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一樣的中山寺,謎一樣的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因此,就有了謎一樣的通川區雙龍鎮(原龍灘鄉)玉坪寨村。中央電視台來了,拍下《古墓背後的秘密》專題片向世界播放;筆者與友人李雍翻山越嶺驅車也來了,探尋這個2017年被列為四川省傳統村落名單的玉坪寨村的秘密。
古樸厚重的民居院落
玉坪寨村位於達州市通川區西北部,北與雙龍鎮東嶽廟村、龍灘社區接壤,東隔沙灘河與雙龍鎮大鑼山村、沖天村相望,南隔沙灘河與雙龍鎮尚寺村相望,西隔沙灘河與達川區米城鎮呂家河村、達川區堡子鎮天子坪村和雙龍鎮東嶽廟村周家嘴相望,三面環水,形似半島,全村幅員面積6.37平方公里,8個村民小組,11450人。
玉坪寨村的民居院落,圍著玉屏寨而建,山下是沙灘河,山環水繞。據玉坪寨村支部書記李華介紹,玉坪寨山峰海拔高度為1023米,蒼松翠柏,秀麗挺拔,酷似一道玉色的天然屏障,玉坪寨村因此得名(「坪」系「屏」之誤)。寨上地勢平坦開闊,有8000多平方米的面積,周邊很多地段用長方形石塊砌成寨牆,建有西、南、北三道寨門,尤其以西門最為險要,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傳說白蓮教曾在這裡駐紮過,紅軍也曾在這裡戰鬥過。一些寨牆至今仍保存完好。
玉坪寨下的古院落大多建於清朝,建築順應天然,不拘泥於形式,依山就勢而建,整體風格與地形地貌、自然環境和諧統一。保存較好的一字型、三合院、四合院有6個。院落建築為人字水,青瓦屋頂,穿斗木架構,朝向以地勢為準,大都背山而立,以中間堂屋為軸線,講究左右對稱,大多掩映在蒼翠欲滴的竹木之中。
二組的碾子灣,有三個院子:碾子灣院子,石軋灣院子和上碑院子。傳說當年的碾子灣有48戶人家,每家都有一個碾子和一間堂屋,碾子用堅硬的青石製成,家家戶戶碾出大米到雙河口進行銷售,碾子灣由此得名。筆者看到,碾子灣院子為三合院,地壩由青石鋪就,磴子石雕刻有花鳥、人物、烏龜、雲彩等圖案,非常精美。院子左前約200米處,立有一對單斗石桅杆。八組的中山寺遺址大院,宋朝時候便是一廟宇,明、清兩朝時期進行了多次擴建和維修。這些院落年代久遠,老式的木門,雕花的窗子,古拙的八仙桌、架子床等家具,無不給人以古樸、厚重感。
川東第一古剎中山寺
玉坪寨村原有兩座寺廟:台子寺和中山寺。台子寺在玉坪寨村5組,南與雙龍鎮(原檬雙)的寶中寺、興隆寺相望,北邊是玉坪寨村8組的中山寺。台子寺暗喻太子寺,與中山寺的傳說有著神秘關係。據當地老人介紹,該寺規模宏大氣派,蔚為壯觀,一口古鐘上千餘斤,後來不知所蹤。台子寺通往寶中寺、興隆寺要道上,有處名叫大梯子的路上,崖壁上雕刻有幾塊石碑,書法大氣俊逸,酣暢淋漓,令人嘆服。
中山寺遺址在石牛山下,前身是始建於北宋的龍泉寺,明朝景泰年間,北京印秀大和尚入蜀,擴建龍泉寺並改名中山寺。歷經明朝正德、嘉靖、萬曆時期的三次擴建,成為川東第一古剎。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6年)廢除科舉辦新學,廟產變學產,後在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山寺受損更為嚴重。相傳「靖難之役」時,朱棣稱帝,建文帝朱允炆為躲避朱棣的追殺,逃出京城,隱姓埋名,雲遊四海,踏上了巴蜀大地,先後到過鄰水、通江、達縣等地,在中山寺削髮為僧,終老於此。
據有關資料介紹,過去的中山寺,相當恢宏氣派,共有五重大殿。偌大的前廣場由長方形青石板鋪設而成。廣場兩邊呈八字形、長6米的甬壁上有雨廈,下有底座,中間有8幅一米見方的浮雕,分別為蛟龍騰躍、鳳凰展翅、天馬行空、海馬踏浪、老龜送經書、鬥牛馱書卷等,都充滿靈氣,精美絕倫。甬壁柱頭刻有「梵剎無雙境,禪林第一門」「日曜祥光燦,煙浮瑞氣騰」「昭明同日月,悠久並乾坤」「鳳麟彰有道,河洛獻休徵」4副對聯。
從廣場拾級而上,左邊立著的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中山寺遺址的石碑相當醒目。當年的殿宇,有的已經不存在,有的成為民居。院內,有著斑駁的石壩、高築的階台、精美的石刻、完好的石梯、規整的天井、挺立的石碑等。殘存的第五重殿里,石壁上、條石上雕刻有栩栩如生的動物、花草等圖案,牆壁上留有較為清晰的人物畫。院內外,散落不少長著青苔的石墩、龍頭龍尾石雕殘件、琉璃瓦殘片等。67歲的何德明老人回憶,中山寺里,以前還有一口直徑5尺的大鐵鐘,破「四舊」時,被砸爛煉鋼鐵了。他摸著長滿青苔的中山寺石獅子介紹,有人給他數千元錢,想從他手裡買走這個石獅子,遭到他的斷然拒絕。
