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這一生一定要去北京天安門前參加一次升旗儀式,一定要在天安門前感受歷史的厚重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神聖的氣息。當然,有許多人都可能沒太注意天安門樓牆上的兩條巨幅標語。
天安門城樓上的這兩條巨幅標語採用宋體美術字書寫,每個字足有2米見方。其所處地位之顯要,保存時間之長久,並且被認為是宋體美術字書法的典範,這都是當初的書寫者始料不及的。配合著天安門的硃色調和完美對稱度,這兩幅字莊嚴而又大方。
有人會問這兩幅字是誰寫的,恐怕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別看這幅美術字很工整和工藝化,但創作過程,非一般人實現。這兩條巨幅標語的書寫者就是鍾靈。
鍾靈(1921-2007),字毓秀,別名金雨,當代著名書法家、美術家、電影家、漫畫家,中國人民政協會徽和我國國徽設計者之一。鍾靈17歲時到魯迅藝術文學院美術系學習,畢業後留在陝甘寧邊區從事文化教育工作,在延安,鍾靈寫字漂亮幾乎是家喻戶曉,他還曾在延安各報刊發表木刻、漫畫作品,並設計了「寶塔山」郵票,這是延安寶塔山首次出現在郵票上。
1949年9月,為舉行中央人民政府慶祝大會,天安門廣場修葺一新。開國大典之前,在天安門城樓書寫標語這一艱巨而光榮的任務交給了鍾靈。當時毛主席像兩側的標語內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中央人民政府萬歲」,正中懸掛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
接到任務後,鍾靈憋足了勁,決心使出全部的本領。可是在寫字時,鍾靈又犯了難,天安門城樓的紅牆那麼長,標語上的每個字都要有一間小房子那麼大,這對鍾靈是個極大的挑戰。由於手頭沒有足夠大的尺子,他就一步步丈量了天安門城樓的正面寬度,經過衡量與計算才得出了每個字的大小。鍾靈曾經試過,一個筆划上躺著一個人還綽綽有餘。很快第二個問題也接踵而至:兩條標語的字數不一樣多,一條9字,一條8個,怎樣才能顯得對稱呢?這叫鍾靈大傷腦筋。在實際步測中,鍾靈發現天安門九間門樓寬窄並不等同的,門樓的中間部分大,四六間稍寬,三七、二八、一九間依次遞減。但在人們的視覺中卻感到是對稱的。可見五百多年前的城樓設計者巧妙地運用了視錯覺原理。天安門涉及的智慧之光,也啟迪了鍾靈的心靈——兩條標語字距也可以利用視錯覺原理進行安排。
鍾靈第一次寫這麼大的美術字,他高度嚴謹而認真,整整寫了兩天。最初的天安門城樓標語出現在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上,內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中央人民政府萬歲」,繁體宋體大字。 「中央人民政府萬歲!」只保留了一年時間就作了修改。那是在1950年10月1日的第一次國慶,改成了「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仍然採用繁體字,依然是出自鍾靈之手。修改後的標語使天安門具有了面向世界的意義。 更飽含了我們對國泰民安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