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美變優秀總半途而廢?新年給自己換個「打開方式」比自律有效!

2020-12-30     美即是正義

原標題:變美變優秀總半途而廢?新年給自己換個「打開方式」比自律有效!

2020快過去了,這一年的你,覺得自己怎麼樣?

無論在別人面前裝得多積極樂觀不在乎, 誠實面對自己的時候,可能多少都有點這樣的情緒:

「為什麼別人可以做到,而我就是做不到呢?」

「為什麼我不能 更堅強、更自律、更樂觀一點呢?我要怎麼才能在新的一年做到呢?」

雖說新年應該是快樂的,但很多人的快樂下有深深的失望

坦白說,簡妮我在過去的,不是一年,而是很多年,都被類似的想法折磨著——

為什麼我不能跟別人一樣呢?為什麼我這麼 敏感呢?

為什麼我就是這麼 容易累呢?為什麼我 做不到很自製呢?

同樣是面對負面評論,具荷拉和謝娜的應對態度就完全不同

有這樣苦惱的,也絕對不在少數:很多人一邊痛苦得無法自拔,一邊又因為這樣的痛苦責怪自己,「脆弱」、「矯情」、「無能」……

隨便一翻,就有很多類似發言

看到這,你可能會覺得,好吧,接下來該是雞湯了吧?告訴我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告訴我繼續努力,告訴我專注當下,對嗎?

還真不是。

機緣巧合,最近簡妮我在自我梳理的時候,突然意識到了這類態度的問題——

如果我們不有意識地 修正,別說明年,後年、大後年,我們有很高機率 依然在痛苦和失敗中打轉

比如這種,嫌棄自己不夠自律,希望新一年自己能更自律的想法——很可能不會實現

就簡妮我最近的自我梳理,無論是我,還是我身邊、我看到的很多人, 問題並不出在我們真的那麼糟糕,我們真的那麼需要去改變自己

更多的問題,其實在 我們沒有接受自己的特質,用適合自己特質的方法去「使用」自己——

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大多數人之所以又痛苦又失敗,是因為明明自己是個起子,卻一直怪自己為什麼不是錘子,並一直試圖把自己當錘子用,然後因為完成不好錘子的功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但你就是個起子,為什麼總要試圖變成錘子呢?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悟到的感覺了?但模模糊糊的——具體要怎麼做?

坦白說,這個問題太宏大,簡妮我還沒有形成系統的方法論,只是代入了自己和身邊人的例子,有一些發現和思考。

也因此,這篇推送可能跟其他的不太一樣, 比起「教程」更像是「個人分享」——大家不用當做上課聽講,就當大家跟我一起喝個下午茶的時候,聽我聊聊我的故事和想法吧!

看完這篇,你可能會發現,原來自己不順利又痛苦,是因為 我們把太多時間精力拿去改變自己,而不是在接受自己的基礎上,思考如何更好地使用自己

01

是缺點和優點

而是特質

托研究審美的福,我們的讀者可能都或多或少地意識到「 接受自己」「 欣賞自己」的重要性。

但問題來了,如果我只是不斷告訴你要自我接受自我欣賞,你的反應很可能是「 啊你說的對,但是我就是做不到,我有好多缺點啊!我整體好糟糕!

過去我們講缺點講優點,思路更像是做加法減法:有人總分高,所以有些缺點也無妨;有人總分就沒多少,沒有加分項,減分項還一大堆,缺點就很要命,是嗎?

但換個角度,任何「缺點」和「優點」都是相對於特定標準來說的——換個角度,我們可以在第一步先不進行價值評判,把它看作中性的「特質」

心理學上就有特質心理學,把人分按照五個維度劃分

當然,這裡我們不提過於高深的心理學(主要因為我也還沒看),就以簡妮我個人的經驗觀察總結來說,什麼是我們應該關注的「特質」呢?

什麼讓我們快樂、什麼讓我們痛苦——這就是我們的特質,包括事物、人、環境、方式等等。

比如前面說的心理學分類,有人就更喜歡保守謹慎,有人就更喜歡開放和經歷

是不是聽起來簡單得有點過分?

很多人可能會馬上回答,什麼都不做有錢最快樂,看視頻打遊戲最快樂,學習工作健身讓我痛苦——這問題一點意義都沒有嘛!

但認真回想一下,當你打了一天遊戲或看了一天視頻的時候,你真的 從心底里感到快樂嗎?而當你學習一天覺得自己很有收穫的時候,你真的覺得很痛苦嗎?

