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隨著整形美容技術和審美知識的普及,達到硬體及格(4分)甚至優秀(6分)的人是越來越多了——
而由於美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物以稀為貴」,留心的人可能已經觀察到,這幾年大熱的明星或網紅, 單純憑硬體出眾突圍的已經越來越少。
人們雖然也依然會欣賞那些硬體過硬的大美人,但也有很多並 不符合傳統硬體審美標準的人,被認為「 超有魅力」。
比如李雪琴,幽默帶點真誠喪的她被很多博主稱為配王建國太浪費,完全可以配個帥哥。
當然她外表也不差啦
即使在外表更重要的偶像明星行業, 靠魅力而非硬體突圍的人也正變得越來越多。
比如今年早些時候的 華莎,憑一曲《Maria》大熱,當時粉絲讓我寫她,我搜了一下圖片,誠實地說,第一感覺是「就這?」
客觀說,確實不符合大眾審美觀哈,從臉蛋到身材
但最近健身看熱舞,看到《Maria》的MV和舞台版中的她時,感覺她有魅力到完全移不開眼睛——
一邊是理智告訴我,這妹子真不漂亮;另一邊是感覺告訴我,這妹子真有魅力
不止是舞台魅力,另一種情況也很常見:
有些演員在 特定劇集中魅力值滿滿,但脫離那個造型,那個角色,魅力就大打折扣:
最近的例子應該是《東宮》中的小楓,脫離東宮常被說誰都不認識
而如果說「舞台魅力」和「角色魅力」對於普通人還顯得有些遙遠,下面這種情況,相信大家在生活中也都有體會過:
明明初見是很不打眼的人,但在 認真工作時流露出的那種自信,有一種超吸引人的魅力:
日劇《上鎖的房間》里的鎖匠就是這種設定,平常看起來古板又活在自己世界,但是破解鎖時那種自信讓人情不自禁被吸引
相比之下,單純的精緻外表就像漂亮但沒有生命力的 單調塑膠花,而這種來自於狀態的魅力,則像是即使有殘缺有銳刺、有含苞有盛放會枯萎的 真實玫瑰——
它不一定完美,甚至不追求完美,但卻能觸及你心靈最深切處,讓你感受到 深刻地被吸引。
而且越是成熟的人,越能get到後者的美感
對於這種魅力,電影《怦然心動》里有段形容愛情的對話很浪漫,也很適合用在這:
「我們生命中會遇到很多人,有的黯淡無光,有的色彩艷麗,有的光彩照人。但是偶爾, 你也會遇到一個如彩虹般絢麗的人,當你真的遇到,其他人就此變成匆匆浮雲。」
比起單純的漂亮(當然有也很好),有魅力的人就如同彩虹般絢麗,讓你久久不能忘懷,被影響被吸引
說到這,大家可能對於這種甚至可以說 接近魔力的「魅力」都有點心潮澎湃——好想擁有啊!
但問題來了,雖然我們都或多或少能夠感受到這種魅力的存在,但 這種魅力究竟從何而來呢?又是通過什麼機制讓我們被深深地吸引呢?
更重要的是,絕大多數讀者都不是明星或者網紅,並沒有那麼多的「障眼法」或「包裝手段」去加持魅力—— 作為這樣的普通人,我們也可以擁有強烈的魅力嗎?又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才能成為一個有魅力的人呢?
很多明星雖然長得也很好看,但被長久真實地喜歡,其實往往也因為在外表以外也有強烈的魅力
為了探討這個大家都想知道,但其實沒什麼人真得說明白過的問題,簡妮我最近閱讀和思考了很多,也結合自己的經歷整理思考了一番。
而一個很有點痛苦的結論是,我自己其實也在很多方面沒有按魅力法則行事,某種程度上,也很沒有魅力。
而在沒更的這一周,簡妮我嘗試 按本篇的內容調整我的生活態度和做法——只是一周哦,我做到了很多之前沒有能做到的事 (比如去健身三次!),並深深地感覺到自己 變得更喜歡自己,更有魅力了。
聽起來是不是很神奇呢?究竟要如何擁有這種很棒的狀態以及相應的魅力呢?今天就來聊聊看吧——對於有些人來說,這期是可以成為新人生起點的一期哦!
01
魅力是什麼?
有魅力和沒魅力的人,差在哪?
「魅力」到底是什麼?
