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到2013年之間,山東聊城的一處村莊之中,總有個滿頭白髮的外國老太太騎著一輛人力三輪車,在村莊裡歡快地穿梭。
碰到村民,這個老太太還會用不太熟練的中文主動打招呼,村民們也樂於和這個外國老太太聊上兩句。
這個和藹的外國老太太就是牧琳愛,一個聊城人都知道的外國友人。
1999年,牧琳愛變賣了家產,從美國來到山東,並定居在了這裡。她不僅是山東的「慈善之星」,她還曾是感動中國的候選人。
那這牧琳愛到底如何與中國結緣,又是如何感動中國的呢?
一切都得從聊城運河邊那座不起眼的兩層小樓說起,這是一座基督教堂,始建於清末民初,而它的建造者正是牧琳愛的父親牧鴻恩。
上個世紀初,牧鴻恩和妻子瑪莎來到了中國,作為虔誠的基督教信徒,他們來中國的目的也是為了傳教。
1917年8月11日,牧琳愛出生了。
在牧琳愛出生不久,他們一家就搬到了山東聊城,牧鴻恩在運河旁建起了這座兩層的教堂,並在當地成立了教會,他們一家也在聊城定居了下來。
20世紀初的中國,動盪不安,饑荒、瘟疫、戰爭折磨著這塊土地上的百姓,而這些也在牧琳愛幼小的心裡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
牧琳愛生活的地方,晚上經常會在周圍響起槍聲,每當槍聲響起,牧琳愛一家就會一起躲到後面的臥室里,直到槍聲散去,她們才敢回到各自的房間。
幼小的牧琳愛也經常在街上看到在戰爭中死去的人們,和因為流離失所的百姓,所以從小牧琳愛就非常的憎恨戰爭。
由於牧琳愛的父親是一位傳教士,所以牧琳愛經常會跟著父親到附近的村莊去。
那時候,父親有一頭黑色的毛驢,牧琳愛最喜歡的就是騎在毛驢上晃晃悠悠地走著。
每當他們走到運河邊的時候,他們就會看到河邊有人因為生病或者饑荒死去,這讓牧琳愛的父親非常的痛心。
牧鴻恩時常會給他們送去一下糧食,有時也會送一些藥,父親的舉動感染了幼小的牧琳愛。
一次,牧琳愛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一家子逃荒的人,幾個人餓得面黃肌瘦,還有人懷裡還抱著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
牧琳愛毫不猶豫地給了他們5美元,這5美元可是牧琳愛全部的積蓄,她原本希望用這些錢買一頭小毛驢的。
牧琳愛也時常會偷偷從家裡拿一些糖果給自己的小夥伴,但是她的小夥伴卻並不多,因為她的母親瑪莎女士不讓她和中國的小孩一起玩。
這其實不怪瑪莎女士,因為她的4歲的兒子就是因為得傳染病夭折的,所以她不想讓牧琳愛和其他中國小孩走得太近。
不過小牧琳愛還是在中國找到了自己的親密玩伴,他就是周仁傑。
兩個小朋友雖然語言不通,但是周仁傑很喜歡畫畫,他希望能畫一幅畫送給這個金髮碧眼的外國小女孩。
不久之後,牧琳愛就收到了周仁傑為她畫的畫,畫上有花有草,還有樹木和小溪,雖然筆畫很幼稚,但是牧琳愛卻非常喜歡。
從此,牧琳愛就經常收到周仁傑的畫,周仁傑也經常偷偷帶牧琳愛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雖然身處異國他鄉,牧琳愛的童年卻並不孤單。
漸漸地,牧琳愛的牆上都貼滿了畫,一幅幅畫像鮮花一樣在牆上盛開,這也許就是牧琳愛後來很喜歡種花的原因吧。
回憶起這個兒時的同伴,牧琳愛覺得周仁傑老實憨厚,卻又心靈手巧,如果當時能夠在一所藝術學校里接受良好教育的話,他一定會成為一個出色的藝術家。
在牧琳愛的心中,許許多多的中國人都和周仁傑一樣,誠懇友善。當時的中國人民雖然生活得很艱苦,但是他們熱情善良、淳樸勤勞。
有一次,牧琳愛的父親感慨萬分地對自己的孩子們說: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實在是太苦了,如果你們將來有能力的話,一定要回來幫幫他們。