並不是,對嗎?爽和快樂是不同的, 爽完是空虛,但快樂是帶來充實感的——請務必區分這兩種感覺。

遊戲根據人性設置讓你爽讓你停不下來的機制,但那個爽不是真的快樂

事實上,這兩個看起來簡單的問題,其實一點都不簡單——之所以顯得簡單,是 很多人「以為」自己知道答案,但實際上他們並不真的知道

更有甚者,我們傳統環境和文化中,也並不鼓勵大家去思考「 我們想要什麼」「 我們需要什麼」——

比起「你想要什麼」,父母老師上司更注重「你應該做什麼」;比起你「想做什麼」,我們也往往更關注自己能力上「能做什麼」,所以 很多時候,我們根本不會關注自己的真實想法,甚至有意識忽略甚至逃避

但要利用好自己的特質,找到使用自己的高效率機制,一定要認真回答上面這兩個問題: 什麼讓你快樂?什麼讓你痛苦?

對於雷鋒來說,幫助他人讓他快樂,這就是一種特質

一時回答不出來沒關係,因為這兩個問題其實真的很難,我們可以從一些線索開始聊起——

一個人的特質跟什麼有關?

首先是 生理結構

以最近比較多人聊到的 高敏感人群(我就是典型)為例,他們的生理結構決定了他們能夠 更全面地收集信息,並對信息進行深入處理——表現在外,就是更敏銳,但更脆弱。

福爾摩斯應該也是典型的高敏感人群,對普通人來說還好的噪音,對他來說就過於吵鬧了

而根據《高敏感是種天賦》一書中的說法,與高敏感人群相對的,是 高復原人群:這類人不太容易覺得累,回復能力也比較強,但相對, 對信息相對遲鈍

所謂神經大條,陶勇醫生就說自己是這種類型

除生理結構外,我們的 價值觀和經歷也會影響我們的「特質」:

以陶勇醫生為例,之所以很溫暖很能體諒患者,除「心大」外,也是因為家裡曾有人患眼病,可以理解那種痛苦。

其實有很多醫生都有家人生病的經歷,那種「經歷了痛苦所以更能理解別人的痛苦,想要幫助別人」的願望真的很棒

類似的,有人 小時候因為沒錢沒勢受到了打擊和屈辱,所以價值觀就變成了「金錢權勢至上」,這也會 影響我們的「特質」

一方面,這類人有超強的動力追逐金錢權勢;但另一方面,由於這種執念過強,他們又很容易違背道德法律,踏上一條不歸路。

比如《人民的名義》里的趙德漢

心理學上的相關研究要更複雜一點,大致分為 生理結構、社會環境和個人怪癖——但跟簡妮我上面說的也大致吻合。

其實就是從生理、社會和個人角度去看一個人的特質

梳理出這些線索之後,再去找自己的特質,就要有頭緒的多:

第一步,先會想能讓自己感到快樂和痛苦的事物/人物/環境/狀態/經歷;

第二步,從生理結構/價值觀/經歷等角度分析,看這些特質是長期的穩定的根本的,還是短期暫時被激發的;

而只有通過這兩步梳理出自己的特質後,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接納自己——讓自我欣賞不再停留為一句空話。

福爾摩斯就很能兩面性地認識自己,說自己對信息的敏感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詛咒

02

理解自己的特質和機制

更好地欣賞他人和自己

聽起來有點玄乎是嗎?下面就用簡妮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明——

我小時候其實學過幾年的舞蹈,但老師 說我筋很硬,我也確實發現自己比別人難拉伸,所以一直接受這種說法。

但最近不是健身房去得多嘛,上拉伸課的時候,就跟教練說我的筋比別人硬,讓他悠著點。

但教練的回應,在讓我在電光火石間意識到了自己的特質。

是的,就這種柯南式靈光一閃,我還挺經常這樣的,請叫我江戶川簡南

他說:「你的筋並不比別人更硬,你只是 比別人對疼痛更敏感。」

注意這個說法,他不是說我更怕痛(主觀意識決定),而是說,我對疼痛更敏感(客觀生理構造)