如果不強求精確,只為了促進理解,我們可以大體把它定義為 一種能量、一種狀態、一種自我和世界的互動方式,它吸引、感染、感動我們,讓我們產生共鳴,對其嚮往,產生信任,並為之深深地吸引。
當然,這樣講很抽象,這裡先提出來定義,也是為了大家有個大概的方向——
要更好地理解魅力是什麼,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提問: 有魅力和沒有魅力的人,究竟差在什麼地方?
影視劇中常有這樣的設定,一個一開始很不怎麼樣的人,通過一系列成長,變成了一個光芒四射的人——外表變化當然有加成,但魅力點也大大提升了。
比如古早日劇《野豬大改造》中,女主一開始也漂亮但畏畏縮縮,被改造後整個人都自信爽朗了,大家也都能get到魅力了
這種狀態的差別,大家應該不難感受到,但下一個問題來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態差別呢?
用「 自信了」「 成熟了」這種抽象而寬泛的形容詞,顯然很難幫我們get到提升魅力的具體方法,有沒有 更詳細的拆解?
下面這期名為 《讓魅力成為你的魔法》的TEDx演講,倒是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切入點:
這是演講者@汪朔名Skimmy Wang的觀點,她認為有魅力和沒有魅力的人,主要差在這三個地方
當然,上面的用詞比較抽象,我們來一個一個探討:
首先是「拋棄自我忽視」,這意味著我們要尊重自己的狀態和慾望。
很常見的場景,我們希望另一半或其他人為我們做一件事,但因為怕失去對方,而不敢提出要求, 拚命壓抑自己的慾望,甚至欺騙自己,我本來就不想要。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失戀巧克力職人》里的女二薰子,她暗戀男主,但聲稱「如果做什麼才能被喜歡,那麼不被喜歡也無所謂」——其實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吧!
如果不被喜歡也無所謂,為什麼要對男主喜歡的人口出惡言呢?所以還是有所謂的
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種態度本身並沒有問題,甚至 堪稱瀟洒。但薰子真正的狀態會讓人覺得瀟洒並且有魅力嗎?並不。
問題不是出在她「如果要做什麼才會被喜歡,那不被喜歡也無所謂」的態度,而是在於,她實際上並沒有辦法做到無所謂,這麼說 只是在壓抑自己的慾望,逃避面對真正的自己。
更常見的例子是以下幾個:
明明自己不想做某件事,但因為想要合群所以 勉強自己去做;明明已經想哭,但因為不想被看穿軟弱,所以 拚命忍住。
太社畜日常了有沒有
稍微想一下也能感受到,這種 拚命壓抑自己的人是很難有魅力的——
如果說人具有某種「能量」,對於處於這種狀態的人來說,她們的內在能量往往是 自相矛盾的、被壓抑的、擰巴的,自己也不願意面對自己真實的慾望,這樣一來,傳遞出的感覺自然很難讓人欣賞和喜歡。
用最簡單的話說,這種人活得 太糾結太內耗了,讓人看著都覺得很累。
甚至,如果態度悲觀手段消極,還會給人一種「這人以後也會這樣下去,甚至越來越糟」的感覺——真的很難讓人喜歡起來。
相比之下,那種能在逆境中也能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的人,就顯得很有魅力
講完魅力的第一個關鍵點「尊重自己的慾望」後,再來看得到魅力的第二個重點,「是否活在自己的框架中」——
在演講者@汪朔名Skimmy Wang的定義里,這裡說的「框架」更接近於世界觀、價值觀:
你做的這件事,是因為你自己真實需要、真實適合、真實想要去做?
還是因為別人認為這件事好、別人認為適合你、別人認為你應該去做?
阿甘為什麼有魅力?
因為即使全世界都覺得他是個傻子,但他一直 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方法去面對世界,結果反而戰勝了很多所謂的「聰明人」 (想要用更省力的方法走捷徑的人)——這樣的他難道不是很有魅力嗎?
話說我之所以叫Jenny,就是因為阿甘正傳的這句話啊
在這一點上,簡妮我有很深刻的感觸:
老讀者可能知道,做博主之前,我有很長時間的糾結:專業從經濟轉到法律,職業也從法律轉到網際網路——
雖然我現在過得還不錯,但在做決定之初,我真的糾結了很久:
畢竟,在別人看來,我原來的那條路光鮮、安穩、正確,為什麼要去做看起來有無數變數,還顯得沒有那麼高大上的工作?