清朝《乾隆直隸達州志》中的藝文篇記載,雙龍鎮(原龍灘鄉)的中山寺為「通州之第一梵剎」,並錄有明代吏部尚書、太子少保衛承芳(今達川區亭子鎮人),翰林院進士袁達(今通川區磐石鎮人)等為重建中山寺寫的碑記。
一個又一個精美傳說
玉坪寨村有山有水,有寨有寺,自然少不了傳說。
石牛山的傳說。石牛山是一座小山,位於玉坪寨主峰東北部。站在遠處,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座山,都酷似一頭牛。雖說是小山,但與玉坪寨主峰的海拔高度大致相當。傳說很久以前的一個夜晚,匡家坪地里的小麥苗被一頭牛吃了個遍,留下大片苗茬和不少足跡。當地村民循著足跡找尋,找到了山丘下的一塊大石頭。大家推測形似黃牛的這塊大石頭成了精後,趁黑夜偷吃了小麥苗。於是,人們找來工具,把這塊大石頭碎成了幾塊。從此以後,匡家坪地里的小麥苗再也沒有被牲畜糟蹋了。石牛山因此得名。這裡,還流傳一個與此密切相關的傳說,說是唐代詩人李白到過這裡,寫了一首七律詩《詠石牛》:「此石巍巍恰似牛,埋藏是地數千秋。風吹遍體無毛動,雨打渾身有汗流。芳草齊眉難下口,牧童扳角不回頭。自來鼻上無繩索,天地為欄夜不收」。並且刻在了玉坪寨山下的一塊石壁上。崖壁上有石刻的痕跡,但字跡模糊難辨,無從考證。
中山寺悟倫和尚的傳說。中山寺從石牛山下來有九台山,中山寺位於第五台。傳說中山寺最多只能供養九十九個和尚,多了不行。有一次來了一個和尚,人上了一百,一個小和尚滾到鍋里燙死了。九十九個和尚中,有個叫悟倫的和尚,本姓程,佛法超人,留下諸多傳說。
戲耍農夫。一天,悟倫去趕雙河口,雙河口是個小場鎮,他走到紅石灘過河,看到幾個農夫在田裡栽秧,他對農夫說:「這坵田,你們幾個今天栽不完。」農夫回答道:「栽不完?那是不可能的!」悟倫說:「我趕場下午回來看結果。」說完,扯把麻柳樹葉子甩到田裡就走了。到了下午,悟倫回來一看,農夫正忙著在田裡捉魚,不僅沒有栽完,而且早上栽的秧也不見了。
戲耍船夫。悟倫和尚在達城塔沱乘船過河,他整船老闆的「欺頭」,上岸後就把橈板掰彎,往河中一放,船就往上河退了幾十丈遠。船老闆也不是等閒之人,知道是過河的人使了法術,把竹片在船頭一拌,船頭下水,船尾起來。悟倫和尚則看到自己的廟子燒了起來,急忙趕到西街上,借來一口鍋,倒扣在地上,繞著鍋邊撒尿,才熄滅了廟上的火。
與李林鬥法。玉坪寨村人李林是一名府官,為財產與悟倫發生爭執。李林派人把悟倫殺了。後來,李林從府上回老家,走到觀音岩大梯子旁,看見一條大蟒蛇橫在路中。李林當時嚇呆了,知道是悟倫在作怪,就對蟒蛇說道:放我走,我給你做九晝夜的道場,燒九擔紙。不一會兒,蟒蛇就不見了。李林回家後,兌現承諾,請道士做了非常隆重的九晝夜道場,燒了九擔紙,但不久,卻暴病而亡,葬於玉屏寨上。
死後的悟倫和尚有三座墳墓,至今當地人也不知他葬於哪座。
「天子墓」充滿神奇
玉坪寨村有著兩座神奇的墳墓。玉屏寨寨頂的北端,有一圓形大型古墓,條石砌就,高2米多,墓頂長著松樹和雜樹,墓已被盜,從現出兩個墓穴看,系雙人合葬墓,墓前散落的石座、石斗、石柱等長滿了青苔。據稱,早年在大墓前端豎立有兩根石桅杆,上面掛有石斗。古墓前有非常大的花崗石墓碑,記載墓主的生平及功德。古墓男主人名叫李林,名望頗高。
最為神奇的當數位於中山寺東側30米遠開闊地上的那座墓,當地人稱「天子墓」。據達州文史專家鄧高考證,天子墓原有圍牆,上中下三層,上壩36平方米,中有一塔,高約有一丈五尺,直徑六尺,現僅剩塔基,中壩15平方米,下壩較小。民國時期下壩被砸開,發現地下室,七尺寬五尺高。再往裡是高、寬各一丈二尺的石屋。過道兩邊有三根石柱支撐著頂蓋。再進去是六角形的橫房,正中放著一個長方桌,石桌上方有上旋的寶塔頂,並有石蠟做的裝飾花燈。傳說進入主室前,還要通過有暗器保護的十二道門。原砸開部分未發現字跡和盜跡。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有人用炸藥去炸,皆成瞎炮。鄧高認為「達縣中山寺收留了這位落難皇帝的屍骨。」2009年7月25日,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走遍中國」欄目組製作專題片《古墓背後的秘密》,向世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報道建文帝朱允炆可能魂落中山寺之謎,引起輿論轟動。
(本文參考了傳統村落申報材料和中山寺簡介,在此致謝!)
達州日報社社區記者 鄭景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