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漢歷史上,一共設立了漢中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庲降都督這四個都督區,以此鎮守益州的各個重要地區。其中,漢中都督鎮守蜀漢的北大門,承擔著來自於曹魏一方的壓力。在蜀漢歷史上,第一任漢中都督是魏延,這凸顯出漢中都督在蜀漢四大都督中的重要地位。永安都督則是扼守益州的東大門,夷陵之戰,劉備停留在永安白帝城,從而設立了永安都督。
與此相對應的是,就庲降都督來說,不僅要鎮守南中地區,還需要處理各個部落的關係,並將南中地區的兵力和物資輸送給朝廷,以此支持諸葛亮北伐和姜維北伐。從這一角度來說,庲降都督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蜀漢歷史上,先後共有六位庲降都督。雖然這一官職可以說是位高權重,不過,這六位將領各個都很低調。
首先,第一位庲降都督是鄧方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鄧方出自荊州地區。赤壁之戰前後,鄧方就開始跟隨劉備了,並被劉備任命為荊州從事。公元211年,鄧方跟隨劉備進入益州。建安十九年(214年),劉璋在劉備的進攻下投降,劉備平定益州,任命鄧方為犍為屬國都尉。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改犍為屬國為朱提郡,以鄧方為太守,並任命鄧方為安遠將軍,庲降都督,駐紮在朱提郡南昌縣,出鎮南中。鄧方為人不重錢財,而且果敢勇武,深有威望,當地的百姓都很敬服。由此,鄧方成為蜀漢第一任庲降都督。公元221年,鄧方病逝。
第二位庲降都督是李恢
和鄧方不同的是,李恢出自南中地區,這讓他更加熟悉該地區的情況。李恢是建寧郡俞元縣人,初出仕益州郡(蜀漢建興三年後改名建寧郡)為督郵。李恢的姑父是益州郡建伶縣的縣令,有違反法令的行為,李恢也受牽連而被免官。當時的益州郡太守董和考慮到李恢的姑父是當地的豪強,於是沒有答應免去李恢的官職。
建安十八年(213年),董和推薦李恢到州府任職,李恢在路上的時候聽聞到劉備從葭萌南向進攻劉璋的消息。李恢認為劉璋必定失敗,而劉備必定會成功,於是假稱自己是益州郡的使者,北上去拜見劉備。李恢在綿竹見到了劉備,劉備非常讚賞李恢,於是讓李恢留在軍中一起進攻雒城。
公元221年,鄧方去世後,劉備任命李恢為庲降都督。公元223年,劉備病逝白帝城的時候,南中地區爆發了叛亂。公元225年,丞相諸葛亮親自征討孟獲,李恢成為諸葛亮的助手,幫助其平定了南中地區的叛亂。在此基礎上,李恢將南中地區的耕牛、戰馬、金銀等物資運送給朝廷,這為諸葛亮北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公元231年,李恢去世。
第三位庲降都督是張翼
張翼是犍為郡武陽縣人,高祖父張皓曾任司空,曾祖父張綱任廣陵郡太守,都很有聲望政績。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平定益州,自領益州牧,以張翼為書佐。建安末年,張翼被舉為孝廉,出任江陽郡下江陽縣的縣令。
陳壽在《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第十五》中記載:建興九年,為庲降都督、綏南中郎將。
公元231年,蜀漢任命張翼為庲降都督。雖然張翼是一位猛將,但是,他為人過於嚴厲,這激起了南中地區的叛亂。於是,公元233年,張翼被徵召到成都。在此之後,張翼隨諸葛亮和姜維北伐,立下了赫赫戰功。公元236年,司馬昭發動了魏滅蜀之戰。此戰,張翼跟隨姜維抵擋鍾會,但是,鄧艾兵臨成都,還是迫使後主劉禪放棄了抵抗。公元264年,鍾會企圖在成都起兵造反,結果不僅他兵敗被殺,姜維、張翼等人,也被曹魏將士斬殺。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蜀漢的六任庲降都督中,張翼的結局自然是比較淒涼的。
第四位庲降都督是馬忠
在三國時期,有兩個名為馬忠的武將,一個出自東吳。馬忠,生卒年不詳,三國時期吳國將領,任潘璋部下司馬。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東吳將領呂蒙攻關羽,馬忠於臨沮俘獲關羽及其子關平等,遂定荊州。
另一個則是出自益州的馬忠。公元222年,夷陵之戰後,劉備敗退到永安白帝城,馬忠率領兵馬前往支援,從而獲得了劉備的賞識。公元223年,諸葛亮任命馬忠為門下督。公元225年,馬忠成為張翼的部下。公元233年,張翼回到成都後,馬忠接任了庲降都督這一官職。馬忠在南中期間處事果斷、威恩並立,深受百姓的愛戴。所以,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蜀漢的六任庲降都督中,馬忠所取得的成績,無疑是最出色的。公元249年,馬忠病逝。
第五位庲降都督是張表
《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第十五》中記載:張表有威儀風觀,始名位與戲齊,後至尚書。
和馬忠一樣,張表也是益州本地人士。對於張表來說,年少的時候,他就在蜀地小有名氣了,被劉禪任命為尚書,以此參與朝廷事務的處理。公元249年,張表被劉禪冊封為庲降都督。
《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第十五》中記載:督庲降,後將軍,先戲沒。
關於張表的去世時間,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但是,不管怎樣,張表鎮守南中期間,基本上確保了蜀漢後方的平穩,這已經是對姜維北伐中原最大的幫助了。否則後院著火,姜維也不能全力進攻曹魏了。
最後,第六位庲降都督是閻宇
《三國志·卷四十三·蜀書十三·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中記載:張表,時名士,清望逾忠。閻宇,宿有功干,於事精勤。繼踵在忠後,其威風稱績,皆不及忠。
閻宇出自荊州地區。在蜀漢後期,閻宇接替張表,擔任了庲降都督。雖然閻宇為人勤勉,處事精細,但是,他在南中地區的威望和成績,都比不上馬忠等前任。公元258年,永安都督宗預因病回到成都,閻宇又轉任了永安都督。而在閻宇之後,蜀漢應該空缺了庲降都督這一官職。公元262年,姜維北伐曹魏,結果被鄧艾擊敗。對此,宦官黃皓想要除掉姜維,讓依附於自己的閻宇擔任大將軍,姜維非常害怕,不敢回到成都。
《襄陽耆舊記·卷二·羅憲》中記載:魏之伐蜀,召宇西還,留宇二千人,令憲守永安城。
到了公元263年,掌握曹魏大權的司馬昭派遣大軍進攻蜀漢。魏滅蜀之戰爆發,閻宇留下羅憲鎮守永安,自己則親自率軍救援成都。但是,之後就沒有閻宇的相關記載了。由此,非常明顯的是,閻宇最終的結局,自然屬於下落不明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