父親的話或許只是無心之言,但是卻在牧琳愛的心中扎了根。
1930年,美國國內的經濟開始復甦,而牧鴻恩也結束了自己的傳教任務,小牧琳愛一家要回到美國了。
此時的牧琳愛已經13歲了,雖然這裡的生活非常艱辛,但是這裡承載著小牧琳愛的整個童年,對她來說這裡才是故鄉,那個從來沒到過的美國才是未知的遠方。
離開的日子最終還是來了,牧琳愛走的那一天,小夥伴們送了一程又一程,周仁傑也在其中。
13歲的牧琳愛對小夥伴們說:我永遠不會忘記這裡的一切,我還會回來的,請相信我,我說到做到。
小小的牧琳愛在這一天立下了一個大大的誓言:她要回到這裡,回到這個帶給她美好童年的地方,回來幫助那些真誠善良的人們。
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一個跨越太平洋的承諾顯得那樣地虛無縹緲。
回到美國的牧琳愛和其他美國女孩一樣,開始讀書學習,不知不覺,小姑娘長成了大姑娘,上了大學的牧琳愛選擇了護理專業,她說道:之所以選擇護理專業是因為她覺得中國人需要先進的護理知識。
沒想到,回到美國的牧琳愛依舊記得自己小時候的誓言。
就連談戀愛的時候,牧琳愛都沒忘了告訴男友自己對中國的嚮往和情感。
大學時期,牧琳愛遇到了埃德溫,並且很快墜入了愛河。牧琳愛對男友說:如果我們結婚了,我們就一起去中國生活。
從來沒有來過中國的埃德溫聽了牧琳愛的話,很是不能理解,他不明白牧琳愛為何一定要到那個既遙遠又貧窮的中國生活。
雖然埃德溫經常聽牧琳愛給他講述自己在中國的童年生活,也能理解牧琳愛對中國的情誼,但是他無法接受到陌生的中國來成家立業。
埃德溫對牧琳愛說:如果你非要去中國,咱們還是分手吧。
此後的幾個月內,兩個人斷了聯繫,儘管牧琳愛非常地想要回到中國,但是她已經徹底地愛上埃德溫了,牧琳愛只能暫且放下自己的願望,和埃德溫和好如初。
1941年,牧琳愛和埃德溫攜手走進了婚姻的殿堂,組建了家庭。
即便是有了自己的家庭,牧琳愛想要回到中國的願望依舊沒有放下。在漫長的歲月里,她一邊相夫教子,一邊辛勤地工作。
漸漸地,牧琳愛升到了主任,再後來又升到了院長,她們夫妻養育了4個孩子,她還擁有了自己的別墅、花園和幾十畝的山林,日子過得富裕且安逸。
閒暇的時光中,牧琳愛常常會想起自己兒時的玩伴,他們過得還好嗎?是否也成家立業了呢?
牧琳愛通過郵局訂閱了許多中國的報刊雜誌,這些雜誌能讓她及時地了解中國的發展和變化。
每一次看到中國令人欣喜的變化,牧琳愛都會講給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們聽,讓她們也更多地了解中國。
在幾十年間,牧琳愛曾多次提出要到中國來,但是都被丈夫拒絕了。她知道,在美國自己的肩上還有許多責任,首先她是一個妻子,一個母親,她不能為了自己的夢想就放棄這個辛苦建立起來的家庭。
再次,她是醫院院長,她身上承載著整個醫院的未來。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中國早已從貧窮和戰亂中走了出來,走向了富強。而牧琳愛也從一個小姑娘變成遲暮之年的白髮老太太。
終於在62年之後,牧琳愛有機會重新回到那個令她魂牽夢縈的國度。
1992年,牧琳愛和丈夫埃德溫都已經退休了,孩子們也已經長大成人了,組建了自己的家庭。
牧琳愛覺得時機已經成熟,她再次向丈夫提出要到中國的願望。這一次,丈夫沒有拒絕她,並答應要和她一起來看看那座讓她念念不忘的小城究竟有什麼魔力。
當天晚上,牧琳愛又喜又憂,喜的自然是能夠回到中國,同時她又擔憂,60多年過去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己還能找到當時的小夥伴嗎?他們還認得自己嗎?