但所有有過這樣的糾結,最後選擇了 從心所向的人,應該很能明白我的感受:
當我們最終選擇誠實面對自己慾望,並為之努力奮鬥的那一刻,我們其實已經獲得了巨大的回報——這種回報不是承諾你一定會成功,而是那種「我很喜歡這樣勇敢追夢的我自己」的篤定和喜悅。
即使不被理解,即使相對來說顯得笨拙而費力,但能依然堅持按自己的價值觀去做事的人,真的很有魅力——因為做到這點真的很艱難。
當然,這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
如果說 魅力來自於「我做我想做」而不是「我做我不得不做」,那麼絕大多數人都會感覺自己做不到——人生那麼多限制和責任,哪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一個微小但重要的差異在於,你是「因為責任我覺得我 不得不去做」還是「因為要承擔責任所以我 主動想去做」——
還是上面社畜的例子,「明明很想哭但卻要強裝微笑」因為在迴避自己的真實狀態和慾望,往往是脆弱無力的,很難散發出魅力(除非你也有類似狀態,因此感受到共鳴)。
但如果一個人因為他所愛的家人,所信仰的信念,想要達成的目標,去主動忍受自己本不願意做的事,這種觀念轉變就 把「弱」變成了「強」,把被動的脆弱變成了主動的魅力。
從這一點說,辛苦的社畜也可以很有魅力——核心在於認可自己在做的是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不得不」
為什麼說這個點很重要呢?
跟很多人一樣,我也是那種明知道要去健身要節食但是做不到的人(不意外?),而因為沒有做我覺得應該做的事,又因此感覺自己很糟糕。
但當我換了一種想法,把對健身的態度從「我為了好身材 不得不去健身」轉變為「我想要健康想要好身材,而健身 可以幫我達到這一點,我想要去健身」,我居然就做到了一周去三次 (讀者:這就是你沒更新的理由嗎?!)
比如很多人以減肥為目的減肥往往失敗,方向調整到健康之後反而成功了——前者往往容易帶著「不得不」的意味,後者則更容易調試到「我想要」的頻道(圖片來源:@屌絲心理學)
不僅如此,當我轉變心態之後,我會自然而然地去找任何可以讓我多運動的機會:
多爬幾層樓梯,多走幾步路,跟著音樂扭一扭甩甩頭——而當我做這些事的時候,我一方面想到我 離我的目標更接近了,一方面也很享受這種「我做著對我有益我應該做的事」的 成就感,而這種感覺真的很棒。
而當我們做到這兩點,第三點魅力的關鍵詞也就水到渠成:自我接受和自我突破。
當我們喜歡自己的時候,從內心裡湧現的喜悅和力量會讓我們更容易積極地去看待世界和他人,勇敢地去面對挑戰——
失敗也並不那麼可怕,因為我們做的是我們想要做的事,這種勇敢去做的狀態本身,就是一種獎賞,更容易放下對結果的執念。
從某種角度來說,能勇敢追夢的人不一定比別人勇敢,只是他們的注意力更多在去做這件事本身,而非結果
相比之下,那些一開始就選擇了快樂或便捷,而 忽視了自己內在真實想法的人,往往會陷入 算計、糾結、自我否定中——
我是不是虧了?這樣做能不能占到最多的便宜?我真的能做到嗎?失敗了怎麼辦?我都犧牲了自己的真實想法,萬一再吃了虧,我還剩下什麼?
之前很熱的985相親局就很有這種感覺,大家放棄了自己的喜好,把硬體匹配作為第一序位考量——因此就很怕吃虧(圖片來源:@新世相)
02
有魅力的狀態
自我了解、自我接納、自洽、忠於自我
簡妮我理解,相對於往期的內容,以上三點顯得很「雞湯」,很「大道理」——
這也是為什麼,我在演講者的基礎上,加了很多生活化和影視角色的例子,讓大家更好地理解,這些觀念和態度是如何影響一個人的魅力值的。
而為了讓大家加深理解,我們不妨再舉一些例子——
環顧四周,生活中大部分人的狀態是怎樣的呢?
很大比例的一部分人,是 沒有帶著「覺察」和「思考」去生活的,他們無論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狀態都很懵懂—— 盲目追求流行可以說是當下的時代病。
哪種妝火就滿大街都畫,哪種人設火就大家都來粉,什麼詞火就大家都在用——意義是什麼?
