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一打開手機,滿屏都是油價上漲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的。
其實,筆者對此並沒有多大感受,直到剛才加了一回油,才曉得油價上漲對於切身生活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不能說加不起油了,畢竟一次三四百的錢,還是可以掏出來的,不過在想要隨便開車出門,就得要再三斟酌一二了。
畢竟一個月千上來塊錢的油費,著實是筆不低的支出,工資才多少啊?
可即便都這樣了,筆者在刷新聞的時候,還是閱讀到了一個十分令人震驚的消息。
著名經濟學家、澳大利亞院士、上海復旦大學黃有光教授在參加一次學術會議的時候,居然堂而皇之地表示,現在中國的油價普遍太低,至少要將油稅翻上10才合理。
這是什麼概念?置換到當今的油價,要是按照黃有光教授的提議,每升油價應該在23元左右,不到25元。
現在油價剛剛迎來「9」元時代,結果就看到這麼一則讓人上火的消息,等真到了「23」元的時代,日子還過不過了?怎麼過下去?
不要以為油價的上漲,就只會對自己開車有影響,大不了不開車了,不就行了嗎?要是真的這樣想,只能說是太天真了,難道就沒聽過「菜市場效應」嗎?
當菜市場裡面蔬菜價格大幅上漲的時候,用不了多久肉價和魚價也都會在一定程度上上漲,因為賣魚的人和賣肉的人也都想吃蔬菜,如此大家的整個生活成本都會進一步提高。
油價上漲,你不選擇開車可以,可總得有其他的出行方式吧!
要是距離短,可以選擇騎自行車,或者電動車;距離長可以選擇坐火車,或者高鐵,可要是距離不短不長呢?這就非常尷尬了,確實是有公交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可總有時間和地點對不上的時候吧,這個時候怎麼辦?總不能因為出行成本的原因,就不出門了吧,那還工不工作了?賺不賺錢了?
你要是不開車,只能夠選擇打車,打車的費用難道不受油價波動的影響嗎?
不要以為筆者排除了很多種情況,打車出行的情況就只能算是個例,要知道即便是將筆者排除掉的所有情況都加在一起,都不一定能趕上打車出行的機率大。這樣打車出行的成本是不是也增加了?是不是還不如自己開車出行?最起碼還能剩一個司機的工錢。
這還只是針對於個人的方面,在很多行業中,也都免不了使用汽油的,是不是連帶著這些行業的生產成本也都會進一步增加?連帶著產品和服務也都會出現費用上漲的情況?
不過有一點,黃有光教授並沒有說錯,如若油價真的上漲到23元每升,那麼確實是能夠緩解道路上的堵車問題。
準確地說,到時候除卻公共運輸設施或是有錢人的專車之外,基本上不會有普通的打工人選擇開車出行。如此,怎麼可能會出現堵車的情況?大馬路上,絕對全都是電動車、自行車。
當然,這裡筆者也不是說油價不能夠上漲,只是說即便是真的上漲,黃有光教授作為一位著名經濟學家、澳大利亞院士,國內頂級高校的教授,在提出自己的建議,尤其還是如此令常人所不能接受的奇葩建議時,最起碼也得要列出相應的原因,證明自己的觀點,並非是信口雌黃、滿嘴噴糞吧!
那麼黃有光教授列出的理由是什麼呢?
黃有光教授認為,汽車除卻實用屬性之外,還具有炫耀的功能,也就是具有奢侈品的屬性,不應該如此的普遍化。
說得直白一些,就是黃有光教授認為,汽車裡面的豪車等同於奢侈品,甚至還要比一般的奢侈品更加的能讓人羨慕,不能夠這麼的爛大街,要被束之於高閣,成為人觀賞的對象。
這話說得,汽車裡面確實是有豪車,可也有價格十分親民的車輛呢?這些車怎麼算?
舉個例子,也不是所有的包包都是LV,所有手錶都是勞力士,所有的服裝都是范思哲,所有的香水都是香奈兒,所有的……
那麼為什麼大街上可以隨處可見各種檔次的包包、手錶、服裝、香水……偏偏不能見到各種檔次的汽車?
不過黃有光教授的收入水平,在這裡擺著呢?即便是真的漲到23元每升的價格,相信也不會對現實生活有什麼具體的影響。
退一萬步來講,即便是油價漲到非常恐怖的地步,黃有光教授也可以回到他自己的國家澳大利亞去,沒必要飛在中國境內待著。話又說回來,黃有光教授一個澳大利亞院士,沒事幹嘛總研究咱們國家的經濟問題?還堂而皇之地在個人介紹上,標註著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專家。
真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黃有光教授來到咱們國家之後,還挺受歡迎,到處開學術講座啥的,儼然是一副經濟大家的模樣。
不過黃有光教授確實是學術能力比較強,算是在全世界範疇以內,最有名氣的華裔經濟學家,結果面對油價,提出一個這麼奇葩的觀點,被無數吃瓜群眾變著花樣罵,難道是真的膚淺到連如此簡單的道理都不明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