用更好理解的話說,同樣的疼痛,別人感受到的可能是1,而我可能是5——所以我比別人更難忍受疼痛,並 不是因為我更脆弱,而是因為對於我確實更痛

高敏感人群的典型特徵是,感覺比別人更敏銳,更容易痛苦,因此常被認為脆弱

拋開成見,如果我們把「更容易感受到強烈的痛苦」作為一種中性的體質,其實更容易理解這類人群的反應: 討厭刺激、討厭挑戰、討厭人多、非常怕痛

但如果不從根本機制上理解以上反應的原因,只是簡單地看錶現,則很容易把這類人歸為 「矯情」「想太多」

想起來,林妹妹可能也是高敏感人群呢

這並不是空話——事實上,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特別是初高中階段,不停有人說我太敏感、太林妹妹,去醫院打針能叫到人家以為我在生娃,然後被說矯情裝相。

也因此,很多時候我會 迴避會引起感情波動的交流,儘量用理性穩定的態度去面對別人——我其實偏感性,但如果只看結果不看機制,反而會覺得我超級理性。

類似的,可能是因為我對疼痛過於敏感,我很難忍受做自己不喜歡也感覺不到價值感的事情,會讓我非常抑鬱。同理,跟不喜歡不熟悉的人待在一起也會讓我非常抑鬱。

也因此,我被很多身邊的朋友評價為 挑剔(為什麼別人能忍,我就不能忍?)軟弱(為什麼那麼害怕冒風險?)孤僻(為什麼不喜歡去參加社交活動?)

我也 一直試圖「修正」自己的這些問題,但只能說收效甚微——我當然可以通過學習應付一些我不喜歡的場合,但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我 沒有辦法改變偏好,而又因此感到非常痛苦

比如我真的很討厭過山車這類刺激的活動,上次死拉我去的朋友,我下來後說要跟她絕交

在意識到自己「比別人更強烈地感受痛苦」的體質後,我突然 理解和接受了自己的種種「缺點」

是的,我很 敏感,但也因此我 很有同理心,能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難處;如果我願意的話,我可以讓對方覺得很 體貼

是的,我是很挑剔,對別人來說能忍的東西在我的程度來說就是忍不了,因為對我來說痛苦程度要高很多。

話說很多人說我換工作是勇敢,其實真不是,我比一般人還懦弱,只是上份工作對我太痛苦了

類似的,我保守、謹慎,也未必因為我品質上軟弱——因為痛苦比別人來的強烈,想要逃避痛苦的慾望自然也就更強,要比別人勇敢很多,才能達到別人的平均水平,一般情況下就是不想冒險。

有句知名的雞湯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火,但別人只看到煙」,雖然嚴格來講並不適合用在這,但蠻能說明這種「 別人不了解機制,只看結果,只針對結果做評價」的普遍情況的。

但,要更好地使用自己,肯定不能像別人那樣簡單粗暴地根據結果下判定——要梳理自己的特質和機制,從而正確地使用。

依然是以我為例,厚臉皮地說,我的特質之一,是喜歡幫助別人解決問題(原因後文會說)

雷鋒:可能因為我們都是射手座吧(再次出場)

但,可想而知,以我現在的職業,其實會收到超多求助,有些我幫不了,有些不想幫,早期也因此 覺得自己很糾結甚至虛偽

但後來,我意識到,有問題的其實不是「喜歡幫助別人」的特質,而是「應該 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方法、怎樣幫助他人」。

我進一步梳理了自己喜歡幫助別人的原因:幫助別人讓我感覺自己有價值,且重新梳理了自己已有的知識,也結了一個善緣。

以此為核心,我 訂立了我的幫助原則:先管好自己 (自己時間精力有限不回答很正常),只回答普遍性問題,單純拿我省時間或省錢的需求不會管,更喜歡回答能幫我梳理自我的問題。

還寫過一篇相關推送,有興趣可以戳圖

而這種梳理,不僅可以用於自我重整,還可以有效運用於 溝通合作——

在這點上出場的是我的基友老黃,典型處女座,人家不操心的地方她 總要操心,大把細節去糾結,操心完就抱怨,然後被所有人認為 太挑剔

如果不總想著改變「挑剔」,而從特質的角度去看,老黃這類人, 核心機制其實是「責任心過強」或者說「自我要求過高」——自己經手的事不想搞砸,哪怕自己要操更多的心 (這類人其實超級靠譜,遇到男版你就嫁了吧)

要讓她轉換行為,讓她不要那麼高標準是沒用的,因為這跟她的基礎價值觀相違背。

如果尊重她的特質及相應的價值觀,更好的溝通方法就呼之欲出:

「心是操不完的,你 不能總通過透支自己去解決。而且你越操心,你隊友越放鬆,這就是惡性循環,而當你撐不住,整件事還是會崩掉,實際上達不到你想要的結果。

要從根本上達到自己經手的事不搞砸,不如跟隊友多溝通, 多制定規則制定權責,這比自己親力親為所有細節要有效得多——細節上過於負責,未必有利於整體長期對結果負責。」

老黃:出場費結一下

當然,以上這兩個「特質」聽起來都偏負面的,更接近「接受自己的缺陷」——但怎麼創造優點讓自己出彩呢?

