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提出這樣一個公式:健康 = 60%生活方式 + 15%遺傳因素 + 10%社會因素 + 8%醫療因素 + 7%氣候因素。從這個公式中,我們可以看出健康的身體來源於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指人們的物質資消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和閒暇生活方式,包括人們的衣、食、住、行、工作、休息、娛樂、社交、待人接物、興趣愛好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以及在一定的歷史時期與社會條件下,各個民族、階級和社會群體的生活模式。如今,人類所患疾病中有45%與生活方式有關,而死亡的因素中有60%與生活方式有關,可以說生活方式病已經取代傳染疾病成為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
鄉村旅居:「5+2」生活方式
白居易曾說:「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隨著人們「避霧霾、避酷暑、避忙碌」的需求越來越多,鄉村生活的閒適性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追捧。
從城市生活到鄉村生活
在不同的時期,事情往往在朝兩個相反的方向過度和發展。從居民生活方式轉變的階段來看,前些年,處於中國城市化高潮階段,大量居民湧入市區,步入了城居生活時代。隨著城市人口壓力不斷增加、城市資源逐步稀缺,城市空間趨於狹窄、城市環境越發惡化,人們開始逃離城市的壓力和氛圍,急迫需要一個緩解壓力、釋放身心的生活空間。
在英國,有一種說法叫真正的英國人是個鄉下人。英國人堅持認為他們不屬於近在咫尺的城市,而屬於相對遠離自己的鄉村;在日本,退休人士和一些在城市工作的人士,一年中有較長一段時間居住在鄉村;在俄羅斯,鄉村別墅是生活必需品,是家庭的「第二住宅」。莫斯科40%的人在郊外有鄉村別墅,其餘的人則會選擇租賃,一般租3個月……這種鄉村生活方式,近幾年在國內蔓延開來。
「5天城市家」+「2天鄉村家」
所謂的「5+2」生活方式,就是在城市工作5天,到鄉村休閒2天。
現在,遊客到鄉村已不再是單純的旅遊,而是被鄉村的環境所吸引,在當地體驗城市生活所沒有的生活方式,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北京等大都市,在黑、吉、遼這樣的省份,甚至出現了「候鳥式旅居」。
中國鄉村有人們渴望的原生態的風景和原真性的人文,有未來最大的休閒產品。這不僅僅是鄉村景觀,還有天人合一的自然慢生活,古樸純真,恬淡靜謐,原汁原味,知足簡單,有故事、有情懷、有交流。現階段這種鄉村生活的回歸,已經從高端的小眾化逐漸向中高端的大眾化轉換,其生活質量也有了高層次的品質。這不得不說是社會的一種根本性進步。旅遊鄉村生活方式的提倡和引導,會讓鄉村和逐漸消失的耕讀文化,找回應有的價值和生命的延續。
鄉村康養:「1236」養生體系
鄉村養生是以鄉村為生活空間,回歸自然、享受生命、修身養性、度假休閒、健康身體、治療疾病、頤養天年的一種生活方式。鄉村擁有更多城市沒有的資源,滿足人們對「健康、愉快、長壽」的需求。
鄉村康養五大資源
景觀資源——以景養生:鄉村景觀經過歲月的雕琢,形成了如「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等人與自然共生的和諧景觀,無論是山、水、田、園,還是花、蟲、鳥、獸,都給人以靜美閒適的享受,進而沉澱浮躁與喧囂,釋放鬱悶與壓抑。
人文資源——以和養生:鄉村人文資源是鄉村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人與人及與天、地和諧統一的相處方式,展現了鄉村悠久且和諧的整體面貌,是以和養生的基礎。鄉村的人文魅力在於包鄉村文化、民間習俗和傳統節慶。鄉村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鄉村的生活習慣、農耕體驗、民俗藝術和非遺文化等可以陶冶遊客的身心,增長遊客的見識。
農耕活動——以動養生:以動養生是我國古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樸素的養生觀念。華佗認為:「動則谷氣易消,血脈流利,病不能生。」原始農耕,可讓人們體驗古老農耕文化,感受對天地的敬畏之情;農場租賃,可利用都市人閒暇時間修身養性;科技農場,讓人們在農業科技的魅力中得到養生鍛鍊。
飲食資源——以食養生:《黃帝內經》云:「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蔬為充。」可以說飲食是生命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鄉村食養主要體現在時令養生和有機養生兩方面。時令養生以「不時不食」為理念,注重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養生之法;有機養生則是指由鄉村提供的綠色、無污染食材構建的養生食品。
環境資源——以睡養生:莎士比亞把睡眠稱為生命宴席上的滋補品。城市睡眠環境和鄉村睡眠環境有很大差異,鄉村中的各種聲音構成了一首美妙的催眠曲,人們更容易養成健康的生物鐘,進入深度睡眠,進而實現「以睡養生」的目的。
鄉村康養1236體系
鄉村康養追求三生融合(生產、生活、生態),形成了獨特的1236體系。
1:是指一種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
2:是指健康管理、中醫養生兩大理論基礎
3:是指健康監測、健康評估、健康干預三個步驟。
6:是指生態情志養生、生態飲食養生、生態運動養生、生態起居養生、生態四季養生、生態中醫/保健食品養生等六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