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窈窕媽媽,點擊關注我
作者 | 天雅
來源|武志紅(ID:wzhxlx)
前言
我是窈窕媽媽。
大家催了很久的育兒群已建好,群里除了每天針對不同年齡兒童發育特點分享育兒知識,還會有分享自用好物以及給大家談到的品牌福利、定期抽獎等活動,保證每天都有收穫~
這是我們7月份日常分享的部分內容,會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大家解決遇到的問題,非常乾貨哦~(點擊圖片可看大圖)
想要進群的朋友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說明來意後小助理會拉你進群。有什麼問題也可以單獨私信我~
以下是今天的正文。
這段時間,經常聽到父母們抱怨:
想要養好一個青春期孩子,真的好難!
現在很多父母都是30歲左右生孩子,當孩子進入青春期,父母也差不多步入更年期。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在心理學領域,我們稱之為:
育兒「死亡」期。
它不僅是父母與孩子矛盾最激烈的時期,也是孩子種種問題(叛逆、抑鬱、自殺等)的高發期。
一方面,孩子從孩童走向成人,開始叛逆、反抗,迫切想脫離父母走向獨立。
另一方面,父母逐漸步入更年期,更容易出現抑鬱、焦慮,對未來充滿不安。
他們在意識上知道要讓孩子獨立,但內心卻常常會不自覺地依賴、控制孩子。
從而導致孩子與父母陷入「分離不能,反覆糾纏」的困境。
這時,該怎麼辦?
法國電影《給我翅膀》,豆瓣8.7。
它由真實故事進行改編,講述了一名14歲網癮少年成長、蛻變的故事。
看完後,我找到了問題的答案,並總結出了青春期孩子成長的4個關鍵。
被信任
14歲的托馬,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網癮少年。
跟著單親媽媽一起生活,躲在房間沒日沒夜玩遊戲,非得媽媽把電閘拔了才肯出來吃飯。
暑假期間,媽媽工作繁忙無暇照顧他,把他送到鄉下久未謀面的爸爸家裡。
爸爸是一名瘋狂的野生動物學家,正在策劃一個「白雁拯救計劃」——
人工孵化20個白雁蛋,以 「鳥爸爸」 的身份將其養大;
開飛機帶領雁群從一條安全路線進行遷徙,繁衍生息。
人工孵化20個白雁蛋,以 「鳥爸爸」 的身份將其養大;
開飛機帶領雁群從一條安全路線進行遷徙,繁衍生息。
為什麼說他瘋狂?
因為這個計劃根本沒有通過相關部門的審批,是他偷偷蓋章違規操作的。
對習慣了都市生活的托馬而言,鄉下的生活實在是太糟糕了:
白天有蚊子,晚上有老鼠,網絡信號差,根本無法玩遊戲。
但看似糟糕的環境,卻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有一天,托馬無所事事,偷偷溜進孵化房,用耳機給鳥蛋播放音樂。
突然,咔嚓一聲,一隻雛雁破殼而出。
要知道,鳥類有一種「印刻現象」——
剛出生的雛鳥,會將首次看到的移動物體視為「父母」。
這就意味著,托馬取代爸爸成為了雛雁的「父母」,擾亂了爸爸的初始計劃。
他慌了,趕緊衝出去向爸爸道歉。
沒想到,爸爸既沒有暴怒,也沒有責備,而是溫柔地把雛雁捧起來,輕輕放在托馬手心。
爸爸:你現在就是它爸爸了。
托馬:等等,你才是爸爸。
爸爸:好吧,我是爸爸,那你就是它媽媽。
爸爸:你現在就是它爸爸了。
托馬:等等,你才是爸爸。
爸爸:好吧,我是爸爸,那你就是它媽媽。
隨後,爸爸毫不猶豫地把照顧雛雁、訓練雛雁的任務交給托馬。
得到爸爸的授權與託付,托馬開始變得積極起來——
不再整天想著玩遊戲,而是每天早早起床去喂鳥、遛鳥,晚上再送雁寶寶回窩。
透過托馬的轉變,我看到了「被信任」的力量。
它主要存在2個維度:
其一,你可能會像小孩一樣「闖禍」,破壞我的計劃,但我相信你已經具備更成熟的思辨能力,相信你會主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其二,你可能會像准大人一樣,對成人的世界充滿好奇,我並不會把你拒之門外,而是將你視為夥伴,邀請你一起加入我的計劃。
不被信任的孩子,往往會對未來充滿擔憂、恐懼,做事畏手畏腳。
而一旦被信任,孩子就會獲得一種「被允許,被支持」的底氣,繼續向成人階段邁步。
被需要
托馬一成為 「鳥媽媽」 ,便遇到接二連三的挑戰。
先是由於前期工作失誤,20個白雁蛋里被混進了1隻黑雁蛋。
爸爸告訴托馬,不能把不同物種混在一起,需要放棄小黑雁。
托馬:你這可是種族歧視!
