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非遺講故事京城傳統「寒食十三絕」:追懷先賢 傳承文化

2022-04-04   冰彬兵

原標題:聽非遺講故事京城傳統「寒食十三絕」:追懷先賢 傳承文化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除了踏青、祭掃,古人們還有吃寒食的習俗。這就不得不提一個綿延兩千多年的節日——寒食節。

古時候,冬至過後105天,也就是清明節的前一兩天,家家戶戶燒了一冬的爐膛,開春後要滅火清理,所以家裡停火一兩日,人們只能吃冷食,這一天就叫作「寒食節」,又稱為「百五節」「禁煙節」。

一般都說寒食節源於春秋時期「介子推綿山焚身」的民間傳說,為了紀念介子推死難日,人們在這天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使得這個節日具備了懷念忠義之士的文化意蘊。

圖為蜜麻花。受訪者供圖

時光荏苒,時至今日,寒食節已經漸漸融入清明節,人們也不會再在寒食節這一天只吃冷食。然而,千年前對祖先的追思與今人懷念故去親朋的心情,卻毫無差別。人們通過品味傳統寒食小吃,追懷先賢、傳承文化。

如今,頗具京味兒的「寒食十三絕」成為清明節前後市民搶手的節令食品。「十三」意指「十全十美」加「福、祿、壽」三星,是個內涵豐富的吉祥數。看似簡單的寒食講究也不少,適於冷餐、便於攜帶和不用佐料,凝聚了小吃製作師傅的功力。

「老字號」護國寺小吃的製作技藝是北京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從業20餘年的護國寺小吃店面點師王延斌說:「以十三絕中的芝麻燒餅為例,從和面開始就有嚴格要求,每一個步驟都會影響最後成品的看相和口感。而相關製作技藝需要在實踐中不斷進行領悟,才能掌握其中的製作精髓。」

圖為芝麻燒餅。受訪者供圖

護國寺小吃起源店經理王新梅介紹,蜜麻花,老北京俗稱「糖耳朵」,因其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寒食節前後有放風箏的習俗,風箏上還得插上竹笛,猶如「箏」鳴,吃糖耳朵還是為了圖個「耳聰目明」的好口彩。薑絲排叉則蘊藏著養生的道理:春天乍暖還寒,又是冷食,先吃薑,取其祛風散寒、暖胃助陽的功效。

近年來,「寒食十三絕」小吃與時俱進,在「個頭」上變得越來越小巧精緻,在配料上也更為健康。受疫情影響,一些寒食小吃還採取獨立包裝、線上銷售,受到年輕人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