四中為她找到《海洋天堂》導演薛曉路做校外導師……

如道元班不用高中教材上課,更不用刷題模式,沒有考試排名;

如去美國交換,去法國演戲劇,去貴州山里拍紀錄片;

如一對一導師制,除了每個學生配備校內導師,還發動校外資源,王食慾喜愛文學、電影和戲劇,北京四中為她找到《海洋天堂》導演薛曉路做校外導師……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另一個細節。

高中生物課有解剖課程,大部分是解剖活體青蛙,秉持素食主義的王食慾無法對著活青蛙下手。

她向生物老師抗議,高中生做實驗沒必要用活體,如果堅持如此,她無法完成生物課。

生物老師在慎重考慮之後,作出了尊重王食慾個人信念的調整,讓她不必參加解剖課,但要以另外的學習形式完成課程。

個人意志的自由表達和被尊重,在這個環境展露無遺。

在我看來,也正是基於此,王食慾不僅發現了個人意志,並且在友好的環境中,更加強化了主體意識——

她比同齡人更早意識到,自己不再只是媽媽的孩子,而是一個汲取營養、形塑自我的真實而獨立的個體了。

而這種成長卻依然來自一種意外——

元實驗班不是學校「內卷」的產物,它和「雞娃」理念背道而馳,這種成長是從自由寬鬆的教學環境和孩子的主體意識萌發而來。

從更大的面向來看,這不僅是一種意外,還是絕對的少數。

前段時間北京四中道元班舞會還被人「酸」上了熱搜。

書中,她和同屆的北京四中校友會面,經由他人的轉述,她發現了另一個北京四中。

靠一年一年、一次一次的考試排名才能擠進更好的實驗班,日復一日的刷題、考試、排名、競賽;

也並不是所有北京四中出來的人都去了北大清華常青藤,過上光鮮亮麗的人生。

「我們去了沒有那麼有名的高校,然後努力畢業、努力實習、努力找個會計師事務所、律所、網際網路大廠,賺一些在北京剛夠生活的工資。

到了30歲,我們還得想辦法抓個人結婚、湊個首付買房、生孩子、還房貸,代購一個貴一點的奢侈品包去參加同學會……

這是我們這些普通學生的人生。

如果說獲得頂級教育資源(如北京四中)是「雞娃」必經之路,那走同一條路的雞娃,如何去定義成敗呢?

在每一步都有一個成功標準答案的時代里,無法量化的自我意志,又有什麼用呢?

哪怕是在相對寬鬆的高中環境里長大的王食慾,也並沒有逃過系統的牢籠,始終無法放鬆。

她在高中去美國交換的時候,住在寄宿家庭中。和無時無刻不在學習和做作業的中國孩子相比,美國女孩似乎更加快樂放鬆。

王食慾參加了一次寄宿家庭女孩的周五之夜,她們結伴去吃晚飯,去逛商場,然後去教堂玩打遊戲、捉迷藏。

看著美國同齡女孩們單純的快樂,王食慾一整晚都沒有放鬆下來。

在回家的車上,她偷偷流眼淚。

她為自己感到可悲,從小雞娃訓練讓她只會抓緊一切時間學習,甚至「沒做完作業就不能休息」就像鐵律一樣控制著自己。

「媽媽,我不想活了」

日復一日競爭、量化生命的價值所帶來的,是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的焦慮。

王食慾在書中提到,每每遇到那些無力改變的現實,如在英國經常看到很多乞丐在超市門口,她總是忍不住買吃的送給他們,但卻在質疑自己:

為什麼沒能力讓世界變得更好呢?