牧琳愛輾轉找到山東省聊城市政府的地址,並抱著試一試的想法給他們寫了一封信,信中她詳細陳述了自己在聊城的童年經歷,詢問起周仁傑等幾個兒時夥伴的現狀,並且表達了自己想要回去看一看的想法。
沒想到,回信真的來了,這是一封長達5頁的回信,信中詳細介紹了牧琳愛父親那座教堂的現狀,並且還有牧琳愛兒時夥伴們的現狀和聯繫方式,在信的末尾聊城市政府盛情邀請牧琳愛早日來到中國。
這是時隔半個多世紀之後,牧琳愛再次和中國人建立的聯繫,她再一次被中國人的真誠和熱情感動。
牧琳愛激動地把信拿給丈夫看,並且告訴丈夫這就是她愛中國,愛中國人的理由。她說:在她的心目中,中國是她的故鄉,那些兒時的夥伴都是她的親人。
1992年11月,山東聊城的一戶普通家庭,家裡的女主人周保玲準備了一大桌豐盛的飯菜,全家老小都到齊了,隨後聊城市政府的人也來了,他們還帶來了一位英語翻譯。
很快,聽說貴客就要來了,大家趕緊出門迎接,迎面走來的是兩位七八十歲的外國老人。
周保玲上前拉著一位老太太的手叫「姑姑」,這位「外國姑姑」正是牧琳愛,而周保玲的父親是牧琳愛兒時最好的夥伴周仁傑。
雖然周仁傑已經去世了,但是牧琳愛覺得能夠看看他的子女們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牧琳愛詳細地向周保玲詢問了周仁傑的經歷,她感慨萬千,聊到動情之處,牧琳愛拿出了一張黑白照片,照片上是周仁傑小的時候。
這張照片是由牧鴻恩拍攝的,由於牧琳愛的悉心保存,所以時隔60多年,照片依舊清晰。
看著照片中的父親,周保玲激動得熱淚盈眶,她從來沒有見過父親小時候的照片。
牧琳愛將照片交到周保玲的手上,說:現在照片物歸原主了,也算是了卻了一個心愿。這讓周保玲一家對於這個「外國姑姑」更多了一份親近。
周保玲一家為牧琳愛夫婦安排了在中國的吃住行程,牧琳愛還去探望了自己兒時的夥伴,雖然他們都已經年過古稀,但是還是從交談中找回了許多兒時的記憶。
聊城市政府的工作人員陪牧琳愛回到了她父親建造的那座教堂,看到教堂還在使用,而且里外都被裝飾一新,牧琳愛非常的高興。
雖然半個世紀過去了,聊城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中國人的真誠善良,熱情質樸卻絲毫未變。
牧琳愛和丈夫在中國待了60多天,他們還到海南、四川等地旅遊。沿途中,讓他們難以忘懷的不僅是美好的風光,還有中國人民帶給他們的許許多多的感動。
短暫的中國之旅結束了,牧琳愛和丈夫回到了美國,丈夫和孩子們原本以為牧琳愛的願望完成了。
只有牧琳愛自己知道,她的中國夢遠沒有結束。
時光過得飛快,轉眼之間6年過去了,1998年,牧琳愛的丈夫去世了,她的兒女不在身邊,空蕩蕩的家讓牧琳愛覺得很孤單,她不免想起了遠在聊城的「親人們」。
於是牧琳愛打包了行李,準備再次回到中國,而這一次,她決定不再離開了。
她向聊城市政府表達了自己的心愿:希望聊城政府能夠接納她,給她安排一個相對貧窮的鄉村,她會在那裡幫助村民們種植花卉,她要盡她的所能來幫助他們。
這才是牧琳愛的真正願望,是那個13歲小女孩畢生的心愿,為此,牧琳愛賣掉了自己的花園、別墅和山林。
1999年11月15日,82歲高齡的牧琳愛再次來到聊城,她要在這裡度過她人生的最後一段美好時光。
考慮到牧琳愛的年齡大了,聊城政府經過研究決定把牧琳愛安排到陽穀縣劉廟村。
為了能讓牧琳愛能夠更好地安度晚年,村裡特意把最好的院子給牧琳愛住,還為她購置了電腦、彩電等家用電器。
考慮到牧琳愛的中文已經忘得差不多了,還專門給牧琳愛安排了一個女翻譯。得知這些都是免費的,牧琳愛非常感動。
但是牧琳愛說:我不是來中國養老的,我是來中國紮根的,我要幫助那些貧困的人。如果我的到來給你們添麻煩了,我會感到很愧疚的。
牧琳愛堅持用自己的錢付清了所有電器家具的費用,並且按月支付房子的租金和翻譯王玉清的工資。
