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有一特殊愛好,每天都要「沖龍溝」,為何宮女卻搶著干?

2022-07-31   歷史新視角

原標題:乾隆皇帝有一特殊愛好,每天都要「沖龍溝」,為何宮女卻搶著干?

「沖龍溝」並不是指清洗身體的某種部位,而是漱口的意思。平常百姓家漱口就叫漱口,沒那麼多講究。而皇家自然不尋常,皇家的餐飲叫御膳,皇家的物件兒都是御用,做工十分有講究。而皇家漱口,特指皇帝漱口自然叫做「沖龍溝」。

其實,漱口這個習慣並不是近些年來產生的。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關於漱口的記載。在《管子》一書中世家大夫就開始漱口了。

古人為什麼要漱口?這與我們現代人每天要刷牙是一樣的道理,可是古代人沒有牙刷、牙膏,只能用漱口代替。人也是動物,一覺醒來,不免口腔會產生難聞的異味,就這樣和別人交談是十分不禮貌的。孔孟儒家文化的普及,使得受教化的百姓懂得了忠孝。一日之計在於晨,後輩們一覺醒來,洗漱過後,第一件事便是給上房的父母長輩請安。而請安時滿嘴惡臭,便是對長輩的不敬。在百善孝為先的思想引導下,這樣的行為顯然是不容存在的,於是人們開始思考如何去除口腔中的惡臭。

最初,大戶人家會用鹽水來漱口,以排除口腔中的異物,去除口腔中的異味,彰顯對他人的尊重。可我們知道鹽水有一定的殺菌作用,但卻沒有去除異味的功效。漸漸地,人們發現鹽水並不能去除異味,於是另尋他法。

古時最為常見的飲料就是茶水,在客人去主人家做客時,主人往往會沏一壺茶招待客人。久而久之人們發現,在飲茶的過程中,人們的口腔不再散發難聞的異味,反而多了一股茶葉的清香,於是人們開始用茶水代替鹽水漱口。

最開始茶葉也是一種稀罕物,普羅大眾還達不到用茶水漱口的奢侈程度。等到隋唐時期茶葉開始大量種植,這種茶水漱口的習慣走進了千家萬戶。

作為天下之主的皇室自然也知曉這種習慣,皇室成員作為公眾人物自然要懂得注意自身的形象,以起到一個帶頭作用。皇帝作為天之驕子,每日朝會面對百官,自然要解決口腔異味這一問題。所以「沖龍溝」自古以來就有,並不是乾隆皇帝的特殊嗜好。

「沖龍溝」是每個皇帝都會做的事,為什麼單單乾隆皇帝與「沖龍溝」這件事「捆綁」了呢?

根本原因只有一點,乾隆皇帝好大喜功,也就是這個皇帝做得十分高調。高調到參與十次戰爭,不管輸贏,都稱為「十全武功」,稱自己為「十全老人」;在文化上更是詩出千萬首,可是沒有幾首值得推敲。

如此品性的乾隆皇帝,自然會遭到後世的戲說。那為什麼宮女要搶著伺候乾隆皇帝「沖龍溝」呢?

二戰期間英國首相邱吉爾曾說過一句至理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人們爭搶的是利益。普通人家漱口就是拿一般茶水漱口,大戶人家漱口要取山泉水泡龍井來漱口,而皇帝「沖龍溝」自然頗有講究。

據記載,乾隆皇帝「沖龍溝」所需的水,不是普通的飲用水,也不是高檔一點的泉水,而是宮女們在當天採集的露水。這水十分講究,但是價值不高。

真正有價值的是乾隆皇帝「沖龍溝」水中所泡的茶葉。一說,是從南方專門上供的龍井、普洱等名茶;或是專門為皇家開墾的小塊土地,精心培養的茶樹,以供皇家漱口所需。因為皇室對入口的東西安全把控非常嚴格,至於哪種說法比較可靠,今天已經無從查證。

但是宮女們你爭我搶的伺候乾隆皇帝「沖龍溝」為的就是這茶葉。皇帝自古以來都有一種神秘感,他們自稱為天子,以神靈鬼怪來威脅、束縛百姓。民間對於皇家的器物視若珍寶,宮廷流傳的東西自然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

正是民間有了需求,宮裡的下人們才會鋌而走險。乾隆皇帝「沖龍溝」所用的茶自然是好茶,這種茶僅僅在使用一次以後就被倒掉實在可惜。於是宮女們將這些不要的茶葉收集起來晾乾,再由太監們轉賣到宮外,以獲取豐厚的報酬。長久以來,這種配合逐漸成熟,宮女們自然搶著來伺候皇帝。乾隆皇帝自然也知道下人們玩的這種小伎倆,但是好面子的他對這種「廢物利用」的「走私」行為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到了晚清,這種「走私」行徑愈演愈烈。因為政府的腐敗,上行下效,下人們開始不滿足於將這種用剩的茶葉再「加工」販賣。而是公然盜竊庫存的茶葉進行販賣,倒賣的物品也不單單只限於茶葉這種小東西,各種不起眼的瓶瓶罐罐也逐漸流出宮外。

其實倒賣茶葉只是一個小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接近皇帝,增加自己在皇帝面前的「曝光度」。據史料記載,九子奪嫡中八阿哥胤禩不討康熙皇帝喜愛的重要原因,是因為他的生母身份低賤,是滿清八旗中正黃旗的包衣奴才。

有了先例,在宮中混跡已久的宮女自然想要討得皇帝的歡心,飛上枝頭變鳳凰。因此積極的伺候皇上的日常起居,自然不是什麼壞事,反而是「得道升天」的大好機會。

倒賣「沖龍溝」的二手茶葉是底層人民的小智慧,反觀康乾盛世下的達官顯貴,他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講究」二字。殊不知奢靡生活的背後隱藏著社會腐敗的開端,不過百年後,中華大地慘遭西方勢力的剝削和壓迫。這些高貴的皇室一族不但沒有反思自己奢靡的行為,反而抱著及時行樂的姿態,壓榨著中華民族最後的財富。

那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名言至今仍舊刺耳,中華民族的沒落自乾隆始,自奢靡始。