王食慾這樣分析當時自己所面臨的困境源頭:

獨生子女一代,從小被家長、老師、社會給予厚望,他們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世界,但成人之後面對真實世界的失望,挫折和無力感,以及對自我價值的懷疑統統湧現出來。

這種從「希望」到「失望」的轉換,「掌控」和「失控」的換位,幾乎將他們壓垮。

她漸漸失去了自己對生活的掌控,同時,因為「不夠有用」又對生活無感之時,她也對活著丟掉了興趣,直到患上了抑鬱症。

這是一點一滴導致的。

在書中,它出現在媽媽永愛最後「如果可以重來」的呼籲里,昭示著一種成人的後悔:

  • 如果再來一次,在女兒幫忙擇菜做飯時,教教她做飯的方法,而不是說,不要在這兒浪費時間。

  • 如果再來一次,在女兒把自己兜里全部的錢送給乞丐時,跟她說,孩子,你真有愛心。而不是打擊她,跟她說,人都有不同層次的貧窮。

  • 如果再來一次,把童年還給她,放手讓女兒去找尋快樂,讓快樂陪伴她終身;

如果再來一次,在女兒幫忙擇菜做飯時,教教她做飯的方法,而不是說,不要在這兒浪費時間。

如果再來一次,在女兒把自己兜里全部的錢送給乞丐時,跟她說,孩子,你真有愛心。而不是打擊她,跟她說,人都有不同層次的貧窮。

如果再來一次,把童年還給她,放手讓女兒去找尋快樂,讓快樂陪伴她終身;

這當中媽媽永愛最後悔的一件事,是當身處英國的女兒打電話告訴她,自己有了自殺的念頭

在北京這一頭的媽媽,也只是以為她身在異國他鄉,壓力大、孤單所導致的情緒低落,沒什麼大不了。

「媽媽,我不想活了,活著沒意思,我控制不住自己這些念頭」。

打電話給媽媽的王食慾確診了躁鬱症,她已經打定主意登船前往愛沙尼亞之後跳海。

只不過她想跳海的那條船因為天氣原因,在當天封閉了所有的船板,她不得已放棄了原來的計劃。

而女兒回國之後才知道這些的媽媽,「驚出一身冷汗,後悔自己當初的遲鈍和對孩子情緒的忽略。如果那天甲板沒有被封上,我將永失我愛。」

回看成長曆程,雞娃起源於父母主觀競爭意識,但中間一直摻雜成人意識和孩子意志的角逐。

而大人的每一次悔恨,其實都是曾強加在孩子意志之上的追悔莫及。

它們打著「為你好」的名義,對孩子的主觀意志進行一次次的侵襲,讓她們不知道快樂為何物,不知道如何享受玩耍和娛樂,不知道應該遵從自己的內心還是「咬咬牙」扛過去。

自我意志的壓抑終有導致人生失控的一天,它可能是抑鬱,可能是躺平,可能是不知人生、價值為何物,可能不懂愛而又孤立無援。

報告來自中科院。

所幸在最關鍵的時刻,寫作又一次拯救了王食慾。

她重新拿起筆寫小說,感受寫作過程帶給身心的寧靜,重拾與真實世界碰撞之後領悟到的人的價值和意義。

在此期間她寫了兩部小說,並且順利賣出了影視版權,對人生有了新的掌控感。

我看完王食慾和永愛的故事最大的感受是,把握自己的人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渴求,也是畢生要學習的能力。

或許是從同輩競爭中,從外部評價標準中,從父母手中,甚至從自己的內在當中,奪得自己人生的掌控權。

而對「雞娃」故事的反思,也決不是為了控訴每一個雞娃的虎媽。

大多數母親的愛,在生命之初就超越了「雞娃」——

不同於王食慾開篇從記事的幼年著筆的視角,媽媽永愛的視角是從懷孕開始的。

在所有人都期望一個男孩誕生的家庭中,媽媽永愛生下了讓公婆失望的女兒。

她說,或許是因為她性別的「眾叛親離」,家人們對她感到失望,而我只好把「望女成鳳」當成對她的補償。

隨著孩子的成長,如何不讓這種意志完全掩蓋、吞沒掉孩子的意志,將是每個父母的人生課題。

也或許,這個課題終將不會有唯一答案。你說呢?

最後:

今天給孩子們選了一款護腰矯正姿勢的坐墊!

上半部分可以支撐腰部,下半部分可以分散臀部、腿部壓力

給孩子用,可以幫助矯正坐姿,大人上班用也很合適。我現在用著就很少蹺二郎腿,而且腰也挺直了很多。

思菲其 第四代矯姿坐墊

日常價498元/件

活動價98元/件

End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穀雨星球。邀您做內卷下的教育長期主義者。

了解更多育兒乾貨

窈窕媽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38544762974522c35f67dabc0fe4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