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今日頭條等媒體的傳播,中國古典樂器越來越被人們熟知,像古琴、古箏、琵琶,簫和笛子等。但是,總會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好多人不能正確分辨古琴與古箏。
古琴與古箏
今天達達音樂就來為大家普及一下如何鑑別古琴和古箏。首先,從外形上來看,古琴小、古箏大。古琴平放在琴桌上演奏,古箏是用架子撐起來的。古箏有琴馬(就是琴弦上一個個小支架),古琴沒有。古箏有二十一弦,古琴只有七弦。
這是古琴:
古琴
這是古箏:
古箏
注意看這兩件樂器和演奏者相對的比例,就知道它們的尺寸差別很大。
古琴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彈撥類樂器,形成了3000多年前的,傳說為「伏羲」、「神農」氏所造;古箏則晚得多,形成於秦代,相傳秦時有婉無義者,將瑟(樂器)傳與兩個女子,二女要爭,引破為二,所以稱"秦箏"。這是兩者形成年代上的區別。
從文化傳承看:古琴保留了中國曆朝歷代的音樂信息,每個時代都有琴曲、琴譜、琴器和研究文獻流傳於世。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所有的樂器當中,只有古琴能夠稱之為「琴學」,這也是像古箏、琵琶、二胡、笛子、葫蘆絲等民間樂器都沒法得到的榮譽。古箏由於不像古琴那樣有歷代文人的參與,因此沒有什麼早期的歷史遺存。古箏的製作工藝相對比較簡單,琴身沒有漆胎保護,再加上古人對箏的重視程度不高,因此不像古琴那樣具有收藏和投資價值。
古琴古稱「七弦琴」,古箏的琴弦較多
古琴琴身以獨木所成,琴面系有七根弦,故古稱「七弦琴」。琴弦由絲絨繩系住,拴繞於弦軸上,屬彈撥樂類的「無馬樂器」;古箏則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構成。最早的箏為5根弦,戰國末期發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紀60年代為21弦,近年增加到24-26弦。琴弦均勻排列於箏面上,每根弦均由人字形的弦馬支起,屬彈撥樂類的"有馬樂器"。
古琴與古箏音域、音色皆不同
古琴雖只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其音域寬達四個多八度,藉助面板上的十三個「琴征」,可以彈奏出許許多多的泛音和按音。音色含蓄而深沉,古樸而典雅,表現力富有內涵,異常豐富,故古時被文人雅士列為「琴、棋、書、畫」之首;而古箏基本上是一弦1-2個音,同一弦中移動弦馬(柱),可以調作音高,音域寬廣,音量宏大,音色淳厚優美,悠揚悅耳。
古琴與古箏琴譜不同
古琴琴譜自成一格,古時稱為「文字譜」,到了唐朝後稱「減字譜」;而古箏古時多用「工尺譜」,現今多用「簡譜」、「五線譜」。
古琴與古箏意境不同
古箏如"花旦",古琴則是"青衣"!簡言之——古琴可定我意,古箏能醉我心;古琴看破紅塵,古箏看淡紅塵。箏和琴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琴是集中華傳統文學、美學、哲學、音樂精華之大成者,但因其深邃的思想意境不易為人理解,故而知音難覓。甚至不同的琴家之間也未必能形成共鳴。箏比較通俗化,雅俗共賞,她通過清脆委婉的音色與韻味以更直接的形式把中國傳統文化介紹給了人們,為人所喜愛。 古琴比較脫俗化,不求大眾,修己安心,表達個人內心。
古箏---悅耳,古琴---悅心。
聽箏,隨其音漂浮情海,心事蕩漾;聽琴,至則物我兩忘,至則清靜無心。
總感覺古琴是老人,是智者。那種聲音,飽經風霜,低沉而深邃,有一種讓人刻骨銘心的穿透力,耐人尋味,意境悠遠。而古箏更像是一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意氣風發,極具張力,但是缺乏那麼一種刻骨銘心的意境和心境。應該說,古箏在從古琴中吸取養份豐富自身的同時也把古琴介紹給了更多人。古琴也應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加快創新與發展的步伐,給自身注入新世紀的新內涵,奏出更美的韻律。兩者皆仙樂,各有動聽處!!
像我們熟知的一些古代名曲一般都是古琴曲
中國古琴有著悠久的歷史,它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流傳至今。琴、棋、書、畫它被譽為四藝之首,古琴是中國之中占據著中國古典樂藝術的最高點。中國十大古琴曲是「流水」、「瀟湘水雲」、「梅花三弄」、「陽關三疊」、「醉漁唱晚」、「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陽春白雪」。單單聽了這些名字就已經神為之奪,再細細聆聽,中國韻味之美,由此可見一斑。
例如:黃霑先生正是根據《廣陵散》編出我們熟知的《笑傲江湖》曲
《笑傲江湖》之曲中的某些段落,並非是劉、曲二人原創,而是改編自《廣陵散》黃霑先生正是根據《廣陵散》編出我們熟知的《笑傲江湖》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