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農場模式得到了黨中央以及各地的充分認可與積極支持,從而在我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隨之而來的鄉村休閒旅遊類活動也得到了極大地發展。
休閒家庭農場通過涉農旅遊資源的開發、體驗性產品的設計和配套性設施的供給促進農場旅遊吸引力的永續提升,並通過客流帶來資金流,為農場的運營和發展奠定基礎。
1、旅遊資源深度開發
成功的休閒農場善於從「生態、生產、生活」的三維視角不斷發掘旅遊資源,為遊憩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從「生態」角度而言,除了對地形地貌、自然氣候等常規資源予以重視外,還尤其關注對動植物資源的細微開發。
例如,台灣一生態教育休閒農場以「從一粒種子觀察生命奧妙,用花香裝扮多彩人生」為口號,引導旅遊者深度體驗農場內野生花卉的生長;嘉義獨角仙農場關注獨角仙、金龜子等昆蟲的繁衍與生長,並將其視為核心旅遊資源。
從「生產」角度而言,台灣休閒農場善於凸顯不同的農業產業特徵。休閒農場應從產業特徵角度劃分為「農、牧、漁、林」四種類型,各類農場可錯位開發資源,避免同質競爭。
從「生活」角度而言,要關注開發兩類資源,一是鄉村人文資源,如歷史古蹟、手工藝創作技藝等;二是民俗資源,如原始耕作、傳統狩獵技巧等皆能被當地農場予以深度開發,為休閒活動的多元開展創造了條件。
2、體驗產品多元設計
約瑟夫·派恩認為,體驗是「當一個人達到情緒、體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時,他意識中所產生的美好感覺」。
休閒農場的遊憩功能本質上是農業體驗經濟的一種表現,主要通過體驗性旅遊產品的設計與開發加以實現。農場的休閒體驗產品要善於與科普教育、地區特點、環境氛圍相結合,促進旅遊者「美好感覺」的產生。
(1)農事體驗
農業生產型體驗產品——參與穀物、蔬菜、水果、香草、茶葉、藥材等農耕作物的育苗、種植、授粉、收割等活動及無土栽培等高科技農業體驗。
畜牧生產型體驗產品——認養、撫摸、喂養禽畜;牧草種植與收割;放牧、剪毛、擠乳、收蛋等活動。
漁業生產型體驗產品——喂養、接觸水生動植物;認知漁具;參與划船、捕撈、垂釣等活動。
林業生產型體驗產品——參與種植、盆栽、嫁接、扦插、採摘、收穫林業資源活動,體驗叢林環境等。
(2)環境體驗
地形、氣候體驗型產品——參與爬山、潛水、徒步、礦物質標本採集、觀星、觀雲海、野營等活動。
植物體驗型產品——觀察農場原生植物的花、果、葉等,參與葉拓、樹葉書籤製作等活動。
動物體驗型產品——觀察農場原生動物,如昆蟲、鳥類、魚類等,參與標本製作、環境保護活動等。
(3)工藝體驗
生產加工型體驗產品——參與農林牧漁產品的加工,如乳酪製作、魚罐頭生產、精油提煉等。
手工製造型體驗產品——參與石雕、木雕、陶藝、編織、刺繡、古農具、民居、文創產品的設計、創作與製造等。
烹飪餐飲型體驗產品——參與野外烹飪、美食製作、燒烤烘焙、自助廚房等活動,品嘗農家菜肴等。
(4)民俗與節事體驗
民俗遊戲型體驗產品——參與放風箏、騎竹馬、打地牛、滾鐵圈、抓泥鰍等鄉村傳統遊戲。
康體與藝術型體驗產品——參與慢跑、騎行、游泳、繪畫、攝影等康體性、藝術性活動。
節慶活動型體驗產品——參與豐年祭、捕魚祭等傳統農業祭祀活動及各農場組織的集會、歡慶類活動。
3、配套設施有效供給
旅遊配套設施的數量、品質、配置、適宜性及安全性都影響著旅遊者的滿意度,與休閒農場旅遊吸引力的永續發展息息相關。
比如,台灣休閒農場十分重視旅遊配套設施的有效供給,台灣農業委員會修訂的《休閒農業輔導管理辦法》第19條明確要求休閒農場必須設置住宿、餐飲、農產品與農村文物展示及教育解說中心等體驗性目的、營運性目的、便利性目的、安全性目的、環保性目的5種類型,共22項配套設施。尤其是營運性目的設施由於關係到休閒農場經濟的運營,特別受到農場主的重視。
據統計,在台灣休閒農場中所開設的民宿占到了台灣總民宿的55.1%,可見較為完善的旅遊配套設置,為農場的永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