爸爸:抱歉,我們必須把它隔開。
托馬:不,我不同意。
托馬:你這可是種族歧視!
爸爸:抱歉,我們必須把它隔開。
托馬:不,我不同意。
在托馬的保護下,小黑雁得以存活,並順利長大。
後來,給雁群做遷徙準備時,工作人員以同一個理由拒絕了小黑雁。
但托馬不同意,堅持讓小黑雁跟著雁群一起遷徙。
父子2人歷經千辛萬苦,開車帶著雁群來到遷徙路線的起點——挪威北極圈。
但很不幸,爸爸偽造文件的事情被當地警方識破了。
這就意味著,雁群屬於非法生物,需要全部被獵殺。
面對來勢洶洶的警察,爸爸嚇傻了,準備束手就擒。
倒是托馬,一心想著保護雁寶寶,選擇了反抗——
他帶領著雁群衝進湖裡,快速啟動直升機,起飛!20個雁寶寶也紛紛展開翅膀,跟著一起沖向天空。
在空中,托馬一邊回憶爸爸當初教他開直升機的細節,一邊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
他心裡很清楚,保護雁群的唯一方式,就是帶領它們完整地走一遍遷徙路線。
只有這樣,雁寶寶才能在一個相對安全的領域裡成長、繁衍生息。
於是,他將手機調為飛行模式,不再理會爸爸的勸誡,一個人帶著雁群往南飛。
一路上:
為了維持生計,他學會了向路人討要食物;
為了順利航行,他學會了向漁民討要汽油……
為了保護雁寶寶,他學會了在荒山跟野獸搏鬥;
為了維持生計,他學會了向路人討要食物;
為了順利航行,他學會了向漁民討要汽油……
為了保護雁寶寶,他學會了在荒山跟野獸搏鬥;
透過托馬的冒險,我看到了「被需要」的力量。
在大人眼裡,他依然是個成長中的孩子,需要給予保護;
但在雁寶寶眼裡,他是媽媽,是保護神,是安全的港灣。
因為被需要,所以有了責任感;
因為有了責任感,所以有了衝破天際、獨當一面的決心與勇氣。
被允許「離開」
媽媽在法國得知消息以後,整個人都失控了。
立刻拋下工作,瘋一般地沖向挪威警局,大罵前夫。
在過往,她一直將兒子視為溫室里的「掌上明珠」,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唯恐發生一絲意外。
如今倒好,才跟兒子分開幾個星期,局面就徹底陷入失控。
特別是通過手機定位共享,得知兒子即將穿越某個危險海域時,她更是驚恐得失控大叫,寢食難安。
然而,前期有多恐慌,後期就有多驚喜。
當第二天手機傳來信息,顯示兒子已經成功穿越,她欣喜若狂地沖了出去,摟著前夫又笑又跳。
那一刻,她真切見證到:
兒子離開父母以後,所產生的爆破性成長。
於是,她不再誠惶誠恐,開始變得鬆弛、淡定且從容。
托馬飛回法國邊境,降落在一個朋友家,與父母匯合。
由於長途奔波,饑寒交迫,他暈倒在直升機里,在醫院整整躺了20小時才甦醒。
爸爸繼續勸他放棄:
我們沒有權力繼續前進了,計劃到此為止吧;
我們要剪掉大雁的羽毛,把它們關進籠子裡。
我們沒有權力繼續前進了,計劃到此為止吧;
我們要剪掉大雁的羽毛,把它們關進籠子裡。
對此,托馬充滿無奈與不甘。
但到了第3天,媽媽卻悄悄將托馬送回直升機,目送他帶領雁群繼續飛往目的地。
這一回,她不再以「保護之名」限制兒子,而是開著卡車一路追隨兒子的步伐。
作為母親,她固然對兒子的冒險心存擔憂;
但由於見證過兒子獨立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她把擔憂轉化成了祝福,支持孩子勇往直前。
被允許「離開」,是孩子與父母從「共生」走向「分離」的必經之路。
對父母而言,意味著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控制,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對孩子而言,則意味著他真正成為了自己的主人,可以自由做選擇,且他的選擇是被支持、被祝福的。
