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卡牌變成筆,還說不賣小學生

2024-09-12   張書樂

開學了,集卡的遊戲又進校園了。

近期,以「奧特曼」「葉羅麗」「小馬寶莉」卡片為主的一系列集換式卡牌在青少年兒童中流行開來。

這些卡包價格不一,從兩元一包到上百元一盒不等,購買十元一卡包的學生比較多。

有些孩子甚至花費上千元來購買,除了線下門店,還會在線上購卡。

有家長擔心,此種卡牌以盲盒形式出售,不僅容易在學生中形成攀比之風,也可能成為新型賭博方式。

近日,浙江金華的邵先生就向媒體反映,自家孩子在文具店集卡,暑期兩個月花費至少15000元。

找文具店理論時,文具店老闆以家長監管不力為由只退了800元。

邵先生表示,自己的目的並非退錢,而是想教育小孩讓她們意識到錯誤。

此外,甚至還有衍生產業鏈,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一張頂級卡片標價高達十來萬。

有媒體觀察到,商品的外包裝盒上明確標註有「本商品不得向8周歲以下未成年人出售」,部分內含小零件的產品,「僅適用15歲及以上人士」。

但很多商家並不會關注買家的真實年紀。

小學生為何痴迷抽集卡牌?背後有什麼風險?

家長擔心此類卡片做成「盲盒」形式容易造成小學生沉迷,如何看待此類銷售模式?

針對此類現象應該如何進行監管?

對此,南都記者廖艷萍和書樂進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為:

無論是卡牌還是盲盒文具,以及更為討厭的「煙卡」,都應該和校園絕緣。

卡游的快速成長是乘著盲盒熱的東風。

集換式卡牌的性質和盲盒差不多,只是從公仔變成了卡牌。

而現在變成文具,並非文創,而是為了「掩耳盜鈴」。

由於集卡熱已經引發了關注,目前集卡也有新的趨勢,即用更合理的方式進入校園。

例如水性筆盲盒,以文具的方式來規避輿論,但也同樣會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

畢竟,如果說卡牌還可以說針對全年齡,那麼印著卡通人物的水性筆,目標受眾自然不可能是寫字樓里的白領們了。

此外,這種變種也帶來了更合理的購買理由,就如當年包裝成學習機來賣遊戲機的小霸王一樣。

同時,對於未成年人來說,卡牌的獲得渠道極為方便,銷售卡牌的門店眾多,消費隱蔽性也強、甚至可能在不同店鋪里分散消費。

這種結果,導致家長不易察覺、商家就算設置上限也較難控制。

由於未成年人之間借卡牌互相攀比的過度消費難以遏制,已經成為了校園內一大隱患。

對於此類行為,最佳的選擇是有關部門設置要求,學校周圍若干米範圍內不得銷售相關卡牌,範圍外店鋪應設置相應提示,提醒未成年人適度娛樂。

與此同時,未成年人私自購買卡牌,如使用的是其零花錢,屬於正常消費行為,家長很難維權。

故!相關規則,快點來,最好是全國性的,而不是地方性的。

教育、市場監管,加油鴨!

張書樂,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中經傳媒智庫專家,資深產業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