03

理解自己的特質機制

更好地使用自己

依然是以簡妮我自己為例,雖然我會比一般人感受到更強烈的痛苦,但也(跟很多高敏感人群一樣)會比別人感受到更強烈的快樂——

事實上,跟很多人對我的看法相反,我這個人 完全不自製,生活態度更接近「 逐快樂」。

別人如果以結果為重心觀察我,會覺得我能堅持去寫文、堅持健身、堅持思考, 一定自制力很強

但自己知自己事。從過程看,我其實自制力比一般人還差,喜歡什麼都停不下來,買東西買到白點說「你這不叫囤貨癖,叫開超市」的程度。

這樣的我,是怎麼做到「堅持」一大堆事情,從而顯得很自律的呢?

答案是「不要堅持,去找快樂」。

彭于晏也有類似的發言

還記得我在前面對於自己的梳理嗎?

我喜歡跟自己熟悉且喜歡的人待在一起,喜歡幫助別人,喜歡能讓我有價值感的事,喜歡梳理信息得到新知識。另外,我還喜歡好看的人和東西——這都是 可利用的特質

可想而知,學生時期,我很愛記筆記和整理筆記,有些筆記真的很煩但不得不記的時候,我要麼幻想「我在給男神整理資料」,要麼買新的本子筆然後讓自己用——在「不得不做」的事情里找到「喜歡做」的部分,從而動力十足

袁湘琴不也是為了直樹才努力讀書的嗎?為男神認真學習不丟臉啊,就是為什麼不能給我一個柏原崇伴讀啊!

類似的,練口語時我就看《老友記》,看完後假設自己是劇中的某個角色,要跟另一個角色溝通,給自己安排會話任務,同時模仿他們的語氣和性格——整個過程也會讓我很快樂。

對於 比較枯燥無味的部分,比如背單詞和做題目,我也會 利用自己的「喜歡」,給自己安排獎勵——

做完多少,就獎勵自己跟老黃一起看《老友記》(到底是多愛這部劇),或者出去散散步聽聽音樂,或者研究一下美麗的東西(從我現在的職業來看,當時給自己研究美的課餘時間顯然有點過頭)

包括現在去健身,之所以能堅持,也是在做之前會 先花一點時間調動自己的積極性

看看泫雅宣美的舞台視頻,捏捏自己肚子上的肉,跟著舞曲扭一扭感覺一下自己糟糕的心肺——心態就從「啊好煩不想去健身」變成了「我要快點健身,變好身材就可以跳帥氣的舞」。

所以最近很迷這兩位,近期應該會有相關推送

隨著年齡增長,脫離了必須整齊劃一的環境,這兩年的我,真的覺得自己活得 快樂和幸福

輕鬆愉快又安靜的工作環境,單純有愛的人際關係,工作中的管理和瑣事扔給同事(喂),迴避過多刺激, 只做自己喜歡並感覺到價值感的事情,高效率地工作後充分的休息和放鬆——

正如《高敏感是種天賦》一書中寫到的,高敏感人群雖然比一般人更挑環境,但 當環境舒適後,也比一般人有更高的效率——不算圖我寫6000字只需要3小時,從不缺少素材,感覺自己天生吃這碗飯,嘿嘿。

在尊重自己的特質及機制後,我發現自己 雖然有很多「缺點」「限制」,但也能做到很多別人做不到的事——

找到自己正確的「使用方式」之後,不僅更尊重自己更欣賞自己,還真的更成功更快樂了!