而作為本號的讀者,很多人可能已經脫離了上述狀態,開始了 思考和自我認知的歷程——但這也並不馬上帶來強烈的魅力。
前一種人雖然無知無覺,但也因此很少感到痛苦;
而當你覺醒之後, 就很難自欺欺人,很難再滿足於隨波逐流,而這在一開始幾乎帶來 痛苦——所謂痛苦的蘇格拉底和快樂的豬,說的就是這種差異。
從愚昧之峰到絕望之谷,這個階段是最痛苦的,而且會懷疑我思考來幹嘛
簡單來說,很多處於這個階段的人,跟上文的薰子一樣,雖然有思考也有想法,但想法是 模糊的、矛盾的、搖擺的,可以說非常內耗——這種狀態自然很難有魅力。
具體說來,常見的問題包括:我是怎樣的人?我覺得我是A,但人家覺得我是B,我究竟是怎樣的?
拿簡妮我自己的經歷來說,我早期常被認為是「溫柔」的,但我的 自我認知並非如此。但坦白說,當時的我也不能很好地表達,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偏差,也因為這種偏差而苦惱過,不知道 如何去表達自己,不知道如何去爭取他人的理解和認可。
我還專門發了個微博,強調自己並不是「溫柔」的,不想被這樣的人設框柱
現在的我,在充分觀察自己和別人,研究心理學和誠實面對自己之後,才終於找到了我 真正的關鍵詞:
別人之所以覺得我「溫柔」,是因為我往往會 帶著同理心去看問題,不會直接用「應該不應該」去框,而是 用建議的態度,用「你可以這樣做」「這樣做更好」的方式去給建議。
再者,我給建議的時候,不會用命令式的斷言,而是傾向於 分析清楚前因後果和應用場景,這種「娓娓道來的寫法」讓很多人覺得我很溫柔。
而為什麼我自己並不認同這種描述呢?一個是因為我本人相處下,跟溫柔這個詞真的沒太大關係,跟幼稚的關係可能都還大一些。
從頭像就可以看出來,工作之外我其實蠻放鬆的,在聊天群還經常開車(誤)
另一個是,我認為自己之所以有以上表現,原因也不出在溫柔,而是 基於一些其他的特質。
比如,之所以我會嘗試去理解而非否定批判別人的感受,是因為我「 有同理心」「傾向於平等尊重地與人互動 (因為我覺得對聰明人這種溝通方法更有效,而我覺得我讀者應該都是聰明人)」 而不是「溫柔」——有人因為理解所以溫柔,有人不理解也溫柔, 溫柔的核心是溫和柔軟地對待他人、包容他人。
而我的狀態則更接近,我能理解,但是我覺得你可以換個方法,做得更好一些——比起溫柔,其實態度 更接近「有同理心+嚴格」。
在理清這點之後,我就不再為自己有時顯得有些嚴格不夠溫柔而苦惱「會不會被說崩人設」「我是不是偏離自己了」——因為 我在他人看法和自己狀態之中,梳理出了自己真實的狀態。
也因此能理解有些人覺得我「指手畫腳」,因為我永遠覺得,自己和別人都可以在愛自己接受自己的基礎上,變得更好一點,這是一件很棒的事
發現了嗎?對於他人的評價,其實我們很難持全接受/否定的態度——
他人之所以get到你特質的一些點,幾乎必然跟你表現出來的特質有關,但 他們給的描述和歸因未必準確,你需要自我探討和梳理,找到「真正的自己」——
只有經過這個複雜的過程,你的「自己」才是你自己堅信的自己,而不是活在別人口中或自己簡單粗暴對號入座中的自己,這種自我認知才可能是 牢固的,你才會停止懷疑和內耗。
所以啊,現在大家都喜歡講「做自己」——這固然是因為普遍被壓抑沒辦法做自己,但這樣看下來, 你會發現做自己的第一步「認識自己」其實就很難了,哪有很多人以為的「做自己=爽就對了」呢?
鄭爽的問題不在做自己,而是她很多時候用「我現在爽就對了」的態度去做事,但做出來的結果她又接受不了,就很擰巴
換到變美的領域,大家可能更熟悉一些——
變美雖然有一些共同的硬體基本功,但其實依然是需要「做自己」的,在變美的路上,你需要不斷地問自己: 我是什麼樣的人?適合什麼樣的?
