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秘事:超越祖制的慈禧陵寢,為啥去掉了丹陛石雕上的守宮壁虎

2022-06-25     楓葉談古今

原標題:清宮秘事:超越祖制的慈禧陵寢,為啥去掉了丹陛石雕上的守宮壁虎

清宮秘事:超越祖制的慈禧陵寢,為啥去掉了丹陛石雕上的守宮壁虎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咸豐皇帝的定陵完工。按清制,他的兩位皇后慈安與慈禧的陵墓,只可在定陵附近選址,並只能建一座皇后陵。當時,便定下給兩位皇太后建一座陵,棺槨並排奉安。慈禧看了奏摺很生氣,問:「哪個陵里葬兩個太后?連妃園寢的妃子還都各自為券,這不是明著欺負我們姐妹?」承修大臣們只好提出,仿照雙妃園寢的樣式,在陵的後院東西並排各建寶城、寶頂、下建地宮。

不料,慈禧逼問道:「我們是兩個太妃嗎?誰說我們就不配一人建一陵?」這是再次打破陵制,但誰敢不聽?於是,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三月初九清明節,十八歲的同治前往定陵,為咸豐皇帝行敷士禮和大饗禮後,來到附近的平頂山和菩陀山驗看風水。十五日,將平頂山改名「普祥峪」,為慈安萬年吉地;菩陀山改「菩陀峪」,為慈禧的萬年吉地。雙陵於當年八月同時動工,於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六月同時完工,耗時六年,耗銀五百多萬兩。

雙陵的建制本來一樣,但慈安死後,慈禧一定要壓倒慈安的機會來了。中間,八國聯軍侵華,使工程停頓,慈禧回京後,再次來到工地親自檢查。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慈禧召集天下能工巧匠,正式重修菩陀峪定東陵,並詔令群臣在重修中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將隆恩殿前的那塊丹陛石換掉。

按清宮規制,丹陛石上的「龍鳳戲珠」石雕圖案,本應是龍在上,鳳在下,象徵皇帝為天,皇后為地,天地結合,也就是陰陽結合。世上的萬事萬物正是在這天地、陰陽的相互依賴、結合中產生的。但正在垂簾聽政的慈禧,卻不管祖制和這來自自然界的道理。她要反其道而行之,詔令臣工一定要將丹陛石雕刻成鳳在上,龍在下,以示自己為天,皇帝為地,自己為上,皇帝為下。於是,一塊鳳在上、龍在下,「鳳龍戲珠」的丹陛石浮雕很快刻就,並鑲於定東陵的隆恩大殿前最顯要之處。

丹陛石上除了那雕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凌空展翅的翔鳳和騰水穿雲的蛟龍,在丹陛石最下端的「海水江崖」圖案中,還雕刻著一隻小小的壁虎,從崖石縫內鑽出來,前身微露,兩隻帶有五個爪的前腿伸出,口內吐出一股如意雲朵。這隻小小的壁虎,在外人看來只不過是一點裝飾或點綴,有和無都無礙大局,但慈禧卻對此一直耿耿於懷,念念不忘。因為內行人知道,這隻壁虎雖小,其暗含的寓意卻甚大。唯鑒於其暗含的重大寓意,清宮才作為一種祖制保持、流傳下來。這個隱喻的來源於壁虎本身。相傳,在清以前的皇宮內,曾飼養著許多壁虎,其食物以喂砂為主,三年可養成七八斤重。養成的壁虎被逮殺後,放在陰瓦上烤乾,而後磨成細粉,用此粉在皇后、妃嬪臉額處點一點,其色鮮艷而不退。更為奇妙的是,若宮中后妃有亂宮的男女之事,紅點自然消失。故歷代王朝又將壁虎命名為「守宮」,並在宮中屢有試驗和應用。清朝宮廷雖不再飼養壁虎,但對其「守宮」的聲名卻深信不疑,故在單獨興建的後、妃陵寢的丹陛石上,都暗刻一隻壁虎,以為「鎮物」。這種雕刻之法,作為清宮的一種祖制保留了下來。至於慈禧面對這個「鎮物」,是否想到了有辱她的尊嚴,或是感到自己葬入地宮後,靈魂真的被鎮住而不得自由,因而暴怒異常,也只有她自己才能解釋了。

不管怎麼解釋,慈禧對丹陛石上那隻小小的壁虎,產生了恐懼是肯定的。正因為如此,慈禧決定重修定東陵時,才下令首先將隆恩殿前的那塊丹陛石換掉,重新安裝沒有壁虎的石雕.