如此一來,孩子才可以卸下重重負擔,帶著父母的祝福輕裝上陣,盡情享受當下的旅程。
被授權「超越」
影片里的爸爸,本是這個「白雁拯救計劃」的始作俑者。
他曾充滿激情地做了規劃、付諸行動,甚至不惜為此偽造文件。
但面對警察,他卻一次次地選擇妥協。
倒是托馬,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反抗,一個人開著直升機帶領雁群遷徙。
一開始,爸爸擔心托馬的安危,發瘋似地呼叫托馬,讓他投降;
托馬成功穿越危險海域以後,爸爸開始陷入自我懷疑:
「我做了件蠢事,這個計劃毫無價值。我差點害了自己的兒子,我是個混蛋。」
對此,托馬反駁爸爸:
「你每次都要這樣半途而廢嗎?」
次日,在媽媽的支持下,托馬再次坐上直升機,帶領雁群繼續遷徙之旅。
這趟行程對於一個少年來說更是危險的,但也正因為是少年,所以這件事才會成功。
成年人的世界充滿著規矩,就像爸爸遇到警察的阻撓就會放棄一樣;
而托馬的世界更為純粹,他自始至終只有一個目的:保護好雁寶寶。
這是少年的執著與無畏,也是兒子對父親的超越。
所幸,爸爸在痛定思痛、自我反思過後,允許了兒子的超越。
他不再將自己的無力、挫敗轉嫁給兒子,而是與前妻一起,開著卡車一路追隨兒子的步伐。
這是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授權:
我允許你超越我,允許你做得比我好。
在這份授權里,托馬能感受到父母會允許他去自由探索、成長,同時也會支持他成為任何人。
所以,身為父母,別怕在孩子面前丟臉,大膽暴露你的缺點。
你不用那麼完美,那麼強大,你可以是脆弱的,甚至是無能的。
讓孩子感受到:
原來父母是有局限的,有些東西只能靠我自己;
甚至有些時候,父母也需要我來守護。
如此一來,孩子才可以真正心無旁騖地超越父母,獨立走向自己想要的方向,追逐屬於自己的人生。
寫在最後:
心理斷乳,是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擺脫父母形成獨立人格的過程。
它多發生於青少年時期。
影片中網癮少年托馬的蛻變過程,就是與父母實現心理斷乳的過程。
但現實生活中,卻有太多青春期的孩子無法與父母完成心理斷乳。
對此,我們經常習慣性地責備孩子不夠獨立,但卻很少回過頭問問自己:
我真的信任孩子嗎?
我真的給孩子權利了嗎?
我真的允許孩子離開了嗎?
我真的允許孩子超越自己了嗎?
我真的信任孩子嗎?
我真的給孩子權利了嗎?
我真的允許孩子離開了嗎?
我真的允許孩子超越自己了嗎?
育兒是一場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是自己。
或許,面對一個青春期孩子,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
正視分離,不把更年期的無力與恐慌,轉嫁到孩子身上。
青春期遇上更年期,更像是一場父母與孩子共同的成長——
各自完成分離,各自走向獨立,各自邁向自己人生的新階段。
謹作此文,獻給在育兒道路上,負重前行的父母們。
作者:天雅,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綿羊傾訴APP傾訴師;責編:陳沉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微博:@武志紅。現於北上廣深杭廈門成都蘇州南京青島10個城市開辦了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原文標題:這是養好一個孩子最有效的4種方式
• End •
了解更多育兒乾貨
窈窕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