04

需要改變的不是你的特質

而是你對自己的看法和使用方法

我完全理解,前面的內容對於有些人來說很像雞湯:「只是不同看法,能有多大影響?」

對此,最後我想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看完後,你可能也會理解,為什麼我還會 堅持分享一些非審美向的成長思考

學生時期,我曾結識過一個非常聰明的姐姐,當時還沒有「高敏感人群」的研究,但如今回頭想想,她跟我應該都是 典型的高敏感

就書中的定義,高敏感人群有對信息高度敏感和深度加工信息的特質。簡單來說,比一般人 收集到的信息更多,對信息也會 想得更多和更深

目前的研究數據估算,大概五個人中有一個會是高敏感

她是個戒心比較強的人,剛認識的時候聊得還不多。後來熟悉了,姐姐才跟我說,自己其實感到非常的痛苦,因為 每天腦袋裡都在思考周圍的人,想停都停不下來

當時的我同理心還不像現在這麼強,而且講話方式也很招人煩,所以應該是 沒有給什麼好的回應,而她臉上失望挫敗的表情,我現在都還記得——

所以啊,我現在講話都會儘量 先表示理解和關注,不管能不能解決問題,先讓對方感覺到不孤獨和被接納,希望大家對待重要的朋友時,都能使用這個態度。

即使不能被理解,有人關心自己也是很暖的,如果我能早點做個人就好了

而當時的我,之所以沒有很好的回應,倒不是因為我沒有這樣的問題——

事實上我有。

我很早就發現我沒有辦法像別人一樣停止思考發獃,也沒有辦法清空想法冥想,只要我沒有睡著或昏迷,我腦袋裡就一直有東西在轉。

是的,即使看女團跳舞視頻放鬆,我也會不自覺地去關注她們的妝發,作為推送素材

但不同於她痛苦地覺得「我真的好想讓思考停下來」「我好想跟別人一樣」,我從來 沒有把上面那個特徵當做問題

相反,我年輕的時候頗有一點欠扁的自命不凡氣質,而且我本身也喜歡思考,這種「停不下來的思考」 讓我感覺自己很與眾不同

當然,這麼說不代表我比她更高明。

現在想想,是因為我思考的方向主要是一些抽象的哲學問題,而且我受的教育是 鼓勵個性和思考的,所以我更容易 欣賞和尊重自己特質,並深度挖掘自己的「使用方法」。

而出身內陸城市公務員家庭的她,估計從小都被 嚴格要求要按「規範」活著,對所有「非常規」的特質都習慣性排斥,總是 想要去改變而不是想要去利用自己的特質

她又更喜歡思考人性等相對離生活更近的命題,久而久之,一邊控制不住地深陷其中,一邊覺得自己這樣很陰暗又很累, 不斷自我厭惡,還要避免流露出來——現在想想,她當時應該 真的很痛苦吧。

而高敏感人群對痛苦感知又特彆強,唉……

我跟她的另一點不同,在於 我更自我,所以很少關注別人。但也因此,我早年其實有很多人際關係困擾,常苦惱於「為什麼這個人要這樣」「這個人怎麼可以這樣」,然後憤世嫉俗,跟非朋友的人際關係也很一般。

正是因為早年接觸到這個姐姐,學習了她分析別人的方法和能力,才get到「 從別人的價值觀、經歷、偏好、性格去思考他為什麼要這麼做」這一套方法,從而更好地去 找對方和自己需求的重合點,從而從衝突到合作,也從她那裡學到用包容理解的心態去看待人物事物,心態變得積極而穩定

雖然現在我還是更偏「做好自我」型,但如果當年沒有接觸到這個姐姐,我覺得自己會走很多彎路,也因此我至今都非常感激她。

所以我現在也蠻愛研究人性的,但水平即使跟這姐姐當年比起來,我也是個弟弟

而讓我覺得她特別聰明的,是她在接觸我沒多久之後,說我的特質是喜歡幫助人、真誠和優秀的表達能力——當時的我非常不以為然,覺得她是不是把我跟雷鋒弄混了。

但這麼多年下來,我發現她說得好對,我現在從事的職業,幾乎就是對照她當年梳理的特質——能 比本人更了解本人,這種 觀察能力真的是犀利得有點可怕。

所以啊,讓今天的我說,她喜歡觀察和分析別人根本不是什麼壞事——如果這種能力不拿去控制和利用別人,而拿去 幫助別人認知自己的特質和機制,該是多麼好的事啊!

感覺非常適合諮詢行業

看到這,你可能會跟我一樣,覺得這個姐姐這麼厲害,應該過得很不錯吧?

很可惜,在學生時期,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兩個對自己特質不同的態度,讓我們邁入了完全不同的兩種狀態。

當年的我,雖然還很菜,但因為家庭環境偏放養,自我認知也是「我就是個 自制力很差的廢物小餅乾,把正經事做好就不錯啦,不要對自己要求太高」,所以往往 以追逐快樂的方式努力

具體說來,無論做什麼事之前,我都會給自己做心理動員: 我是因為什麼原因真的想做?裡面我喜歡的部分是什麼?