新改換的丹陛石,長3米,寬1.6米,周邊有纏枝蓮花、福壽三多圖案,中間雕著「鳳引龍」形象圖。此圖依然摒棄了龍鳳並排或龍在上、鳳在下的雕刻形式,而是鳳在上,龍在下,並採用高浮雕加透雕的工藝手法,使圖案構思更加新穎,技法更加高超。尤其那龍鬚、龍爪、鳳足、鳳冠等十處透雕工藝,使整個圖案的立體感得到了進一步升華,龍與鳳越發栩栩如生。不僅如此,重修後的陵寢內石雕建築,無論是欄板、望柱還是抱鼓石,其設計指導思想和雕刻規程,都是把鳳置於主要的地位之上,僅隆恩殿周圍的漢白玉石欄杆,就用浮雕工藝精刻了九十六幅龍鳳呈祥、水浪浮雲圖案,每幅圖案,都是彩鳳在前展翅飛翔,又回首顧盼。蛟龍在後面張嘴奮須,緊緊相隨。大殿周圍六十七根望柱上,柱頭雕刻打破其他帝後陵龍鳳相間的排列順序,全部雕成鳳柱頭,而將龍改雕在柱身上,柱身兩側各一條。飛龍昂首向上,仰望著柱頭上的翔鳳,表現著慈禧勢壓同治、光緒兩朝的非凡權威。

尤其令人感嘆的是,重修後的隆恩殿及東西配殿,其工藝高超,規模龐大,豪華富麗,用料精緻,靡費驚人,不僅超越了清朝歷代祖陵,就連明、清兩朝二十四代皇帝居住的紫禁城,也沒有如此奢華。清宮祖制規定,凡帝後陵的隆恩殿內,只許在四根明柱上貼金,做纏枝蓮花或盤龍行雲狀。哪怕是代表著皇權神威,帝王登基時受百官朝拜的紫禁城內的金鑾殿(太和殿),也只有六根貼金明柱。但在慈禧陵三殿內外,卻有六十四根金柱傲然矗立。這些金柱還不是一般的表示性的貼金,而是用銅做成半立體鏤刻的盤龍,銅上鎏金,光華四射,閃閃耀目。尤其是在立體狀的龍頭上,安裝了帶有彈簧的龍鬚。這龍鬚藉助空氣的流通,自行來回擺動,如群龍低吟,妙不可言。人們在驚愕慈禧奢華靡費的同時,又不能不對工藝設計者們那富有靈性的天才傑作表示嘆服和敬佩。

三殿的彩畫,也由以往的旋子彩畫,改成等級最高的金龍和璽彩畫。這些彩畫,不披麻,不掛灰,也不用其他顏色,而是直接在黃花梨木上瀝粉貼金。因為重修後的三殿梁架,已全部改用名貴的黃花梨木。黃花梨木名海南檀,木質堅硬,紋理細膩,防火耐腐,為木料中上品。在這樣的上品木料上貼金,更顯得豪華壯美,氣度非凡。隆恩殿欄板上一百三十八組「鳳引龍」的絢麗的彩畫,使人產生天在旋、地在轉、宇宙萬物在永恆運動的蒼茫之感。

名義上的重修,此時已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重建,慈禧詔命原三大殿全部拆除,原材料一律不許遷就使用,一切重新開始。故陵寢三大殿,外牆全部採用山東臨清特製的澄漿城磚。這類磚無不精工細做,磨磚對縫,干擺灌漿,致使牆面光潔平整,堅固異常。大殿的內壁更為別致高雅,那鑲嵌著大小三十塊雕磚貼金的牆面,通體達237平方米。每面牆的中心牆壁上,都雕刻著「五福捧壽」、「四角盤長」、「(萬)字不到頭」等花紋。其中「五福捧壽」為五隻展翅向中心飛翔的蝙蝠,圍繞著一個幾何紋的變形「壽」字,其名稱當是以物而取,或以名附物而做成。「四角盤長」為取其盤長綬帶,連綿不斷之意,寓吉祥如意。那「(萬)字不到頭」當是取富貴永遠,永無止境之意。所有雕磚外圍,均飾以蔓草蓮花和珠文,凡凸起的花紋,全用赤金葉子貼飾,底部略襯黃金,達到了赤黃二金,交相輝映,渾然一體,光彩奪目的藝術效果。這一金光燦爛的貼金雕花牆,僅貼金一項就用掉黃金四千五百多兩,其奢靡之至,由此可見一斑。

慈禧的菩陀峪定東陵自光緒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興工重建,歷時十四年,直到慈禧崩亡前不久,始得完竣。其整體工藝水平、豪華程度,為中國明、清兩朝二十四代帝後陵寢之最。當這座獨一無二的輝煌陵寢竣工的信息,通過朝臣奏於慈禧時,躺在病榻上,已病入膏肓,行將歸天的慈禧,臉上露出了滿意的喜色,內心極其欣慰,這次總算在形式上大大地超過了慈安。

(本篇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15df6aca4d7589e81049c7168be9d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