剛到劉廟村,牧琳愛很快就成了四里八鄉的名人,附近的人都想來看看這個非要到中國農村來生活的美國老太太究竟長什麼樣。
牧琳愛很快就適應了劉廟村的生活,她把附近廢棄的園子改造成了花房,種上了一大片的鮮花,並且園子中建起了可以流水的假山。
村民們很快就被牧琳愛家裡的景色吸引,老人和小孩都喜歡到這裡來玩。
牧琳愛總是將大門敞開著,她非常歡迎人們的到來。不管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走的時候,她總會送給對方一盆鮮花,後來有人估算,牧琳愛大概送出了2000多盆花。
在她的帶動下,劉廟村好多人都在自家園子裡種上了鮮花,劉廟村也成了一個大花園。
村裡的人也都非常地熱情,經常邀請牧琳愛到自己家吃飯,周保玲一家也經常來和牧琳愛一起過節,牧琳愛非常享受這樣熱鬧的生活。
牧琳愛還非常喜歡孩子,她的屋子裡常常擺滿了玩具,孩子們也特別喜歡這個外國奶奶,總是圍著她讓她講故事。
牧琳愛小的時候就有一個願望,那就是為「家鄉」建一所小學,但是劉廟村的村支書告訴她,這裡已經有一所小學了。
牧琳愛對這所小學進行了考察,她發現學校里缺少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於是她為學校捐款3萬美元,購買了20多台電腦。
看到學校居然有了電腦,孩子們非常地興奮,但是學校里的老師們誰也不會用,牧琳愛就手把手地教他們,把他們教會了,再讓他們去教孩子。
在當時,許多城裡的學校都沒能開設微機課,劉廟村小學卻開起了微機課。
此外,牧琳愛還為劉廟村小學購置了許多教學器材,而且她還是劉廟村小學的第一個外教,有時連鎮上的老師也來到牧琳愛的家裡接受培訓。
不管是教學生,還是教老師,牧琳愛做這些都是義務的,分文不收。為了感謝牧琳愛的貢獻,學校改名為中美友誼小學,並聘請牧琳愛擔任名譽校長。
牧琳愛的愛心感染了很多人,在牧琳愛的支持下,王玉清在她的村子裡建立了一個幼兒園,也取名為中美友誼幼兒園。
後來,牧琳愛發現村裡許多人的視力都不太好,她免費為村民們配了100多副眼鏡。
2001年的時候牧琳愛邀請眼科醫院的醫生來劉廟村為村民們免費檢查視力,有些老人的情況不容樂觀,牧琳愛自己掏錢為10位老人做了白內障手術。
牧琳愛還通過國外的朋友,為附近的醫療機構捐贈了許多昂貴的醫療設備。2001年,牧琳愛受邀到聊城國際和平醫院擔任名譽院長。
據不完全統計,牧琳愛為當地捐款捐物達到70多萬元,幫助過的人不計其數。對於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牧琳愛非常的慷慨,但是對於自己,牧琳愛卻十分的吝嗇,她身上那件粉紅色的舊毛衣已經穿了很多年了。
慢慢地,牧琳愛被更多的人所熟知,面對媒體的採訪,牧琳愛說:我是一個美國人,我有一顆中國心。
2007年8月11日,這一天是牧琳愛90歲大壽,周保玲一家和周圍的許多人都來給牧琳愛賀壽。在生日聚會的時候,牧琳愛許了一個願望,她希望自己能夠拿到中國的綠卡,因為她喜歡這裡,她要永遠地留在這裡。
2009年,牧琳愛終於拿到中國綠卡,那一天,她笑得格外開心。
每年的聖誕節,牧琳愛都會穿上聖誕老人的衣服,和她父親一樣牽著一頭小毛驢,帶著滿滿一車的禮物送給村裡的孩子們。
遺憾的是,這個慈祥和藹的聖誕老人現在再也不會出現了。
2013年4月28日,牧琳愛老人在山東聊城去世,這裡是老人記憶的起點,也是老人人生的終點。
牧琳愛老人雖然走了,但是她的愛還在延續,在牧琳愛的護照上貼著一張特殊的小卡片,那是一張志願捐獻遺體證明。
牧琳愛希望在她去世之後,將自己的遺體捐獻給中國的醫學院,她生前曾說:我的根在中國,我死後要把遺體捐給中國。
這個看起來平凡的外國老人,用她的愛在中國譜寫了不平凡的晚年生活。
牧琳愛老人的愛可以穿越千里,跨越世紀,可謂大愛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