無論硬體如何,能正確地把握到 自己的魅力點,並找到 適合自己裝扮的人,本就自帶魅力。
羅美薇和鍾楚紅的魅力點,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她們都很懂得自己的美
而即使硬體出眾如五十年一個的林青霞,後期港風在一眾美女中也並不出彩——
她本就是 英朗內秀的 (瓊瑤劇要的那種複雜糾結的情緒感),港風要的那種現代都會的 蓬勃風情本就不是她的勝場。
但她並沒有很好地意識到這一點,更不用提以自我特質重新詮釋風格,狀態更接近隨便穿穿,人穿啥我穿啥——整個 能量狀態就不對。
這張跟鍾楚紅造型很像,硬體不如她的鐘楚紅反倒顯得更有魅力
為什麼我們要花如此多的功夫去認知自己?
正如我在前篇氛圍美中提到的, 氛圍美的基礎不是標準美,而是特質:你有何種特質?給人何種感覺?
比起追求流行美感對應的單一硬體,從自己獨一無二的硬體特質出發,才可能得到堅定的自我接納:
是啊,我是 嘴唇厚,但我嘴唇厚得很性感,我整個人就是 風情性感的,這不是恰好嗎?
縱觀楊采鈺前期和後期的造型,前期努力藏起自己的特質,後期反而強化——魅力來自於自我接納和自我欣賞
是啊,我是 顴骨硬朗,但這也讓我有 英氣和型格感。
我當然可以用髮型和妝容略加修飾提升整體效果,但這特質讓我駕馭英氣或大氣風格時手到擒來——我真的很喜歡這樣的自己!
不僅是顴骨,鍾姐就說過,雖然大家嫌棄她嘴大,但她自己還蠻喜歡自己的大嘴的,自我接納的人本就帶來魅力
而當一個人自我欣賞和自我接納之後,她傳遞出的能量或者說狀態就會很不一樣。
對於有些人來說,她給人的感覺更接近「我很喜歡我自己」,然後通過世界觀的溝通,讓別人也能用類似的角度去欣賞自己——
換句話說,這類人用「自己喜歡自己」去感染別人,讓別人也喜歡自己。
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伊能靜,早期常被詬病「老公主」,一把年紀還裝嫩:
優雅老去也不是唯一的美感解嘛
但單純說「我就是不想優雅老去,我就是要裝嫩,這樣的我也很美」是很難起作用的——
這種言論比起感染,更像是要求:你必須欣賞!你必須接受!不然你就是不正確不正義!
不談政治正確,僅從人性的角度看,沒有人會因為這種原因從內心深處認可一個人的魅力: 按頭喜歡往往是失敗的,還很容易遭到嘲諷。
丫頭教就是對這類人開的嘲諷
相比於態度強硬地批判,伊能靜的回應其實很值得借鑑——
她寫了一篇長文,詳細解釋自己為什麼一把年紀也依然喜歡甜美公主風:
年輕時候過得太苦,嚮往夢幻甜美的東西,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希望所有女生也都有能把自己 寵成公主的自由。
雖然我還是不喜歡她的風格,但經過這樣的溝通後,我起碼理解了她,從這個角度去看,她折騰不止也代表一種少女心的生命力,其實很有魅力
換句話說,重要的不僅是你用哪種風格,甚至不是你硬體上是否真正適合,而是 你是不是真的認可和欣賞這樣的自己,也願意以真誠的態度與世界溝通與互動,傳遞出「以這個角度看我真的很棒」的狀態。
對比一下可能更能看出差距:
伊能靜傳遞的信息更像是「是啊我是年紀不小了也有老去痕跡了,但我還是喜歡少女夢幻甜美的風格,也 希望你能喜歡我這老阿姨的少女心。」
而丫頭教成員們所傳遞的信息則更像是「我還很年輕!我一點都沒有老!我就是跟20歲一樣甜美少女! 你快來誇我還是好年輕好美!」
能感受到不同嗎?
