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巴」魅影

2024-11-03     北京商報

2024年秋,全球矚目的2024ESG全球領導者大會、2024金融街論壇年會、Sibos2024年會等一系列金融領域的重要會議相繼召開。在這一連串高規格的金融盛會上,一家外資機構的表現尤為突出,除了多次亮相及高管發言,這家銀行更收穫了一張財險牌照「准入證」,並有望實現壽險、財險的雙布局。這家機構正是法國巴黎銀行,而除了蓄力財險市場之外,法國巴黎銀行在華布局銜枚疾走,從傳統的銀行業務到保險、證券、基金、理財公司乃至消費金融等多個領域,無處不在。

外資金融機構積極落子背後是金融開放帶來的時代機遇,滙豐中國「接手」花旗加碼在華零售布局,華泰保興基金「變身」外資系公募……一系列變化,彰顯著投資中國不再僅僅是資本的簡單輸入,而是更深層次的「本土化」戰略推進。

有望攬入又一重磅牌照

1992年,保險營銷員制度首次通過外資踏入了中國市場,成為一個全新職業,也成為中國接觸現代保險理念和制度的窗口。32年來,保險業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外資機構進入中國保險市場的步伐也越來越快。作為最早進入我國的外資銀行之一,法國巴黎銀行於近期拿下財險牌照「准入證」,進一步擴展在華保險市場版圖。

在2024北京金融街論壇年會期間,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雲澤透露,批覆法國巴黎保險集團聯合德國大眾汽車金服海外公司在京設立財險公司。這家公司即北京法巴天星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法巴天星財險」),該公司背後有著來自歐洲的兩位重量級合作夥伴——法國巴黎保險集團及德國大眾汽車金服海外公司。法國巴黎保險集團作為法國巴黎銀行的一部分,在全球超30個國家設有各類分支機構,為法巴天星財險帶來了豐富的國際經驗和資源。

這不是法國巴黎銀行第一次試水中國保險市場。早在2013年,法國巴黎保險集團已經通過接手荷蘭國際集團(ING)所持的中荷人壽50%股權,成為中荷人壽新的外資股東,中荷人壽的英文名也由此改為「BOB-CARDIF LIFE INSURANCE CO.LTD」。

入股十年多以來,中荷人壽總資產從2013年末的82.56億元增長至2024年6月末的643.60億元。今年上半年,中荷人壽實現保險業務收入達93.18億元,實現凈利潤1589.44萬元。

如今,隨著法巴天星財險的獲批籌建,也意味著法國巴黎銀行在中國保險市場將完成產壽險業務的兩端布局,實現「兩條腿」走路。首都經貿大學農村保險研究所副所長李文中表示,這意味著法國巴黎保險集團將擁有更豐富的產品線,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增強市場競爭力。相關信息顯示,法國巴黎保險集團是全球最大的專做銀行保險業務和借款人保險的保險公司,且是法國巴黎銀行集團成員,布局財險之後,集團可以更好地實現資源整合,實現優勢互補。

「在國內很少批准新設保險公司的情形下,法巴天星財險獲批籌建,顯示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決心,也有利於擴大該集團的品牌效應。」李文中補充道。

過去三年頻頻加碼

在全球化浪潮中,外資銀行一直憑藉廣泛的海外網絡和豐富的跨境業務經驗,在中國市場占據著一席之地。但近年來,全球經濟形勢複雜多變,中國市場展現出的實力與活力,讓外資機構逐漸不滿足於跨境業務的傳統路徑。在過去的三年里,法國巴黎銀行在中國市場的布局之路也逐步提速,陸續拿下包括理財、證券、消費金融等多張重磅牌照。

將時間回溯2022年春,一場備受關注的跨國金融合作落地,法國巴黎銀行與南京銀行攜手,將蘇寧消費金融納入麾下,從而獲得消費金融牌照。這次收購後,蘇寧消費金融「變身」南銀法巴消費金融。

