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秦國也損失慘重,其他五國為何不趁火打劫?

2022-06-25     楓葉談古今

原標題:長平之戰後,秦國也損失慘重,其他五國為何不趁火打劫?

司馬遷在《史記·秦本紀》中記載: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

長平之戰,是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一帶,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對於趙國來說,正是因為在長平之戰中損失了45萬精銳士兵,從而失去了和秦國爭奪天下的根本,並且這也為趙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不過,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在長平之戰中,獲勝一方的秦國也是損失慘重,俗語有云「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在冷兵器時代,這是一條經得起考驗的真理。對此,司馬光也在《資治通鑑》中記載:「秦雖勝長平,士卒死者過半,國內空。」也即長平之戰後,秦國大軍也損失過半,這導致秦國一度國內空虛。但是,在秦國最虛弱的時候,卻沒有遭到山東六國的反擊。

具體來說,在長平之戰中,秦國前後投入了60萬大軍,按照過半傷亡的說法,秦軍至少付出了30萬人傷亡的代價。雖然商鞅變法後,秦國的整體實力領先其他諸侯國。但是,30萬人的傷亡,依然是一次重創了。不過,即便是在秦國損失慘重之際,其他五國依然不敢對秦國趁火打劫,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首先,就楚國來說,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楚國是戰國時期非常強大的諸侯國。進入到戰國時期後,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楚宣王、楚威王時期,楚國的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

但是,實際上,在長平之戰爆發時,楚國已經走向衰落了。早在公元前299年,楚懷王被秦昭襄王騙去秦國,並在咸陽病逝,楚國就已經走上了下坡路。楚頃襄王時期,秦國多次進攻楚國。特別是在公元前278年的鄢郢之戰中,白起率軍攻入楚國都城,攻占了楚國的大片疆域。所以,在長平之戰前,楚國已經遭到了秦國的連續重創,失去了和秦國爭奪天下的實力。因此,在長平之戰前後,楚國選擇了按兵不動的態度。直到邯鄲之戰,也即趙國快要滅亡的時候,楚國才出兵救援趙國。

其次,就魏國、韓國來說,對於長平之戰時的韓國,已經選擇了搖擺不定的立場了,也即秦國強則跟隨秦國,山東六國強則倒向山東六國。在長平之戰後,雖然秦國國力空虛,但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韓國,依然和秦國存在巨大的實力差距。所以,為了自保,韓國自然不敢對秦國趁火打劫,如果韓國真的這麼做的話,很可能其滅亡時間就要提前了。戰國末期,韓國成了秦國和趙國之間戰爭的緩衝地,苟延殘存;最終於在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所滅,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

相對於韓國,魏國作為戰國初期的霸主,自然希望可以重拾霸業。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率先實行變法,獎勵耕戰,興修水利,北滅中山國(今河北西部平山、靈壽一帶)。西取秦西河(今黃河與洛水間)之地,於是,魏國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後,魏國的國力衰落。

在此基礎上,趙國和秦國的崛起,又讓魏國的壓力更大了。因此,長平之戰時,魏國的態度就是希望秦國和趙國兩敗俱傷,這樣魏國才能坐收漁翁之利。不過,長平之戰的結果是趙國損失了45萬精銳士卒,而秦國仍有白起等名將,這讓魏國依然十分忌憚。對此,在筆者看來,不管是魏國還是韓國,都曾遭到了白起的多次進攻。因此,在長平之戰後,白起的存在,自然讓魏國和韓國不敢偷襲秦國。

再者,就燕國和齊國來說。在戰國後期,燕國和齊國對於秦國消滅其他諸侯國的行為,基本上都是樂觀其成的。也即在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下,燕國和齊國已經被秦國成功拉攏了。戰國時期,范雎覲見秦昭襄王闡述一統天下的戰略。范雎認為,只有做到''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才能真正消化所取得的領地,主張「遠交近攻」策略。這一策略得到秦昭王的積極推行,並任范睢為相。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遠交近攻」不僅鞏固了秦國所攻取的土地,還破壞了山東六國的「合縱聯盟」,加快了秦朝建立的步伐。

從燕國和齊國的角度來看,自己和秦國之間隔著三晉等諸侯國,即便成功擊敗了秦國,自己也很難越過三晉來搶占秦國的疆域。因此,燕國和齊國不僅很少參與山東六國合縱攻秦的行動,還經常對秦滅六國的行動進行助攻。比如在長平之戰後,燕王喜就派遣大軍進攻趙國,想要對趙國趁火打劫。結果,在廉頗的反擊之下,燕國反而損兵折將。基於此,從地理位置上來看,趙國對於燕國和齊國的威脅,其實要比秦國更大,這促使他們和趙國的關係更加緊張。在長平之戰後,不管是燕國還是齊國,都遭到了趙國的進攻。一定程度上,趙國在長平之戰中的損失,在燕國、齊國身上得到了彌補。

最後,對於趙國來說,顯然沒有實力來反擊秦國,只是想辦法拖延時間,從而恢復實力。

公元前259年,長平之戰後,白起想乘勝進圍趙都邯鄲,攻滅趙國。應侯范睢妒忌白起功勞,以秦軍疲勞應休整為由,建議韓國割讓垣雍(今原陽縣)、趙國割讓六城請和,秦昭襄王同意。趙孝成王準備按和約割讓六城時,趙國大臣虞卿認為割地與秦國,秦國將會更強,對於趙國來說,「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長此以往,趙國還是會走向滅亡。

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接受了趙國割地求和的請求。但是,讓秦昭襄王沒有想到的是,趙國最終拒絕向秦國各地。秦昭襄王大怒,於是再一次調集大軍攻打趙國,從而在公元前259年發動了邯鄲之戰。到了公元前257年,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兩國軍隊先後進抵邯鄲城郊,進擊秦軍。趙國守軍配合城外魏、楚兩軍出城反擊。在三國軍隊內外夾擊之下,秦軍大敗,損失慘重。。因為邯鄲之戰的慘敗,加上長平之戰的損失,秦國一度停止了一統天下的步伐。當然,這也為秦始皇嬴政的登場奠定了基礎。對此,你怎麼看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f933b4eced0c5727bd71ed6a40f09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