大家覺得我很厲害,是因為我不厲害的地方,我畢業後就不做了

雖然我也難以停止思考,但我發現,自己可以 控制思考的強度:睡前聽一些不過度有深度也不過度無聊的有聲小說,緊張時看看《老友記》放鬆精神,實在不行就研究下打扮嘛。

高敏感人群的另一特徵,是容易開太多窗口導致 過載,從而容易心累,想要逃避

即使在沒有高敏感相關研究的時候,我就已經開始 有意識地「及時清空」

把大目標分解為小計劃,每天完成計劃後就充分放鬆;定期回顧,整理自己已經達成的進度,獲得滿足感。

關於定計劃,也專門寫過一期,有興趣可以戳圖來回顧

不僅如此,因為我的自我定位就是廢物小餅乾,所以我很能讓自己放鬆:

要求自己只做好重要的事,別的時候可以 適度放鬆。允許自己有幾天什麼都不想,沉迷於自己喜歡的東西,但因為體力很差,所以玩幾天基本就不行了,自然就不想玩了。

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很奇特的因果: 用放鬆的態度去做事,反而得到了好像很自律的結果

而那位姐姐,則恰恰跟我相反: 用嚴謹自律的態度,最後得到了幾乎崩盤的結果

想要做好所有事,反而會什麼都做不好

她對自己要求很高,認為自己很有能力,只要自制,就可以控制好各項結果,可以都做得很好,喜歡的詞彙是 「控制」和「責任感」

但可能是因為給自己繃得太緊,後來又喜歡上一個喜歡打遊戲的男生,結果沉迷打遊戲,耽誤了學習,又因此 對自己全盤否定,認為自己整個人都不行。

但事實上,對於高敏感人群來說,就是比一般人更容易任務過載,而過載後又更容易崩——《高敏感是種天賦》里就描述了這種情況,代入一下她當時的經歷,應該就是 無法及時停止清空任務所以崩盤了

她之所以沒能平衡好學習和娛樂,不是因為她不自製,恰恰是因為她太自製,太想什麼都做好——

當我們總是沒有充分的放鬆和休息時,反而會一直想要去放鬆和休息,不那麼壓抑自己休息的慾望後,反而會自然而然地更能平衡這兩者。

得到充分放鬆後,很可能反而會厭倦

無論再出眾的人,其實也無法控制每一件事的每一個環節。比起大力出奇蹟,控制其實更接近一門用力的藝術, 不僅要用力,更要思考怎樣更好的用力

學習也好,做事也好,很多事都是越想控制反而控制不了。簡妮我個人的經驗是,比起總嘗試用意志力去控制,不如通過找到機制和規律,讓進程自然而然而又快樂地推進。

而無論對當年的那位姐姐也好,對讀到這的讀者也好,更重要的可能是下面這段話:

社會和別人都很喜歡「以成敗論英雄」,因為要了解成敗的複雜機制太困難了,他們更喜歡 簡單粗暴的結論。

每個人都會有失敗的點和階段,有了非常糟糕的結果,絕不代表整個人不行——我學生時代又沒情商又弱雞,現在不也看著還不錯嘛。

別人不了解我們,所以他們做不負責任的粗暴評價可以理解。但我們自己應該更了解自己、欣賞自己、懂得利用自己的特質——這才是通往成功與幸福事半功倍的道路。

變美和成功其實都需要揚長避短啊

很可惜,當年的我既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也沒有足夠的同理心去開導這位對我幫助良多的姐姐。直到現在,每當想到她當時感受有多 孤立無援,而我當時有多不會說話和沒能力,我都依然會責怪自己,這算是我學生時期一個很大的 遺憾

過去的遺憾已無法彌補,我已經永遠幫不了當年的她。但今天的我對此有了一些知識儲備和方法論,而把我的思考和方法寫出來,啟發有 類似困擾的人,也算是某種程度的 彌補吧!

如果你或你關心的人有類似的問題(明明很棒,但因為錯誤地使用自己而挫敗連連),希望大家可以把這篇 轉給他們——

當然,這篇分享未必能完全解決他們的問題,但起碼要讓他們知道, 即使其他人都覺得他們不行,但也有人覺得他們是很棒的,相信他們找到方法後一定會越來越好

希望這篇能成為大家新一年的新開端——愛自己、尊重自己不僅是快樂的開始,也是成功的開始啊!

—想看更多關於內在提升?

商業合作/轉載申請,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B4Bs3YBX2TYn2u-USu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