隨著業務整合的推進,南銀法巴消費金融貸款餘額量級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實現了「兩級跳」,到2024年三季度,表內貸款餘額達到了514.97億元,比2023年末增長了199.66億元,增幅達63.32%,正式突破500億元大關,並躋身行業前十位。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步伐加快,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的准入條件得到了顯著放寬,在這一利好政策支持下,法國巴黎銀行與農業銀行旗下農銀理財攜手,於2023年9月成立了合資公司——法巴農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法巴農銀理財」)。法巴農銀理財註冊資本為10億元,業務範圍涵蓋了公募及私募理財產品發行、理財顧問服務以及諮詢等多類業務。農銀理財持股比例為49%,法國巴黎資產管理控股公司占據了51%的控股權。在開業典禮上,法巴資管執行長Sandro PIERRI表示,法巴農銀理財的成立鞏固了法國巴黎銀行對中國這一亞太地區關鍵市場的承諾。

故事並沒有到此為止,就在年內,全國首家中外合資金融租賃專業子公司——江蘇法巴農科設備金融租賃有限公司也獲批成立,其中江蘇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以自有資金出資5.5億元,持有55%的股權;法國巴黎銀行旗下法巴租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自有資金出資4.5億元,持有45%的股權。有觀點認為,法國巴黎銀行在全球範圍內擁有豐富的金融租賃經驗和技術,通過合作,可以將這些先進的理念和方法引入中國市場,幫助提升國內金融租賃行業的服務水平和風險管理能力。

一方面,藉助本土機構的力量穩步前行,另一方面,法國巴黎銀行也利用自身的國際化背景和技術優勢開拓市場。不久前,監管機構亦核准了法國巴黎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證券投資基金託管資格。

「獲批證券投資基金託管資格後,可為本地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發行管理的資管產品提供託管服務,也可為外資資管機構的在華相關業務提供支持,這意味著其未來會有更大的市場。但從份額或體量而言,外資機構當前的占比仍較小,因此其對市場造成波動性的影響也有限。從投資理念而言,其帶來的人才流動等影響較為積極正面,市場可以相互交融,從而形成共同發展的局面。」產業經濟資深研究人士王劍輝說道。

從合資到獨資

法國巴黎銀行,是最早進入我國的外資銀行之一,1860年在上海設立首家辦事處。現今,法國巴黎銀行(中國)總部依然設立在上海,並在北京、天津及廣州三地設有分行,通過企業及機構銀行和國際金融業務等部門,為客戶提供銀行、融資和資訊服務。

從在華布局的策略變化來看,法國巴黎銀行也有著從入股共贏到獨資運作的變化。

2003年4月,海富通基金成立,成為國內首批獲准成立的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法國巴黎銀行旗下全資控股公司法國巴黎資產管理BE控股公司持有海富通基金公司49%的股份。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海富通基金的管理規模為1584.04億元,在全市場數據可取得的201家基金管理人中排名第41。

時間快進到2005年,這時中國正處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後的關鍵時刻,按照承諾,中國將在2006年底之前實現銀行業的全面對外開放,對於外資銀行而言,一個龐大而充滿機遇的市場正在敞開大門。

一時間,各大外資銀行都顯得格外活躍,在各自的總部召開會議,制定或調整針對中國市場的戰略規劃,蓄勢待發,面對外資銀行的大舉進入,中國銀行機構也擺出姿態,提出了「引資、引智、引制」的口號。也是在這一年,法國巴黎銀行入股了南京銀行,此後通過受讓股份,成為南京銀行第二大股東,2012年,法國巴黎銀行以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身份增持南京銀行,一躍成為該行第一大股東。此後,法國巴黎銀行多次增持南京銀行,南銀法巴消費金融這一合作也以此為契點才有了續章。目前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共有19家銀行在列,2023年南京銀行躋身這一名單,成為第五家入選的城商行。