問題是,後者真的覺得自己外表上一點都沒老嗎?未必吧,不然就不會用強濾鏡或者手套等遮擋自己的老化痕跡。
比起接受自己老去但依然追求少女心,她們更像是自己都不確定自己外表上是否年輕,但 強迫外界來肯定自己——這種 不自洽的狀態雖然解析起來比較複雜,但給人感覺不好這點倒是很容易get到的。
相比之下,即使一開始有一個好的人設和定位,如萬茜的「人淡如菊」,如果自己 沒能達到真正自洽,其實也很容易崩,也容易因此變得沒有魅力。
萬茜被認為崩人淡如菊人設,是因為她一邊說自己不想紅,一邊上了很多節目
其實, 一個人沒有辦法在所有時間點所有方面自洽是完全ok的——意識到這一點之後,其實反而更容易表現出一種 坦然的態度。
設想一下,如果萬茜當時的發言不是「我不想紅」,而是(可能更接近她內心狀態的)「在這個行業, 當然也希望自己能被關注到。但我更希望的狀態是,在我能接受的範圍內積極嘗試,至於結果 是否能紅,不要太執著。很難說一直能做到心態平衡,但我在向這個方向努力。」——效果是不是會好很多?
其實說她很想紅,只想紅,我覺得也不公平,因為她確實也做了很多相比之下吃力不討好的事,只能說她自己沒有很梳理清楚自己的狀態,沒有能達到思想和表達上的自洽,而這一點又剛好是關鍵點
而當一個人達到了自我了解、自我接納和自洽之後,堅持做自己就成為了水到渠成的事——
我知道我是誰,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我知道自己如何跟世界互動,我也承受做自己可能要承擔的風險和後果——有這種狀態的人,會自然而然地散發出迷人的魅力。
用前面的模型來說,這類人就屬於進入了開悟之坡的高階
現在的人常講「做自己」「堅持自己」,其實是 把結果當成了手段——
「做自己」是在了解自己、尊重自己、愛自己、幫助自己、與世界積極互動基礎上達到的高階狀態。
這種狀態非常難得,以至於真正能做到這種狀態的人,都擁有掩飾不住的光芒。
比如《肖申克救贖》里的主角,被冤枉入獄,遇到一系列破事,也一直在積極逃獄和改善生活,從沒有放棄過對更好生活的追求——這種狀態真的很鼓舞人
而要達到這種狀態,需要不斷地認知自我和世界運行規律,調整內心認知和心態平衡。
只是簡單按「按我爽的方法來」「我要怎樣就怎樣」的人,是沒有辦法真正做自己的——
因為他在做的那個,可能都不是他自己,而是一種 容易被別人拿捏的衝動和慾望而已。
因為缺少對自我的覺察和反思,也缺乏對世界運行規律的認知,也很容易在與世界碰撞的過程中變得 憤世嫉俗怨氣滿滿,而非 越來越通透越來越平和。
被認為「討好別人」的十元反而內心自洽而積極,看起來很「堅持自我」的薰子反而怨氣滿滿
從這意義上來說,你會發現影視作品中有非常多這種「 即使全世界否定,即使明知不值得,我也要去按我自己的方式活」的經典動人角色——
他們那麼長久深刻地留在我們的印象中,不僅因為他們的容顏身姿,更在於他們展現了一種 「做自我」的有力活法。
執著,即使是不值得被否定的執著,也會產生強烈的感染力,程蝶衣這人物之所以讓人念念不忘,也正是這種執著的力量
至此,本期大致梳理完「魅力」的關鍵詞、來源和誤區。
理解大家可能會覺得有些雞湯,系列下期會從 科學和實際的角度,跟大家更深入地探討,這些聽起來很抽象的觀念,是 如何影響我們的狀態和能量,從而影響別人對我們的魅力感知的。
最後,用前幾天過生日時發在朋友圈的一段話作為本期的結尾吧:
新的一歲,我的感想是:
幸福不是恰好選中了最省力最順利的那條路,而是能走在自己真正喜歡的那條路上,即使它辛苦且艱難,但因著這份喜歡,有了克服困難的動力與勇氣,然後成長成更好的人。
祝願走在這條路上的我們都能得到內心的豐盈和力量吧!共勉!
—想看更多自我對話相關?
如何面對他人攻擊,消化並提升 / 如何克服自卑 / 不知道自己將來能做什麼,很迷茫怎麼辦 / 看不到結果還要繼續努力嗎 / 覺得自己很差勁怎麼辦 / 我們面對人生真的沒有選擇嗎 / 沒有被辜負的努力,只有被辜負的人生
—想看更多內在魅力提升?
為什麼我是一個好人卻沒有魅力 / 如何有魅力地說話 /如何做個真正的聰明人 / 如何更好開啟新的一年
商業合作/轉載申請,請聯繫[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