不過,法國巴黎銀行在華展業也並非一帆風順,2002年3月,長江證券與法國巴黎銀行簽署「設立中外合營證券公司」的框架協議,並就雙方長期合作達成協議。這是中國加入WTO之後,中國證券業的首批合資案例之一。2003年11月,法國巴黎銀行與長江證券合資設立的長江巴黎百富勤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開業運營。然而,本次聯姻並不長久。2007年1月,法國巴黎銀行宣布退出合資公司。對於這次短暫姻緣,外界猜測主要是源於合作雙方存在觀念衝突。

十餘年後,法國巴黎銀行重啟對證券業的版圖擴張,而這次的形式為獨資。2021年4月,法國巴黎銀行向證監會遞交證券公司設立審批材料並獲接收,並於2022年4月獲證監會第一次反饋意見,直至今年4月證監會作出關於核准設立法巴證券(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法巴證券」)的批覆,核准法國巴黎銀行全資設立法巴證券。這也是繼摩根大通證券(中國)、高盛高華證券、渣打證券後,第四家獲批設立的外商獨資券商。

在財經評論員郭施亮看來,外商獨資券商具有調研、分析研判等優勢,與國內券商相比,具有一定競爭力,其研發能力、調研能力、資產配置能力相較之下或更具競爭力。同時,外資機構在華業務在創新能力、業務能力、資管能力等方面也更具競爭優勢,行業競爭力或會更強。

外資機構的「本土化」路徑

外資機構跑步入場,既是因利好政策而吸引,也是更看好中國市場。

不過,機遇與挑戰依舊並存。「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與本土銀行相比,外資銀行在資產規模、客戶基礎、品牌認知度上往往不具備明顯優勢,且業務模式和產品設計有時難以完全符合中國市場的特點和客戶需求,退出在華個人業務的案例並不少見。

2013年,蘇格蘭皇家銀行、德意志銀行先後關閉了在華的零售業務;2016年,澳新集團宣布將中國大陸、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的零售和私人銀行業務出售給星展銀行;2023年10月,花旗宣布將其中國內地的個人銀行財富管理業務,包括個人客戶持有的帳戶、存款和相關理財產品出售給滙豐中國。

「當前,外商在華發展空間仍在上升」,王劍輝提到,不過,若「本土化」程度不夠,初期可能要交一些「學費」。如因對市場不了解,在資產配置上可能會面臨一些挑戰。但對於跨國性機構而言,其資產配置目標是全球化的,因此實現總體投資思路配置為上,也不在於一城一地的得失。

在知名經濟學者盤和林看來,隨著中國金融市場不斷開放和競爭加劇,外資銀行未來將通過併購、出售等方式優化其業務布局,豐富其在國內的業務種類。一方面,外資銀行之間可能會展開更激烈的競爭,以爭奪市場份額,尤其是需要全球資產配置的高凈值客群的爭奪;另一方面,本土金融機構也將面臨一些挑戰,尤其是對全球資產配置方面。

「對外資銀行來說,需要深入了解中國市場的文化、法律和商業環境,確保合規和穩健經營。其次,外資銀行需要加強與中國本土金融機構的合作與交流,減少學習成本。此外還需要打造一支具備國際視野和本土經驗的專業團隊」,盤和林直言。

然而,「局部」的調整不改外資加碼中國市場投資的大勢。例如,近期,滙豐中國獲得證券投資基金託管資格核准;安達有限公司成為華泰保興基金的實際控制人,華泰保興基金「變身」外資系公募。未來,中國產業結構升級和科技創新將為金融機構開闢新「藍海」,對資產管理服務需求的迅速增加也將帶來巨大的市場潛力,即便是外資金融機構自身正面對轉型期的陣痛,對中國市場發展前景的看好預期仍促使外資機構加碼在華布局。

正如法國巴黎銀行董事長樂明瀚此前的表態,「法國巴黎銀行是中國改革開放後首批進入中國的外資金融機構之一,40多年來持續深化與中國市場的聯繫,將繼續加強對華合作,為中國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北京商報記者 宋亦桐 董晗萱 李秀梅 李海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96a79326bf4f3794de48543d23fd25a.html















「法巴」魅影

2024-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